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涛
《红楼梦》前八十回里,处处有着对“金玉良缘”的暗示,而书中的宝钗,又是如此完美,奈何宝玉的心里,却并没有宝钗,他的情切切、意绵绵属于黛玉,他和宝钗的婚姻,是“纵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
为什么爱黛玉不爱宝钗?除了“木石前缘”的设定,书里宝玉曾给过一个很明确的答案,那就是“林姑娘从来不曾说过这些混账话”,“若她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和她生分了”。
宝玉成长的过程中,宝钗、湘云等人都曾劝诫过他,独有林黛玉“自幼不曾劝他去立身扬名等语,所以深敬黛玉”。为此,他还可惜着宝钗本来是好好的“清净洁白女儿”,却学得“钓名沽誉”,“真真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哪管世人诽谤”的宝玉厌恶仕途,他把应酬结交“为官做宰的人”“谈讲仕途经济的学问”都视为“钓名沽誉”,不愿“闺阁中亦染此风”。书中宝玉几次明确表达过他的这些价值观,而宝钗的规劝,则次次撞在他的痛点上。
敏慧如宝钗未必不知道这样的规劝会引来反感,但她一定要说,是出于她的责任感和强大的自信心。这也是很多好为人师者的出发点:这是为你好,这是对的事。而且一定是站在社会主流价值观之上,代表着身后大多数人规劝你,走一条正确的路。
探春理家时兴利除弊,谈古论今,宝钗劝诫她,“你才办了两天时事,就利欲熏心,把朱子都看虚浮了。你再出去,见了那些利弊大事,越发把孔子也看虚了!”
“都是为你好”的背后,常常是一种爱的捆绑,只默认一种成长的道路,不允许任何的偏离、游移。
黛玉在宴席上无意中念出《牡丹亭》里的唱词“良辰美景奈何天”,宝钗诚恳劝诫,“作诗写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
宝钗所有的劝诫,都是诚恳地为对方好,但这句话听起来怎么如此耳熟?“都是为你好”的背后,常常是一种爱的捆绑,只默认一种成长的道路,不允许任何的偏离、游移。
宝钗的理性,让她自动放弃了另一种感性的生活。但不可否认,这世上还有另一些人,就像宝玉、黛玉。宝玉是有赤子之心的“痴人”,他和鱼儿说话,和燕子交谈,和黛玉一起在葬花的形式感里体会美和忧伤。和宝钗的“正确人生规划”相比,另一种人生,也仍有其价值和意义。
安静和倾听,有着巨大的智慧和魅力。最近很火的一档综艺节目里,功夫明星赵文卓就示范了这种魅力。在节目里,无论碰上多叛逆的艺术家、多尴尬的场面,他都能以不变应万变,用“以和为贵”化解所有纷争。
有网友说,在赵文卓身上看到了一种“爸味”。有别于强调自己的权威、处处打压、说教的“爹味”,“爸味”的出發点是真诚地关心、倾听、尊重和欣赏年轻人的想法。
《红楼梦》里黛玉的不劝,是她选择尊重宝玉和其他人的选择,而不是按照自己的规则要求他们。而今天,“爹味”被排斥是一种必然。表面看“不劝”是一种无为,但这背后,是一种智慧。倾听和理解,是一个人的修养,也是灵魂深处的感知和认同,最需要耐心和细心,是尊重、包容,也是接纳,以及对“不同”人生的理解。
想远离“爹味”,请从学会倾听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