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味剧《山海情》的“破壁”之路

2021-12-12 13:29张亮马丽娟赵倩
青年文摘 2021年6期
关键词:山海情山海村民

张亮 马丽娟 赵倩

2021年开年,一部名为《山海情》的电视剧收视、口碑双丰收,线上线下都掀起一股追剧热潮,大量90后、00后年轻人被电视剧成功圈粉。这部“土里土气”、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主旋律电视剧成功“破壁”出圈,初时让人感觉有些意外,仔细咂摸,一切皆在情理之中。

不少90后、00后观众说,这部剧把他们看哭了。其实,惹哭他们的绝非刻意的煽情,而是看到村民刚开始搬迁时住的“地窝子”;是坚强的妇女拖着板车,拉着瘫痪的丈夫和年幼的孩子走在风沙里;是为了解决蘑菇滞销难题,村支书不惜“丢官帽”在现场会上替百姓求情……

对“小人物”有了共情,对“大时代”也就有了理解。正如一位网友所说,这部剧很好,告诉孩子们一个真实的中国,一个真实的中国农村,一个真实的历史发展进程。没有什么是轻易得来的,只是很多人在负重前行而已。

主旋律扶贫剧“破壁”出圈

《山海情》作为一部国家广电总局建党百年“展播剧”,由制作过《琅琊榜》《欢乐颂》《北平无战事》的东阳正午阳光影视有限公司出品,主要讲述了20世纪90年代,宁夏西海固贫困群众响应国家扶贫政策号召,从大山深处搬迁至靠近首府银川的引黄灌区,在福建对口帮扶下,艰苦创业、勤劳致富,将飞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的故事。

故事梗概讲到此,似乎又是一部“交作业”的宣传片。让人意外的是,这部典型的主旋律扶贫剧播出后却成功“出圈”,获得了很多年轻人的喜爱。以年轻人为主要用户的豆瓣网站对《山海情》的评分开分就高达9.1分,高开高走。不少观众网上留言表示,追剧追得很“上头”。

社交平台上,很多观众追剧时自称已成为金滩村的“精神村民”,“每天又哭又笑,为村里的水、电、树、蘑菇操碎心”。电视剧播到凌一农教授教村民种蘑菇时,令网友十分“揪心”,“这剧有毒,俺做梦都在种蘑菇”“看到双孢菇种成功,我更开心,仿佛是我种出来的”。

除了故事情节,更让观众“上头”的是宁夏方言。《山海情》剧组非常有心地为不同受众准备了普通话版和方言版两个版本的电视剧,原应更小众的方言版反而比普通话版更受关注。很多观众追剧的同时开始学宁夏话,弹幕、评论区弥漫着一股浓浓的西北味儿:“好喜欢额们葱支书”“上头咧,精神葱民的心情跟着小马干部七上八下,真是一点都莫闲着”。福建援宁干部到来后,福建方言和宁夏方言的碰撞也为电视剧制造了不少笑料。

精彩的剧情内容还引发了网友二次创作的热情,成为大家的“欢乐源泉”。一些“名场面”被制作成表情包广为传播,在年轻人聚集的视频网站bilibili上,一些博主将影视片段重新剪辑并配上字幕和音乐,向粉丝“安利”这部剧,最火的视频播放量超百万次,“弹幕”评论热闹非凡。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山海情》还吸引一批“种田文”读者。“种田文”是近几年走红的一种网络小说类型,主题一般讲述小人物如何一步步发家致富。《山海情》中的吊庄移民克服重重难关,将一无所有的戈壁滩建设成宜居兴旺的“金沙滩”,非常切合“种田文”读者的胃口,因此被网友总结为“种田爽文”。

创作走心才能让作品走进人心

沒有光鲜亮丽的流量明星,没有狗血奇葩的离奇剧情,这部献礼扶贫剧为何能将90后、00后牢牢地“圈粉”?答案既在剧中,也在剧外,极致的细节真实和走心的创作让观众在与剧中小人物的一次次共情中,潜移默化地加深着对这个伟大时代的认知。

传统意义上的主旋律影视作品虽然中规中矩,却也不同程度存在“刻意拔高、不接地气”的宣教式自说自话。《山海情》之所以能让广大观众接受,在于剧中人物性格不再“脸谱化”,他们确实是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接触到的人,而非教科书中的“典型”。

剧中,基层干部既有兢兢业业、实事求是的马得福,也有为了政绩大搞形式主义的麻副县长;福建援宁专家凌一农既是为了村民脱贫无私奉献的学者,也是面对挑衅脑子一热和人打架的“热血中年”。有影评人指出,一些影视作品的创作者用精英视角俯视贫困户和扶贫干部,用上帝视角审视扶贫历程,导致呈现的作品与观众认知相差甚远,自然无法到达观众内心。而《山海情》全剧都在用平等的视角去观察和反映贫困地区的生活和扶贫工作。

俯下身来观察和创作,大量细微的、不易觉察的细节自然而然映入眼帘。《山海情》中对细节的追求和展示让无数观众大呼“这也太真了吧”。剧中男女老少,全是“灰头土脸”,尤其是那黝黑粗糙的脸庞、发黄的牙齿、破旧的衣衫,无一不是“原版”。饰演西海固村民李大有的演员尤勇智,不但在面部涂上了沧桑的“西北红”妆容,甚至在镜头几乎带不到的脚脖子上也画上昔日西海固老农民的“标配”——皲裂黝黑的皮肤。

《山海情》的真实不止停留在演员外形上,更体现在剧情的细枝末节中。剧中,搬迁后吊庄移民和当地人因为引水灌溉发生冲突而被当地人叫“山汉”,政府发给贫困户作为产业项目的“扶贫鸡”却成为村民饭桌上的“盘中鸡”,这些细节记者在宁夏当地采访时不止一次听到过,有的还被写进稿件中。如今在电视剧中看到这些细节,不得不佩服创作人员的调研之深、用心之细。

《山海情》选取的只是脱贫攻坚事业中的“一粟”,却足以说明,主旋律作品能否获得好口碑,关键还是看作品有无“硬核”内容。背靠闽宁协作这个“大IP”,25年闽宁两地沧海桑田的变迁和历久弥坚的情谊让《山海情》自带史诗加成,编剧在剧本创作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这一优势。制片人侯鸿亮说,受疫情影响,整部剧的拍摄时间很紧,从接到拍摄任务到开机,一共9个月准备时间,剧组用了5个月夯实剧本大纲,探寻最恰当的切入和表达方式。

网络上,有人质疑《山海情》过度消费贫困,认为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并没有这么穷。这样的言论恰恰说明《山海情》这部剧拍摄的必要性: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能忘了来时的路。

(摘自2021年1月26日《新华每日电讯》)

猜你喜欢
山海情山海村民
下一场山海
山海为鉴
《山海涧》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山海情》:所愿隔山海,山海亦可平
土味《山海情》凭什么热度不减?
好看的“扶贫剧”不止《山海情》
《山海情》,“土到掉渣”的爆款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