陕北白绒山羊家庭适度规模养殖现状分析

2021-12-13 07:29:20贺玉胜马辽伟霍永智
养殖与饲料 2021年12期
关键词:羊子绒山羊榆林市

贺玉胜 马辽伟 霍永智

1.陕西省榆林市畜牧兽医服务中心,陕西榆林 719000;2.陕西省榆林市羊产业发展中心,陕西榆林 719000

陕北白绒山羊是陕北本地的地方山羊品种,以陕北子午林黑山羊为母本,辽宁白绒山羊为父本,采用杂交选育方式,历经30 余年培育而成,2002年通过农业部验收,2003年3月正式命名为新品种,2010年被收编入全国新编羊品种志[1]。现陕北白绒山羊主要分布于榆林市和延安市北部县区,其中榆林市又以横山区、榆阳区和靖边县居多。2019年,全市羊子存栏量549.11 万只,其中陕北白绒山羊存栏量510.75 万只,占全市羊子存栏量的93.01%,2020年榆林市全市羊子存栏量609.35 万只,其中陕北白绒山羊521.09万只,占总存栏量的85.52%。陕北白绒山羊在榆林市羊子产业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1 陕北白绒山羊家庭养殖模式

陕北白绒山羊家庭养殖模式是指以家庭为单位,养殖规模以50~200 只为主,劳动力一般1~3人(一般为夫妻2人,部分家庭中年劳动力因生理或心理方面有缺陷而从事养殖业)且从业者年龄普遍较大,平均56.5 岁,一边种植一边养殖,种养殖高度匹配,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的一种养殖形式。

2 陕北白绒山羊家庭养殖情况:以榆林为例

表1显示,调查对象养殖户主平均年龄56.5岁,户均劳动力人数2 人;40~50岁共5 人,占养殖户总数的13.51%;51~60 岁共26 人,占养殖户总数的70.27%;61~70 岁共6 人,占养殖户总数的16.22。调查对象陕北白绒山羊养殖规模51~100只羊的共13 户,占养殖户总数35.14%;101~200 只羊的共16户,占养殖户总数43.24%;201~300 只羊的共7 户,占养殖户总数18.92%;301 只羊以上的共1 户,占养殖户总数2.70%。其中养殖户养殖数量主要集中在51~200只羊,占养殖户总数95.3%。

表1 榆林市陕北白绒山羊家庭养殖现状调查统计

3 陕北白绒山羊家庭养殖模式的优势

3.1 陕北农村养殖户长期的选择

陕北地区,地处黄土高原,气候干旱环境恶劣。当地农民吃苦耐劳,常年持续进行着高强度劳动,但恶劣的生存环境仍使得他们的生活水平较低。1)当地农民普遍保留着“半耕种半养殖”的生活习惯,人们一边下田劳作,一边养殖适量家畜,以此来增加经济收入[2]。2)陕北白绒山羊具有耐寒、抗病强、易饲养、适应性强的优点,逐渐成为了当地农民(养殖户)的必然选择。

3.2 家庭养殖模式进入门槛低

家庭养殖模式对养殖户劳动力数量和劳动强度要求不高。1)一般家庭养殖模式要求养殖人员平均约1.9 人,养殖数量较小的1 人,养殖数量较多的1到3人;劳动强度要求不高,调查发现70多岁的老人从事羊子养殖,这与农村留守的“老弱病残”群体从事养殖相适应。2)起步投资小,几万元可以起步发展。部分养殖户缺乏资金,当地政府给予贴息贷款扶持,修建草棚、圈舍等,利于当地家庭养殖模式的发展。

3.3 有效利用留守农村的劳动力

在城镇化发展的新时代潮流下,有文化、有一技之长的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现象凸显,农村留守人员以“老弱病残幼”为主力军,他们因为年龄限制、劳动强度、个人素质或身体等原因不能适应城市就业,家庭养殖模式可以有效整合利用他们的劳动价值、农村劳动资源。

3.4 家庭养殖模式与现代化规模化养殖相得益彰

家庭养殖模式是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多年摸索、探究和实践出来的农村特色的养殖模式,它与现代化、规模化养殖相辅相成。与现代化规模化养殖场相比,家庭养殖模式具有抗疾病风险能力强,养殖数量相对稳定,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等优势。

3.5 羊肉产品更受消费者青睐

实行封山禁牧后,家庭养羊都实行圈养,养殖户为降低饲喂成本,饲草除一部分为人工种草外,不足部分多因地制宜,饲喂各种农作物秸秆和野草,如玉米、高粱和谷子等农作物秸秆,苜蓿、柠条、野草等粗饲料,这使得家庭养殖模式下,饲喂草料更加多样,羊肉产品更加绿色健康,风味、口感也更好,更受市场消费者喜爱。

4 陕北白绒山羊家庭养殖模式存在的问题

4.1 从业人员整体科学素养低

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青壮年大量流入城市,农村养殖人员以农村剩余劳动力即“老弱病残”为主,他们受教育程度不高,也没有经过专业的系统的培训,知识水平和专业素养较低[3]。

4.2 品种退化趋势明显

由于家庭养殖模式的养殖户科学素养低,养殖过程中长期过度追求产绒量而忽略了绒细度。根据榆林市10多年追踪调查发现陕北白绒山羊的绒细度出现明显增粗趋势,羊绒细度平均为15.74 μm,而2003年陕北白绒山羊品种认定时的绒细度平均为14.46 μm。随着绒细度的不断增加,陕北白绒山羊的品种优势也在不断降低,呈现一定的退化趋势。

4.3 饲草利用率低

养殖户自身科学管理饲养意识不高。养殖户主要依靠长期饲养积累经验指导养殖活动。人工种草数量严重不足,农作物秸秆经过简单物理处理饲喂甚至直接饲喂现象普遍存在,不利于饲草的消化吸收,也没有进行合理科学的营养搭配饲喂,造成严重浪费,甚至会增加羊的患病几率,降低经济效益。

4.4 管理水平低下

养殖户管理粗放,缺乏羊群分群饲养意识,种公羊、妊娠母羊同圈饲养,种羊淘汰不及时,肉羊出栏不及时,饲草饲喂量不精准造成育肥过度等问题,调查发现养殖户羊子流产率25%,有的养殖户甚至高达30%以上,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4.5 疾病防控不到位

首先,养殖户防疫意识不强,普遍存在治疗大于预防的意识,调入调出羊子不申报检疫,为疫病的传播流行留下隐患。其次,基层防疫人力物力的不足也制约着防疫检疫工作的有效开展。

5 建 议

5.1 加大完善人才体系建设

加大畜牧人才体系建设。政府加大人力物力投资,完善畜牧人才网格化覆盖建设,加强防疫队伍、专业化养殖服务队伍人才体系建设力度,引进、培养大批村级畜牧人才,使畜牧人才向服务型倾斜,可对农村养殖户提供专业技术培训和科学养殖管理技术指导。

5.2 加强品种选育工作

畜牧产业的发展,优良的品种是“核芯”。品种的改良和培育工作周期长,投入大,这就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建设良种培育选育基地。陕北白绒山羊作为优良的地方品种,要加强繁育体系建设,不断完善选育标准,改善现有品种,选育多胎型、多绒型、细绒型等优良品种,向广大养殖户推广。

5.3 加强培训力度,注重科学管理

对养殖户进行专业培训教育,改变传统养殖观念。如种公羊、妊娠母羊的分群管理;不同生长期的饲喂量和营养水平的科学供给;增加人工种植优质牧草的面积,引导饲草加工饲喂,减少饲草浪费,提升利用率。提高科学饲养管理水平,直接提高养殖户经济效益。

5.4 加强疫病防控力度

提高养殖户对动物疫病的防控意识和能力。对国家规定强免和当地常见性疫病,做到“应免尽免”,对羊子的流动要及时申报检疫,有效控制动物疫病的传播。同时加大乡镇村级防疫员队伍建设,提高当地防疫队伍的服务水平,更好地为广大养殖户服务。

猜你喜欢
羊子绒山羊榆林市
新华指数 新增岢岚绒山羊
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 01:43:28
叶锐仙作品
半途而废
破解民企“经理荒”——榆林市“云端”培育万名职业经理人
当代陕西(2020年23期)2021-01-07 09:25:02
念好“湖羊经”走好“致富路”——榆林市榆阳区特色产业之风吹来脱贫致富好“湖”气
今日农业(2020年21期)2020-12-19 13:52:28
不让脱贫攻坚“踱虚步”——榆林市强化脱贫攻坚督查
当代陕西(2020年20期)2020-11-27 01:43:36
辽宁绒山羊产业现状及市场分析
新农业(2016年23期)2016-08-16 03:38:12
秋冬季节绒山羊的管理注意事项
新农业(2016年22期)2016-08-16 03:34:42
内蒙古白绒山羊的饲养管理措施
追寻青铜的目的
草地(2009年6期)2009-02-21 07:2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