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文化强市的“四梁八柱”

2021-12-12 04:55姚东辉
群众 2021年21期
关键词:靖江文脉文明

姚东辉

城市是文化记忆的承载,文化是城市精神的承袭,两者相辅相成,统一于“文化强市”的生动实践。“文化强市”根植在泰州就是建设“文化名城”,对我们靖江而言就是建设“最美滨江都市”。宣传文化工作,始终绕不过、离不开文明的传播、文化的传诵、文脉的传承。“文明”是里子,“文化”是骨子,“文脉”是根子,三“文”一体,构成了“文化强市”的“四梁八柱”。

文明是城市的底色,既要美颜,也要养颜,更要素颜。文明是城市发展永恒的追求。“全国文明城市”是国内城市的最高荣誉,也是最具竞争力的城市品牌。但我们并不就此满足,而是提出了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目标追求,让文明底色更浓、更靓。美颜靠打磨,考验的是城市管理水平、治理能力。新一轮创建,我们将以穿石的恒心、绣花的功夫,给城市“换装”、帮市容“美颜”,从“存量整治”与“长效监管”两端发力,深度解决潜在暗处的“不亮、不细、不精、不畅”等问题,以点带面、串点成线、连线成面,让市民更舒心、更惬意、更滋润。养颜靠打造,考验的是活动策划水平、组织能力。这要求我们推出的创建方案,要有声有色“以文悦人”、有力有效“以文化人”。我们将从最能形成共识的“爱、敬、诚、善”入手,找准核心价值观与群众思想道德情感的契合点,拓展教育引导的广度深度,以有形促无形,以无形化有形。生祠镇东进村依托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试点建设乡村少年宫,打造了“一馆三基地”,青少年的参与度显著提升。素颜靠打动,考验的是我们常态水平、教化能力。我们追求的素颜,就是一座城市在日常状态下的整体形象,是市民在自然状态下的自觉行为,是“风行草偃,从化无违”,实现从循循善诱、言传身教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本质转变。只有站在时代前沿,引领风气之先,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发挥更大威力。我們将持续把握“文明养成、文明示范、文明传承”三要素,从餐桌礼仪、公共卫生等点滴小事做起,从家风家训、公序良俗等良好风气抓起,把个体的“微文明”汇聚成城市的“大文明”,让文明从共识到共鸣,最终成为共行。

文化是城市的底蕴,既要支点,也要支撑,更要支柱。一个城市的文化可以各具特色、各领风骚,但繁荣发展之道必然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靖江定位“最美滨江都市”,“最美”体现人文特质,“滨江”体现地理特性,“都市”体现现代特征。建设“最美滨江都市”,需要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魄和胸怀。我们的文化版图中,既要有高原高峰,也要有平地洼地;既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既要能启迪心智传得开,也要能温润心灵留得住。支点靠文艺精品。一部传世巨作、一个传奇巨擘,可以让一座城市声名鹊起,甚至流芳百世。泰州之所以能够傲然举起“文化名城”的旗帜,正因为诞生过施耐庵、郑板桥、梅兰芳等一批划时代的文学大家、艺术大家。靖江也走出过有一定影响的文化名家,也推出过广播剧《河豚宴》、歌词《永远的江南》、话剧《枣儿》、小说《薄荷》等文艺作品,但不可回避,整体辨识度还不高、精品率还不足、传播面还不广。我们将设立“文艺精品兰花奖”,组织“文艺名家靖江行”,“高额”“高调”地奖励“高人”、挖掘“能人”、推出“新人”,激励广大文艺工作者富有激情、全身心地投入艺术创作,用安心、舒心、暖心的环境支持他们创作出一批叫得更响、传得更广、走得更远的上乘之作、精品力作。支撑靠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既有意识形态属性,又有市场属性。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的市场化、产业化是大势所趋,并且文化产业作为一个特殊产业,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和逻辑,越来越广泛渗透到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之中,并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管理策略、发展思路提出新的挑战。靖江文化产业总体思路就是四个字——“融合发展”。首先是平台的融合。聚焦靖江自然禀赋、文化内涵和产业现状,着力新建定位精准、主题鲜明的文化产业园区,促进企业文化产品和服务互相融合、有机契合。我们正在打造集生产、设计、服务于一体12万平方米的文创园,通过集聚资源、集成要素,招引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其次是项目的融合。推动民生项目、产业项目和文化项目联动打造。孤山风景区、徐周乡村旅游重点村、生祠苑艺小镇,就是结合“园林文化”“生态文化”“盆景文化”,构建“休闲、度假、观光”文旅融合新模式。再次是跨界的融合。依托数字化、互联网、信息通信技术,大力发展咨询服务、工业(建筑)设计、网络信息、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产业,促进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让文化创意产品走向大众,让传统文化产业提质增量。支柱是文化服务。文化永远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化强市”的“强”,说到底就是群众文化体验感强、获得感强,出发点、落脚点都是为民惠民利民。我们靖江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4330平方米,率先在泰州地区建成了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通过创新文化活动、文化项目、文化载体服务形态,擦亮“靖江文艺节”节庆品牌、“书香靖江”阅读品牌、“靖听理响”宣讲品牌,借助“两中心一书屋”,采取“群众点单、部门派单、政府买单”模式,让文化服务“私人定制”,把宣传“阵地”变为服务“基地”,最终成为文化“高地”。

文脉是城市的底子,既要延续,也要赓续,更要接续。文脉是一个城市地域文化的集体记忆,可能一代人的努力只能迈出一小步,可能几代人的积淀也只能孕育出一丝闪光,但就是这星星之火,让一个城市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版图中有一席之地。这就是文脉的难能可贵、弥足珍贵之处。像王艮的泰州学派、梅兰芳的京剧戏曲、郑板桥的书画、施耐庵的小说等,这些源远流长的文化符号,构成了泰州最清晰的文脉。对文脉来说,延续的是历史纵深感。大部分发生的事、存在过的人都会消失在历史洪流中。“文脉”必须有人、有物件、有声音,把不应该、不能够被湮灭的延续下去、传承下来。这就是我们保护好、展示好历史文化遗产的根本目的——让城市文脉的轮廓更加清晰,让后人对城市文脉的记忆更加亲切。靖江成陆时间不长、建县不久,但“水含吴越风韵、土连江淮根系”的标识绝无仅有,远到治水县令陈函辉与旅游大家徐霞客,近到戏鱼墩与江阴刘氏三杰,等等。要扎实做好文史梳理、典集整理、非遗保护等基础性工作,大力挖掘靖江人物、靖江文物、靖江史物,让更多尘封在历史角落的点滴记忆,串联起更加鲜活、更加饱满的靖江发展史。对文脉来说,赓续的是现实使命感。在众多文脉里,红色文脉是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东线第一帆”精神已深深烙在了我们心里,始终激励着我们奋力开启新征程。要怀着对历史、对文化、对先人的敬畏之心,认真发掘、整理、提炼、阐释以“东线第一帆”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使之更具历史传承性。对文脉来说,接续的是时代责任感。文脉的生命力在于不断书写,需要有执笔人、扛旗者。我们没有停留在传颂岳飞精神、刘国钧精神、“东线第一帆”精神的层面,而是力求在传承先辈风骨的基础上,丰富时代内涵,感召、激励、引领我们通过自己的言行、自身的突破创造出历久弥新、经久传承,无愧于“最美滨江都市”的文化标识。

(作者系中共靖江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责任编辑:陈伟龄

猜你喜欢
靖江文脉文明
Jinjiang Pork Jerky靖江猪肉脯
保护“文脉” 吸引“人脉”
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文脉
靖江马桥镇把牢“安全第一关”
请文明演绎
阅尽王城知桂林——独秀峰·靖江王城
马洲警侨联动——情暖海外靖江人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1季
漫说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