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北群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是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作为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区域内科教资源丰富,高等院校数量、普通高校在校生数为全国各区域之最。在长三角一体化作为国家战略提质加速、增效升级的背景下,高等教育更应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不仅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劲的创新引擎、丰富的人力资源、强大的智力支持,更要以高等教育的深度协同弥合区域发展不平衡、提高产业结构协同性,助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进程。
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是区域一体化的重要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召开的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长三角区域要发挥人才富集、科技水平高、制造业发达、产业链供应链相对完备和市场潜力大等诸多优势,积极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路径。长三角地区科教资源丰富,具有建成世界性高等教育高地的基础。在新发展格局下,高等教育深度协同既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布局的迫切需要,也是高等教育自身更高质量发展的内生诉求和重大机遇。
区域一体化必然包含高等教育一体化。“区域一体化”概念的思想渊源可追溯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早期主要是指政治和经济领域的一体化,后扩展到社会、文化、教育等更广泛领域的一体化。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高等教育一体化是区域一体化的应有之义。长三角区域的协调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谋划推进,三十多年来,长三角一体化牵引着区域内高等教育深度协同的发展方向,也使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愈发紧密,整体实力不断提升。
高等教育一体化是区域一体化的动力引擎。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区域性的政治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国家主张以高等教育一体化为经济转型升级赋能。最为典型的就是欧盟经过20多年的改革实践,已构建了一个高度协作的欧洲高等教育区,促进了人力、知识、技术等在欧洲高等教育区内的自由跨界配置,提升了高等教育之于欧洲经济和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的“供给侧”能力。
探索长三角高等教育深度协同新路径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协同扩大优质教育供给,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率先实现区域教育现代化”。《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中也明确提出,要构建长三角教育协作发展新格局,进一步加大区域内教育资源相互开放的力度,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和有序流动。这些都为统筹区域教育协调发展,率先探索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指明了方向。
实践层面,无论是作为教育主体的高校,还是政府、企业等其他社会主体,都在探索高等教育一体化,并以之推进区域一体化的创新路径。2009年江浙沪三省市建立长三角教育协作发展会商机制,2012年安徽省加盟长三角教育协作体。十年来,一市三省不断完善区域教育合作机制,先后签署了数十项合作协议。2018年第十届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会议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一市三省联合签署了《长三角地区教育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战略协作框架协议》和《长三角地区教育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为长三角区域教育一体化提速发展进行了体制机制设计。
以高校为主体,目前主要有校校联盟、校企对接、校地融合几种一体化尝试。校校联盟。如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长三角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联盟、长三角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长三角教育人才服务联盟、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协同创新联盟等。校企共建。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签约合作,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领域开展全面合作。校地融合。如同濟大学、宏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和嘉兴市教育发展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合作举办的同济大学浙江学院等。
创新高等教育深度协同体制和政策
长三角以全国4%的国土面积,不到10%的人口,创造了全国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最大的法宝就是创新驱动。立足一体化,实现高质量,也必须进一步发挥区域内高校众多、人才富集的优势。要以更高站位,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推进高等教育深度协同发展,加速各类科教资源的流动,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
激活科教资源,建设产教融合示范区。近年来,国家出台了许多政策强调产教融合的重要性。2019年印发的《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以新发展理念规划建设产教融合园区,健全以企业为重要主导、高校为重要支撑、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中心任务的高等教育产教融合创新机制。这方面,长三角完全可以先行先试。比如围绕宁滁等省际毗邻地区,打造具有探索性、创新性和引领性的区域合作产教融合示范园区。
放活科教资源,支持跨省域有序流动。长三角区域高等教育深度协同发展本质上是一个统筹资源配置的过程,统筹协调区域内不同行政区划、不同隶属关系和不同层次类型的高等教育资源。要破除各类高校的不同身份限制,支持以教师和学生为核心的科教资源在规划指导下跨省域有序流动,开展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支持其他各种社会资源和科教资源跨地域、跨行业、跨市场双向流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力。
盘活科教资源,促进人才双聘双落地。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处于整个创新链的最关键环节。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要充分拉长人才这一长板,既要进一步增强海内外人才集聚能力,更要促进人才资源的融合和一体化。目前,各地的科技创新政策中都有鼓励高校科技人员投入产业甚至自主创业的条款,也有高校聘用产业教授的相关举措,如何让科技人员既无后顾之忧,又能使产业真正落地,需要创新制度设计。此外,上海综合服务功能齐全,江苏实体经济基础好,浙江民营经济活跃,安徽科技创新后发优势明显,如何引导高校毕业生向最适合、最需要的省份和城市流动,安居乐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也需要人才政策的合理安排。
(作者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长)
责任编辑: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