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OA理论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

2021-12-12 10:07胡艺芹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43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思政大学

胡艺芹

[摘           要]  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属性,大学英语课程是进行隐性教育的良好载体,能够体现思政教育的生动性和实效性。基于POA理论,以《高职国际英语进阶综合教程2》第三单元教学内容为例,确定“课程思政”主题产出总目标,设计包含驱动、促成和评价等三个环节的教学流程并应用于教学实践。通过教学反思,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议,以期提升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技能提升的深度融合。

[关    键   词]  POA理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3-0001-03

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为当前如火如荼的“课程思政”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文件提出“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1]。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这是教育理念的改变,是从以往单纯的思政课教育转变成为涵盖全员、全过程、全课程育人的教育新格局的重大改革。

作为高校开设的一门通识类公共必修课,大学英语课时多,受众广,影响大,如何将语言知识的讲授、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思政元素的融入有机结合?本文以POA(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即产出导向法)为理论支撑,进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并进行教学评价与效果反馈,以期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1.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

高等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需要育人,应该首先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和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新时代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的主战场在课堂,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要通过创新教育方法,抓住课程改革核心环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主阵地,发挥多学科优势,全课程、全方位育人。

2.《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要求

新修订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提出,大学英语教学应主动融入学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使之在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2]。大学英语课程应该拓展在知识、技能和思想上的功能,强化思政育人,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改革创新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

因此,大学英语实施“课程思政”责无旁贷,应该“成为‘立德树人的牢固抓手[3]”。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既能赋予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鲜活的生命力,又能丰富英语课程本身的内涵[4]。”“课程思政”使大学英语课程有了新的目标和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将“课程思政”的理念渗透到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引导学生知行合一。

(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可行性

1. 大学英语课程自身的性质

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大学英语受众面广,课时量大,且教学周期长,相对于其他课程而言,具有隐性思政教育的优势,能够满足高校思政长效教育的要求。此外,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内容丰富,涉及社会生活多个领域,能够为思想教育提供大量丰富的素材。

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的表现形式

“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本身具备知识性和人文性,为英语课程挖掘思政教育资源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从而决定英语课程教学具备思政教育功能[5]。”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英语语言教学传递的不仅是语言形式和技能,也是在输出语言所反映的文化内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因此,大学英语可以通过渗透中国元素,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树立文化自信。

二、POA理论核心要义

POA理论是文秋芳教授及其科研团队通过十余年的研究实践不断总结完善形成的教学理论。该理论包括教学理念、教学假设和教學流程三部分,这三部分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和全人教育说是POA理论的教学理念。其核心在于强调教学过程中应致力于完成教学目标并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将语言学习与运用相结合,同时语言教学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实现语言的工具性目标,也需要实现人文教育的目标[6],这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高度一致。

POA理论的教学假设主张“‘产出既是语言学习的驱动力,又是语言学习的终极目标。在输出驱动的条件下,教师适时提供恰当的输入,能够帮助学生促成产出,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6]。”同时,教师应充分发挥“支架”作用,引导学生根据产出任务主动进行选择性学习。

POA的教学流程涵盖三个主要的环节:第一环节是驱动,教师呈现富有挑战性的产出任务,有意为学生制造“饥饿状态”,促使学生产生学习欲望;第二环节是促成,教师将总产出任务进行分解,学生选择性地学习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通过完成一系列的子任务最终达成产出目标;第三环节评价,针对不同的教学环节,选择即时或延时等方式对学生产出任务的学习过程和效果给予评价。

三、基于POA理论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以POA理论为指导,笔者尝试将《高职国际英语进阶综合教程2》第三单元作为教学案例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按照驱动、促成和评价三个阶段来设计教学流程。为了有效使用教材,达成教学目标,笔者对教材资源进行“选、调、改、增”[6],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有意识地选择具有思政元素的输入学习材料,设计实现“课程思政”的产出活动。教学对象为20级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两个班级的学生,共89人。

(一)教学主题与目标

笔者选取本单元作为教学案例,在于本单元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紧密相关,文中主人公的经历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重构单元教学内容,明确本单元思政要点是“鼓励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培养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据此,确定本单元的总产出任务是学生完成一次题为“My view on craftsmans spirit(工匠精神之我见)”的英语演讲。

(二)教学方案

本单元教学实践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主要依据POA理论的教学流程部分。依托超星学习通平台,融合线上线下教学,设计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环节并用于教学实践。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本单元的总产出任务为“学生能够完成一次英语主题演讲”。“成功完成一项产出任务,至少需要内容,语言形式和用语言表达内容的话语结构。”[6]因此,为了完成这一总目标,笔者设计了三个不同侧重点的子任务,第一个任务侧重于演讲内容的构建,第二个子任务重在语言表达形式的输入,第三个子任务则侧重于语篇结构。在“促成”过程中,教师发挥“脚手架”的作用,指导学生完成子任务,并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反馈,确保学生能够具备完成总产出任务的各项能力。

(三)教学流程

1.产出“驱动”环节

遵循文秋芳教授的建议,“产出‘驱动这一环节可以拍成视频或者微课,让学生在课前学习”[6]。笔者提前设计交际情景,本单元的产出任务是要求学生完成一次题为“My view on craftsmans spirit”的英语演讲。教师课前在学习通平台发起讨论:How to be a great craftsman?How do you define “the spirit of craftsman”?学生尝试产出,发现困难,意识到自己语言表达上的不足,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带着疑问进入课前微课视频学习。同时,教师录制了本单元主题内容相关词汇、句型以课文要点的微课。同时,笔者选取了China Mosaic网站中两段有关“中国制造”的英文视频,让学生在学习语言表达的同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key to the success of made-in-china?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success?学生课前完成思考,在学习通平台的论坛板块用英语踊跃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

2.输入“促成”环节

“促成”是POA理论教学流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促成”环节直接决定着总产出任务的效果。为了降低产出任务的难度,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笔者将产出任务分解为主题演讲内容促成、语言形式促成和话语结构促成等三个细化的子任务,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演讲内容促成:教师课堂上播放一段中央电视台录制的纪录片《工匠精神——让世界爱上中国造》,让学生通过片中人物事迹介绍,感知“什么是工匠精神”,获取产出任务所需要的资料,启发思维。同时,在润物无声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制造的独特魅力,让学生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以纪录片中的大国工匠为榜样,激励自己,学好专业,成为像他们那样的人。另外,通过学习课文“Im proud to say that I am a tradesman”的文字材料,师生共同讨论文中主人公的工作经历,学生也能获取部分有关产出任务的内容资料。

语言形式促成:根据POA理論“选择性学习假设”,语言形式服务于产出任务。因此,对于语言促成任务,笔者将谈论单元“制造”主题下的词汇、句型导入FIF口语训练系统平台,让学生进行自主练习、完成通关挑战,促使学生掌握必要的语言形式。教师查看FIF口语训练系统平台的统计数据,确认学生是否掌握完成产出任务的语言表达能力。另外布置了一段汉译英的翻译练习。翻译素材选自“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技能选手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取得佳绩作出重要指示”中关于“工匠精神”的一段阐述。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参考词汇,独自完成翻译,再由教师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关于“工匠精神”的内涵和相关的语言表达方式。

话语结构促成:文秋芳教授认为,教师应该提供比较易于学生模仿的、难度较低的输入材料,更利于学生模仿学习和提取话语结构[7]。本单元的总产出任务是完成一次演讲,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演讲的技巧,教师选取了“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获奖作品进行范例讲解,包括演讲的开头可以采用故事、提问等方式,使用真实的事例来打动观众等。另外,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演讲稿的结构特点和行文风格,教师提供了三篇演讲稿范文,供学生参考。课后,学生撰写“My view on the spirit of craftsman”的演讲稿,为了提高语言表达的正确度,学生使用在线英语写作平台——批改网撰写、提交演讲稿,并根据系统自动反馈的批注进行多次修改、完善演讲稿,直至自己满意为止。

3.多元“评价”环节

POA理论强调评价环节师生的共同参与。教师和学生需一起商讨、制定评价标准,评价方式分为课中的师生合作评价、课后同伴互评两种方式。在本单元第一次课结束后,教师布置任务,各小组完成组内竞赛,每个小组成员进行演讲,其他小组成员从演讲内容、语言表达、流利程度、演讲技巧、综合印象等方式进行打分,然后推选出小组前两名进行班级决赛。在第二次课堂上进行演讲比赛班级决赛。师生共同参与打分,其中,教师评价分数占60%,学生评价分数占40%,最终按比例评定班级一、二、三等奖。在最后的课堂总结阶段,教师不失时机地再次进行育人教育,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深刻领悟工匠精神,加深学生对中国制造的理解,争做未来的大国工匠。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

经过六个学时线上线下的混合式学习,整体上教学效果良好,大多数学生能够完成任务,掌握语言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政内容的融入。

1.教学评价

两周的教学结束后,笔者通过学习通平台发放了在线调查问卷(课堂完成),并随机在两个班各抽取三名学生进行了访谈,了解本单元“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调查问卷涉及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接受意愿、学习方法、学习效果、学习难点以及教学建议等方面,共有87名学生填写了在线问卷。对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接受意愿,84.3%的学生表示“可以接受”,访谈时学生表示POA教学方法“不同于传统英语学习方式,比较新鲜”;但也有10.9%的学生表示“太难,跟不上”。78.3%的学生认为学习效果“较好或良好”,对于本单元学习的困难,64.8%的学生选择了“演讲文字稿的组织”,访谈中有学生提到“自我感觉存在明显的中式表达方式”。对于教学的建议,有学生提出“在演讲展示环节需要更多的准备时间”,也有学生提出“教学过程中希望老师能提供更多的帮助”,还有学生建议“选择紧跟时事热点的思政内容素材”。

2.教学反思

POA教学理论能够有效地指导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摆脱传统的“先输入、后输出”的教学思维模式,能够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挥其“支架”作用,通过提供适当难度的学习材料和思政内容,辅助、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完成“产出”任务。不过,由于各种原因,教学设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得到实现。由于生源的多样性,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小组展示中个别学生差距明显,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建立合作学习小组,设计不同难度的“产出”任务,提高学生的“产出”质量。另外,对于思政内容的融入,教师也要注意素材要合理呈现、贴近教学目标、富有情感,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四、结语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德”是“课程思政”的主旨要义,每位教师应该身体力行、责无旁贷。大学英语教师承担着受众广泛的公共基础课程,为了实现“弘扬人的价值,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跨文化素养,最终促进学生心智的健康发展”[8],大学英语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深厚的人文素养,还要更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学能力,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实现大学英语的“育人”功能。基于POA理论指导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深入挖掘单元思政主题产出总任务,为学生呈现交际场景,提供输入材料,并给予其指导和帮助,促使完成产出任务,并给予即时和延时评价,以评促学,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的深度融合,使学生在中西文化的交汇碰撞中,深刻地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文化价值,厚植家国情怀,并肩负起传播中华文化的歷史使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3)[2021-2-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3.

[3]张雪梅.新时代高校英语教材建设的思考[J].外语界,2019(6):88-93.

[4]夏文红,何芳.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使命担当[J].人民论坛,2019(30):108-109.

[5]王晓珊.高校探索师范类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新路径[N/OL].(2020-10-01)[2021-2-1].https://paper.i21st.cn/story/144891.html.

[6]文秋芳.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4):547-558.

[7]文秋芳.“产出导向法”教学材料使用与评价理论体系[J].中国外语教育,2017(2):17-23.

[8]胡开宝,谢丽欣.我国大学教学未来的发展方向[J].外语界,2014(3):12-19.

编辑 王亚青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思政大学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至善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
门槛最高的大学(前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