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燕
摘要:近年来,高职院校不断飞速发展,只有建立并完善财务内控相关制度,才能保障高职院校的财政经济合理运行。本文首先分析了财务内控制度的主要含义,接着阐述了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财务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这一系列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够为各高职院校的财务内控制度构建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财务内控;对策
在新形势下,政府相关部门对各高职院校提出了一系列扩招政策,这类政策都体现了国家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视,职业教育正逐步进入飞速发展的趋势中。随着各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扩大,以及招生数量的增加,国家相关财政部门对高职院校招生工作的资金投入不断增加,而当前对于安全管理高职院校的财务,保障国有资产的完整性等方面,已然成为高职院校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科学合理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是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主要核心内容。
一、财务内控制度的内涵
财务内控制度体系的主要内容是,企业单位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执行程序或实施措施,合理的管控与防护单位内部的财务经济风险,最终达到财务管理的目的[1]。不论是对企业还是学校来说,财务内控制度的建设都是单位稳定运行的基础工作。财务内控制度的建设主要是为了在进行财务工作中,通过制定相关规章制度的方式,对财务风险进行合理的防控与规范,并将这类制度逐一实行,保障财务资金的使用和财务管理水平有效提高,确保企业单位或学校的日常稳定运行。在高职院校的日常经营管理中,需要科学合理的实行财务内控制度,才能对高职院校教育事业的有序进行与开展起到有效的保障,高职院校对于财务管理制度的实施,是高职院校在发展与改革进程中必须要经历的过程。
二、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财务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良好的内部环境
高职院校对于财务内控制度的建设存在起步晚,但任务重的特点,高职院校的发展在近年来十分迅速,高职院校的领导大多数只重视教学质量和招生工作,财务内控制度往往不被重视。大部分高职学校领导对于财务内控相关制度了解不够透彻,相关意识淡薄,没有引发足够的重视,普遍认为财务内控制度只是财务相关部门的工作内容[2]。没有实际参与到财务内控制度的管理工作中。在学校内部,各职能部门对于财务内控制度的重视程度也参差不齐,财务部门相对重视财务内控问题,而资产管理等部门由于工作内容的差异性,重视程度较弱,对于整体部门中的重点岗位或者重要决策环节,没有相关的指导人员与制度规范,只基本遵从往年的惯例。财务内控制度的建立是需要全校各管理部门共同完成的重要工作,需要全体教师员工在日常工作活动中做到对财务内控制度的全面遵守,严格监督。
(二)缺乏完整的制度体系
对于现阶段高职院校的制度建设工作而言,主要是通过主管部门按照具体要求进行建立,或为处理日常实际工作中发现的相关问题,进而制定相应解决制度,大部分情况下,管理制度的制定与落实,只是为了解决当前出现的紧急事故。因此,这类制度缺乏一定的系统性与科学性。在财务内控制度的建设方面,大部分高职院校是直接采用相关主管部门发布的财经规章制度作为替代,这种财务内控制度对于业务流程的实际控制十分简单,缺乏跟踪与控制的相关步骤[3]。而在实际制度的落实过程中,建设内控制度是需要经过制度确立、执行等一系列流程,在对财务内控制度执行强化这一方面,不仅是制度建设环境的单一性。例如在财务预算制度方面,没有具体的制度成为编制财务预算制度的依据,通常是将以往的财政年度收支情况作为参考,缺少一定的规范性。在高职院校中,大部分部门只关注与自身相关的工作内容与工作职责,进行各自工作制度的制定,相互之间没有协调沟通过程,使工作落实缺少连贯性,在财务内控制度的落实上存在一定的衔接盲点。
(三)业务进展不平衡
在依法治国的背景条件下,大多数高职学习为响应国家政策,建立了许多各类相关制度。但对这类制度进行分析比对后可以发现,大部分规章制度的具体内容没有完全达到财务内控制度的规范与要求。例如,多数高职院校最为关注的学费收纳、资金管控、票据管控、费用报销等各方面的财务内控制度,这类制度已经出现于校内日常事务管理的相关文件档案中,并根据相关主管部门规定与高职院校的实际管理需求,进行实时的修订与编写。但却没有制定任何有关财务重点岗位的轮岗、往来款项的清理、闲置资金的相关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大部分制度的制定是存在于表面形式上,对于实际的遵守与执行方面落实的不够。例如,大部分高职院校设置了相应的资金管理制度,但在制度中没有提及财务重点管控内容以及月末盘点相关事项,仅对月末某节点的资金及挪用公款的情况进行管理。
(四)缺少完善的监督机制
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遵从新形势的发展需要,设立了相应的内部审计部门,但由于人员配置较少及管理相对独立等原因,该部门主要将学校财务的账面审计作为主要工作内容,对于学习财务内控制度的完善与制定方面不够关注,对财务内控制度没有进行及时的审查与考核,对高职院校内部的财务内控制度,没有起到应尽的监督管理职能。一部分高职院校设立了相应的监督考核职位,但这类职位只存在于表面,充当形式作用,没有在实际工作中发挥检查与监督的功能[4]。部分高职院校的审计相关人员没有较强的财务内控管理意识,不熟悉相关财務内控制度体系,甚至没有内控制度的评审技能。不仅如此,教育部门作为高职院校的相应主管部门,也没有制定财务内控制度的检查、监督文件,少数部门进行的不定期检测工作,也只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做到严格监督。
三、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财务内控制度建设的对策
(一)营造良好环境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财务内控管理制度是学校各层级的重要工作,学校的领导需要转变传统理念,提高对财务内控制度的重视程度,将财务内控制度的建设作为主要工作内容,需要从学校发展的整体角度出发,对学校的各项制度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对财务内控制度中的薄弱部分进行及时修改,对存在冲突的部分进行协调解决,尤其是针对制度中的盲点、难点,理解掌握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支撑财务内控制度的合理执行。在财务内控制度的编写方面,高职院校也可聘用相关领域的内控专家,对学校的财务内控制度进行修订,确定内控制度的目的、框架结构、主要职责,制定相应考核规则。不仅如此,学校还要加大员工对财务内控制度的学习力度,加深对内控制度的认识,加强内控意识,确保财务内控制度在实际工作中完全被落实。同时,高职院校可以在各部门的工作考核内容中加入内控制度的考核,将内控制度与风险防范有效结合。
(二)統一制定内控制度规范
近年来,国家财务相关部门出台的一系列与财务内控制相关的政策文件,对高职院校财务内控制度的构建提出了新的要求。虽然各高职院校的校内实际情况不同,但对于建设财务内控制度的疾病内容大体相同。教育、财务等相关部门需要结合不同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确立高职院校对于财务内控制度建设的目的、内控制度具体架构、监测标准等相关内容,进行政策的发布实施[5]。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财务内控制度规范性的指导,设立相关依据供高职院校的财务内控制度建设所采用。相关部门可以组织出版相关财务内控制度的书籍,对国内外各大高校、企业单位对财务内控制度建设的经验进行汇总,为高职院校财务内控制度的建设提供参考,部分学校也可将其作为参考,结合实际情况借鉴先进经验,将相关财务内控管理制度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建立。
(三)提高业务水平能力
对于高职院校的财务内控制度来说,内控人员的职业素养与业务水平关系着该制度能否被合理建设。高职院校应合理分配审计、财务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能,不断跟进工作人员的学历提升要求,保障工作人员提升自身的知识结构与实际运用能力。高职院校需提供工作人员外出培训的机会,定期安排员工参加培训,提升财务内控方面的专业素养,保障员工能够将财务内控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融入工作中,加强内控管理人员的知识运用能力与执行制度的自觉性[6]。不仅如此,财务内控人员应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提高财务内控制度的整体业务水平。
(四)建设健全监督评价机制
想要提高财务内控管理制度的建设成效,则需要建立完善的内控工作评价监督制度。对于财务内控工作的监督,需要加强外部监督工作,财务、教育等相关部门需要制定监管高职院校财务内控管理制度的考核方案,对高职院校财务内控管理制度进行不定期的抽查。对抽查得出结果中的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与整改意见,并对改正工作进行明确要求,采用这种监测机制能够加强财务内控制度的公平性、客观性。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引入第三方机构参与学校内控制度的审计这一方式,对学校财务内控进行检查,并要求各部门积极配合审计工作,对于社会各层面的监督工作自觉接受,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整改。此外,高职院校应完善和建立自身的监测体系,将内部审计部门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并结合实际情况,对该制度的各环节内容与岗位职责进行逐个分析,评估岗位风险,查找相关风险点,并及时进行防护措施。
四、结束语
对于当前高职院校的财务内控制度来说,该制度的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财务内控制度的建设需要学校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制度的完善与修订,保障财务内控制度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被有效合理的运用。在今后的工作中,高职院校需要将内控系统与财务系统进行统一的管理工作,不断提高自身治理能力,促进学习的稳定发展,实现财务管理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朱治锋.高职院校财务内部控制的路径优化探讨[J].财经界,2020(04):185.
[2]张景.高职院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福建茶叶,2020, 42(01):214.
[3]柯依琳.建立完善高职院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探究[J].时代经贸,2019 (21):94-95.
[4]赵桦.高职院校财务内控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讯,2019(19): 117-118.
[5]黄丽娟.高职院校权力运行监管机制下的财务内控建设[J].劳动保障世界,2018(23):61+63.
[6]唐鉴尤.高职院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现状与策略[J].广西农学报,2018, 33 (02):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