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合作发展特色产业 助力脱贫攻坚

2021-12-12 17:28康健
中国农民合作社 2021年1期
关键词:联合社甘肃省贫困村

文/康健

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省以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部署要求。自2017年5月起,新一届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把培育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之路”“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带动农户增加收入、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组织形式,要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把合作社进一步办好”的重要指示精神,将抓好办实农民合作社作为构建扶贫产业生产组织体系的重要内容来抓,用3年时间,分两步走,坚持边组建、边规范、边提升,在2018年着力解决贫困村“有没有”合作社的基础上,压茬推进解决“好不好”问题,坚持产业到户精准扶持和区域产业体系构建有机结合,投入到户扶持资金155.6亿元,支持贫困群众发展“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大力推进合作社规范提升,极大改变了过去农户单打独斗的“小农经济”,让农业生产从“传统”开始走向“现代”,农民合作社已成为全省带动农民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发展增收产业的主要力量。

一、以党建引领为抓手,促进合作社发展

甘肃省坚持以农村基层党建为引领,把农村基层党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党建+合作社”的有机融合。大力推广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的“三链建设”模式;加大在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党组织力度;创新村社联建等党组织组建形式等,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把党建优势转化为脱贫攻坚的强大动力。通过党建引领合作社发展,吸引党员、能人等进入合作社,成为农村创新创业的探索者和实践者,农业新技术新知识的推广者,农村生产经营变革的示范者,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方面走在前、做示范,充分发挥先锋引领作用,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水平和带动发展能力。全省农村已建立产业型党组织6253个,覆盖率达45.85%;全省合作社建立党支部的有3730家;由村干部领办创办的合作社有10691家,合作社发展中党建引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党建工作和合作社融合发展、相互促进的良好态势正在形成。

舟曲县以“1+1+N”(1个党总支,带动1家联合社,发展多家合作社)为总模式,大力推行各具特色的“党总支+合作联社+合作社+农户(贫困户)”“联合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贫困户)”“党总支+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贫困户)”“党支部+合作社+村集体+农户(贫困户)”等多个发展模式,并采用单独组建、联合组建、村企联建等多种形式,符合建立党组织条件的合作经济组织中全部建立党组织。结合农村“三变”改革,以集体经济发展资金入股,盘活资源要素,实行村企联合,探索股份制经济合作机制,推行村党支部书记担任股份经济合作社理事长制度,着力培育特色化合作社产业。全县6家龙头企业、8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人口5908户20809人。整合各类资金8254万元,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87个贫困村集体经济积累平均达5万元左右。

二、健全“生产组织”体系,带领贫困群众发展产业

近年来,甘肃省构建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合作社、合作社联农户建基地”的生产组织体系,探索出了带贫益贫的“蓝天模式”“中盛、中天模式”“海升模式”“德青源模式”,通过订单收购、入股分红、生产托管、土地入股等方式,把200多万户农户嵌入了产业扶贫大链条。2018年,为解决甘肃省1979个贫困村缺乏经营主体带动或带动能力不强的问题,全省新建了2173家贫困村合作社,形成了每个贫困村都有2家以上合作社带动的生产组织体系。2019年,为解决甘肃省3.5万家贫困村合作社2/3运营不规范,对扶贫脱贫的支撑带动作用不强的问题,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全省按照“摸清底数、分类规范、因社施策、整改提升”的原则开展了贫困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截至2019年底,全省贫困村合作社中运营规范和运营较规范的合作社占比超过了70%,有效提升了贫困村合作社带动能力。

宕昌县在解决“有没有”问题的基础上,着力破解合作社作用发挥“好不好”的问题,将村办合作社组织起来组建乡镇联合社,25家乡镇联合社发起成立全县联合社。同时,改制县里原国有农发公司,引进琦昆现代农业公司、省中药材交易中心2家民营企业和省农垦公司参股,联合发起成立陇南市羌源富民农业发展股份公司,形成以合作社为主体,其他多种所有制混合所有的股份制公司,其中县联合社占73.9%,县国资办占11.4%,琦昆现代农业公司占2.8%,甘肃省中药材交易中心占1.7%,省农垦公司占10.2%。全县联合社自下而上将到户产业扶贫资金逐级集中起来,认购股份公司股份,代表合作社和贫困户行使控股权,并自上而下将分红派发到户,带动贫困户多渠道稳定增加收入,形成能合则合、乡贤促合、抱团联合、多方混合的“四合”机制。2019年,宕昌县依靠牛、羊、猪、鸡等养殖业脱贫699户3031人;依靠蔬菜、经济林果等种植业脱贫530户2196人;依靠中药材脱贫3154户1.37万人,人均增收715元;贫困户人均入股分红406.6元。

三、打造全产业链,提升合作社带动能力

全省2904家龙头企业,带动1.02万家合作社从生产到加工再到销售,全过程、全链条深度参与,带动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养、产业化经营,使甘肃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54.5%,总产值超过千亿元,极大改变了过去农户单打独斗的“小农经济”,让农业生产从“传统”开始走向“现代”。

环县依托6家龙头企业和368家合作社,建立起了覆盖良种繁育、技术支撑、标准化规模养殖、饲草料生产加工、屠宰加工仓储、产销对接、品牌营销、金融保险支持的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循环链,形成了闭环的羊产业链条,最大限度获取了产业利润。深化以“三变”为核心的“331+”产业扶贫模式,集聚政企研社村户及金融、保险等资源,把党组织、村集体、贫困户全部嵌入产业链,形成了多方联合、收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贫困户通过劳务、产业得到了稳定的收入。创办带贫养殖合作社369家,其中按照“政府出资金、建基础,企业出技术、包运营”的“轻资产”模式与中盛公司联合建办千只湖羊标准化示范社124家。围绕羊产业引进百名高层次专家人才,建立国际队、国家队、地方队3支技术平台力量,省农科院驻点开展技术指导,培养了千名大学生、万名职业农民,特别是“三年千人计划”开创了全省大学生养羊的先河,很好地解决了不会养养不好、农业后继无人的问题。

下一步,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在持续抓好产业扶贫收官工作的同时,推动“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由扶贫产业向乡村振兴产业转变。把握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机遇,在做好国家级整县推进试点的同时,大力推进省级试点,按照有产业基地、有农业机械、有良种供给、有销售订单、有加工和贮藏场所等“五要素”的标准持续推进合作社规范提升。

猜你喜欢
联合社甘肃省贫困村
浅析国内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①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品牌创建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权变理论的视角
欠发达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绩效评价*
——基于组合赋权TOPSIS法
贫困村变身“客栈村”——勐腊县勐伴镇河边村的脱贫印记
由“贫困村”变成“百万村”
组织印记、生态位与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发展
席晓辉作品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2017年度甘肃省三八红旗手(集体)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