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雅洁
(厦门工学院商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高校思政教育教学进程发展缓慢,其主要原因是对教学目标不够重视。目前,学生所处环境略复杂,高校的思政教育受到多方面的制约和影响,除了学校方面,还有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因此,高校需要在做好自身教育工作的同时,邀请其他部门或者阶层共同参与进来,才能有效达成立德育人的教学目标。但是,由于在实践教学中,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并没有形成一致的思政教学观念,现实中仍然存在很多不可控因素,诸如不正确的家庭观念、多元化的社会意识等,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成效造成一定的阻碍。另外,高校思政的课堂教学主要以理论知识的讲授为主,教师布置的课后实践作业与理论知识没有多大相关性,导致学生无法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效结合,对上课所学内容无法做到深入理解,仅仅停留在表层。
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一支强大的教师队伍。显然,目前很多高校并不具备这个条件,由于多数思政教师在教学地位、教学待遇、教学前景等方面没有相关保障,导致高校从事思政教育的教师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而且,部分教师为了给生活增添一份保障,会在教书之余再另寻兼职,从而导致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缺乏专注度,教学水平持续下降,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另外,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并不简单,由于其工作任务繁重、工资水平不高等特点,部分教师工作效率跟不上进度,慢慢失去了对工作的兴趣;另有部分教师直接放弃,走出校门另谋他职。除此之外,也有在思政教育中表现良好的优秀教师,因其教学成效明显、教学方法独特等原因,很快获得提拔与晋升。然而,针对思政教师后续的人才选拔却没有如此速度,导致教师队伍人员匮乏,不能满足教学需求。
高校在开展实际的教育活动时,其最高领导层对国家推出的教育理念没有贯彻到实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德育是最主要的教学目标与任务,立德育人是学校最基本的教育责任。但是,由于部分高校对此理念的理解不透彻,且过于看中专业课教学成绩与最终教学成果,对于学生的思想素质以及个人道德的成长与发展关注较少,因此导致到校对德育理念与实践教学发展道路出现较大的分歧。其中,一些高校只关注院校的招生情况,并想办法扩大教学规模、完善教学设施与基础设备、促进相关科研项目的发展等,对于本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漠不关心,与之相关的教学设备与教师团队也受到忽视。由于高校为思政教育所提供的教学资源无法满足实际需求,且其教学实际情况与当下时代发展并不相符,缺乏时效性与可行性,导致高校的德育工作无法深入进行,其教学效果也不尽人意。
每一种文化的形成都有其独特的自成一派的理论体系。中国的茶文化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理想化的人文精神在本世纪得到广泛的关注,并在高校的思政教育中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茶文化的丰富内涵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概括,分别是茶艺、茶道以及茶德。其中,茶艺作为最能体现茶文化的核心部分,从品茶到食茶无一不诠释着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其次,茶道最关键在于操作,通过让学生进行茶艺操作,可以实现对茶道中雅与静的全方位理解。当理论与实践合二为一,学生也能深刻认识到茶文化中厚德载人的思想概念。最后,品茶者在茶艺过程中基于对茶道的领悟与理解,可以从中升华出更为高尚的道德品行。茶文化涉及到多方面的伦理哲学,从儒家文化到道家哲学,从古代美学到近代文学,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茶文化元素,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传统茶文化的认知,提升个人审美与修为。
茶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精神内涵,比如茶人精神、茶道精神等。其中,茶人精神包含了诸如乐于奉献、艰苦奋斗、先苦后甜等多种优秀品质。另外,茶人的概念也与时俱进,过去单指自己种植茶叶以及靠贩卖茶叶为生的人,现在的茶人指的是那些从事与茶叶相关工作活动的人员总称,他们进行茶叶的生产与销售、茶文化的传播与教学等活动。在茶文化中,人们通过对茶所具备品质的赞扬与歌颂,来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并以此来明确人生志向。其次,茶道精神可以在具体的茶艺操作过程中有所体现,从传统意义来讲,茶道精神能够从生活中的勤俭质朴、交往中的与人和善、独处时的宁静致远等方面进行具体的概括。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加强对学生关于茶文化精神的教学输出,不仅可以端正其品行、平稳其心态,还可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自我成长与发展。
在高校思政中融入茶文化元素,有助于学生完善自身品质,培养独立人格。传统茶文化中的茶德,指人们在饮茶时所表现出来的优良品行。古人对茶德的理解,大致有以下几个方向:其一,茶对人的身体和精神均有益处,常常饮茶的人会心生愉悦,精神饱满;其二,茶本身具有独特浓郁的气味,茶香可以带给人特别的情感体验和人生感悟;其三,茶品与人品在茶艺活动中相契合,具体表现为端正的品行、勤俭的美德等。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茶文化元素,比如将茶德引入教学,可以对学生的思想与行为进行规范与约束。另外,茶文化在人的品德修养方面十分注重,这与思政教育中立德育人的教学理念相吻合,故而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通过文化讲解可以有效促进对学生人格与品质的培养。
高校在思政教育中融入茶文化的首要任务就是明确茶文化教学目标。首先,茶文化参与到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中,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进一步完善并构建全新的文化体系,以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传承;另一方面,由于茶文化的主要内涵就在于人的品质与修养,比如茶品、茶德等方面,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不谋而合,即两者都是为了培养有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的优秀人才而服务。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高校在进行传统文化的教学输出时需注意当下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与过去有所区别。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茶文化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新性的优化输出,是实际教学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总之,确定茶文化教学目标,不仅在育人功能上起指导作用,还能提升学生的文化创新能力。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网络平台为茶文化的宣传与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首先,高校可以在线上开通茶文化选修课,让学生登录校园官网自行观看学习视频,观看完毕并完成练习题便可修得学分。其次,积极转发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网络运营平台发布的与茶文化有关的深度好文,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另外,除了线上宣传,高校还可以进行各种线下活动,比如定期举办以茶文化为主题的专项讲座、在各大班级组织各种主题文化班会、在校园里面开展茶文化相关活动等。有条件的话,校方可以在校园内专门设置一个传统文化展览会所,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受茶文化的艺术气息。对此,通过线上与线下的联合宣传,共同营造高校茶文化的艺术氛围与文化环境,以提高学生对茶文化的兴趣度。
众所周知,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拥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只有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才能将其文化内容进行不断深化,再做有意义的文化输出与文化教学。首先,高校要设置独立性较强的茶文化课程,主要以视频课为主,并采取多种手段,以激励或者引发好奇心的方式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观看视频。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比如举办与茶文化相关的知识竞赛、组织学生学习茶艺并进行演示表演等,增加学生的参与感。另外,各大院校可以组织教师与学生参加多样化的茶艺活动,去现场观看茶艺表演等,亲身感受茶文化的艺术魅力。总的来说,通过教学方式的创新与课程内容的丰富,在高校思政教育中不断深化茶文化教学内容,可以开阔视野,增加见闻,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
综上所述,高校的思政教育在实践教学中出现很多问题,比如高校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师资力量不够强大、理念与实践不同步等。因此,将茶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政的课程教学中,能够促进学生价值观的养成与人文素质的提升,经过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与文化灌溉,不断加强文化强国的实践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