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礼娥
摘要:在新时期背景下,德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提高小学德育的实效性,学校与教师都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扎实用好各种资源,使德育扎实“落地”,不断提升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关键词:新时期;小学德育;实效性;思考策略
引言
为使新时期小学德育工作更具有实效性,学校层面与教师层面都要及时更新观念,着重从拓宽德育空间、利用热点话题、合理进行评价、注重家庭与学校的密切合作等方面切入,由此真正使德育工作在小学阶段落地生根、取得实效。
1论述小学德育实效性缺失问题
致使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缺失的原因很多,但具体分析,可以归结为以下两个大的原因:
1.1对学校德育的重视度低,减少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
就目前的情况看,只要还有升学考试“横”在那里,学校对文化课的重视程度就远比德育课程的重视程度要高,这是不争的事实。加上德育的一些成果是“隐性”的,不大方便考核,不方便考核就没有量化显性的成绩,就导致学校对德育的不重视。有些学校即便开设德育课程,大多也是走过场,照本宣科,属于不得已而为之,缺少情感的交流和投入,效果可想而知。
1.2小学德育教学方法落后,降低小学德育的实效性
德育工作应该是一个以情感人、情感交流、思想互动的过程。但现实德育工作中,教师或毫无情感教学、或居高临下教育或说教和“填鸭”是主要手段,小学生对此较为反感,自然就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导致学生出现“屡教不改”或者不以为然的情况。
2探讨关于小学德育实效性提升策略
2.1扩大网络德育,提升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通过网络空间开展高效德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其一是在班级的微信群、QQ群发布与德育有关的要求和新闻,或对近期班级的好人好事进行表扬,请家长与孩子共同知晓、学习、参考;其二是通过多媒体播放与德育有关的视频、图片、音频等,使德育生动形象,更加直观;其三,如果学校软硬件设施过硬,可以在校园网站上开设“德育留言板”等模块,开辟出可以实现师生互动或问答的板块,给学生留出可以表达自己看法和意见的“自留地”,提高学生对德育话题的参与度,更好地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2.2扩大社会德育,提升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
传统的德育工作,往往是以道德与修养课本为媒体展开教学,或者是班主任通过班会、早课等形式进行,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在新时期的背景下,学校与德育工作者,应该结合社会发展、学生实际,将现有的学校德育进一步拓展,大胆向社会延伸。学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在确保学生人身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德育。具体做法可以是参观红色景点、利用红色资源、主动对接公益活动做志愿者等,从而使学生对德育有“感同身受”的参与感,由此也能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有效解决德育与现实生活“脱节”的问题,扎实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2.3增强抓社会话题的“热点”的意识,提升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入耳、入心、入脑,并且能有所思考,逐步实践,只有达到这个效果,才是真正实现了德育的实效性。反思之前的德育,往往是教师一厢情愿地认真讲解,但学生的反响却是平平,甚至会感觉老师讲的大多“假大空”,枯燥乏味。确实,这样“说教”成分较大的德育,无法调动学生的兴趣,他们学习积极性不高。出现类似情景的具体原因,与缺少话题和例子有关,学生限于年龄和阅历,无法真正融入教学场景。为切实提高小学德育的实效性,教师要具备抓社会话题、抓社会“热点”的意识,引入新鲜元素,使德育课堂有“源头活水”。
例如,在刚刚开始的新学期德育第一课,教师就针对东京奥运会上表现突出的跳水小将全红婵,带领学生共同展开话题讨论。鼓励学生从勤奋练习、敬老孝亲等层次和角度,说说自己对全红婵的认识,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自己接下来的打算。实践证明,教师如果有“素材意识”,社会话题抓得准,就容易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更好地达成德育目标。需要注意的是,在选取话题时,尽量要选取充满正能量内涵的、没有争议的话题,确保话题为德育工作提供帮助。
2.4采用家校共育合作模式,提升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家庭教育在德育教學中不可或缺,要从注重家校合作入手,提高德育实效性。根据实际,可以采取线上线下双管齐下的方式进行:线上部分,通过微信群等媒介,与家长沟通德育技巧,分享德育经验;线下,适时召开家长会,教师与家长就孩子成长中的问题和困惑等进行交流,确保扬长补短;教师策划组织相应活动,给家长在学校的亲子体验,更好走进孩子的内心,促进家长对学生思想动态的了解,真正推动家校合作,形成教师家长共同参与德育的局面。
2.5采用综合评价模式,提升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评价是促进德育效果具有导向作用的“指挥棒”,小学生都很注重教师对自己的评价,甚至会因为一句正向的鼓励,而改变人生的轨迹。基于此,教师在德育的过程中,就要用好评价这个教学手段,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使学生认识到道德修养、思想提高与自己的成长是有关联的,是需要重视的。教师不仅要从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出发评价学生,还要结合综合表现对学生进行评价。如从是否做到讲究文明礼貌、是否在校园和班级中做到遵守纪律、是否结合自身实际做好人好事等方面对学生开展综合评价,做好教育引领,给学生明确的导向,要肯定好的方面,批评不好的方面,教师要有德育的标准和尺度。
3结束语
综上述,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这个理念提出了很久,这个口号也喊了很久,但具体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本该排在首位的“德”,似乎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而且从社会的反馈来看,缺乏德育的有效开展,导致部分人对社会风气的破坏。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要求更多元,品德修养被提高到更为重视的高度,强化德育就显得极为迫切和重要。
参考文献
[1]张国豪.论如何提高新时期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5,(19):278-279.
[2]周相宁.浅谈如何提高新时期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J].小学教学参考,2009,(36):2.
[3]任伟.对新时期加强小学德育实效性的思考[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12):63-64.、
[4]何梦非."重视教学策略提高德育实效——略论新时期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新课程.12(2020):220.doi:CNKI:SUN:XKJA.0.2020-1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