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菊雨
[摘 要] 当前,在职业教育高速发展期,存在行业产业发展的新型岗位与人才输出的不匹配,校企合作出现了课程体系建设融合度不深入、课程实施环节动态调整不彻底、双主体责权不明晰、岗位的前瞻性不够等问题。基于校企深度融合的互赢视角,以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为例,以国家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新思路进行设计,重构教学组织新路径,以校企融合高频互通教学组织新模式,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实现的新方法。
[关 键 词] 动态调整;软机制;弹性教学;高频互通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3-0128-02
我校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在建设初期,积极吸取国家现代学徒制原有第一批和第二批相近专业的经验和研究成果,分析问题,制订专业推进实施方案,并在三年的持续推进过程中以研究分析建筑装饰产业转型新型岗位为切入点,纵向推进产教融合力度,改革教学内容,创新一系列教学实施方法,提升学徒岗位能力综合素养,以校企深度融合的国家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的实施,实现建筑行业新业态下高职特色人才向区域建筑企业输送产业高匹配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的战略目标,为建筑装饰类专业以及建设类专业高质量提升的人才培养提供实践路径案例。
一、新背景——国家现代学徒制实施和建设行业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目前,人才的需求增量中的传统建筑类专业等通用专业的供给相对饱和,有针对性的转型岗位中的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以及技术高端人才的供给相对不足。具体到职业院校建设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目前需要解决人才输出与企业的高度匹配性,达到技术技能符合人才高度匹配企业学徒岗位,以企业新型岗位为纽带,全面推进人才的全过程教学实践。这就要求校企要共同面对未来,在深度合作、全面系统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发挥双主人翁责任感,推进共建、共管、共享、共创的教学改革进程。通过工学交替弹性运作,高频互动、共建企业特色课程、创新多元考核、共建双师等路径,以教学组织过程的充分高频合作,提高人才培养效能,积累经验,带动专业群现代学徒制模式的全覆盖。
二、新思路——国家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设计(以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为例)
(一)学徒制人才培养专业与岗位的选择
就探索现状来看,在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中,不是所有专业均按现代学徒制模式培养效果最优,因此,我们首先需要分析学徒制中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路径过程中的资源建设现状,要和具有前瞻性和有代表性的企业深度互融,使人才培养效能显著提升,双方在系统设计的基础上,以学徒岗的高频工学交替来实践,提高培养效能,才有利于校企双方不断改革探索和推广,实现人才培养改革。
(二)校企合作高频互通机制的执行
在合作中,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落实双主体在人才培养全程教学实施路径中的责任和义务,以立德树人为宗旨,落实“三全育人”的长效机制。前期实践中,学校和企业在进行合作时由于缺乏有效沟通,在强调各自利益时,会忽视各自的责任和目标,缺乏长远的目光会使人才培养过程出现短视和教育低效的问题,企业和学校运行机制的差异也会使企业在和学校合作时表现不积极。因此,除了通常的校企互通协议和管理机制执行外,软机制的推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校企高频互通教学体系的构建
在目标定位和体系构建后,如何运用校企高频互通来实施,是学徒制在教学进程中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首先,要确定学徒岗位转型升级所需教学内容,依托校企共建共创教学资源,形成教材、师资、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场景的具体定位。其次,要根据具体模块定位,落实教学保障、考核评价、质量监控、持续诊断与改进。实现管理评价制度先行,评价体系后评价的PDCA循环过程,形成一套高效运行的闭合管理教学系统。
三、新路径——教学组织实施路径重构(以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为例)
(一)校企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共建
以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学徒新型岗位能力目标定位教学内容,序化课程体系,有其在企业特有师资和教学环境中如何有针对性地实施,需要校企双主体精心设计教学组织实施路径。在校企融合中,实现专业知识与职业知识、跟岗实习与在岗学习、教学标准与岗位生产标准、普适性课程与企业特色课程之间的融会贯通,使教学环节与生产环节、教学管理与生产管理、教育目标与生产目标达到高度匹配。
(二)校企深度融合的弹性教学组织设计
以学期弹性、教学过程弹性、教学环境弹性、方法弹性等全方位设计,精心组织教学管理过程,具体构建平台模块,设计弹性教学实施方案。(见文末表)
(三)实践实训教学体系共建
以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目标为实施要点,对高频育训互融进程进行了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新布局和精心组织,从时间、空间、参与主体和对象实现精准对接。在校企共建共管中,建立训练中心、创培中心、项目中心、展示中心;在教学工厂下设校内模块工艺实训基地、企业跟岗实训基地、单项能力一体化实训室、施工现场认岗实践基地、证赛实践基地、云学习网络教室等,提升信息化集成专业群引领,以实践实训教学体系中“教”“学”“训”“創”“产”的思路来提升企业岗位特色人才的输送质量。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