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伊
自古至今,说起紫砂壶就能想到的大家有:时大彬、陈曼生、杨彭年、梅调鼎、瞿子冶、邵大亨、程寿珍、余国良、顾景舟、王寅春等,这些如雷贯耳的紫砂巨匠均是各个时代的紫砂先锋人物,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钟于素器,尤擅素器,并为之倾覆了整个艺术生涯。我们从紫砂壶艺出现的明代开始,走进明、清、近现代中最具有代表性及典型意义的紫砂先锋人物的壶艺生涯,通过他们的成就、他们的作品及世人的评价,我想不仅能看到紫砂壶艺这千年的成长轨迹,其中更能探秘紫砂素器的发展之路、存在意义及美学特征。
比如明代制壶宗师——时大彬(万历至清顺治年间人),紫砂艺术史上的一代宗匠。他开创调砂法,世人赞此“砂粗质古肌理匀”;他改进制壶技法,奠定了紫砂方器镶接成型的基础;他首创素器的圆形、方形壶式,自此有了紫砂“方非一式、圆不一相”的赞誉;他将彼时主流的大壶改为更适合文人审美及功用倾向的小壶,吸引了文人对紫砂壶艺的关注,为后来文人广泛参与紫砂壶的设计与创作埋下了伏笔。可以说,时大彬是紫砂壶艺开启素器时代的先驱人物,他创制的“大彬六方壶”、“书扁壶”、“僧帽壶”等经典器型世代相传至今。明末陈贞慧在《秋园杂佩》中说:“时壶名远甚,即遐陬绝域犹知之,壶式古朴风雅。后则如陈壶(陈鸣远)、徐壶皆不能彷佛大彬万一矣。”比如清代制壶宗师——邵大亨(道光、咸丰年间人),素有“一壶千金难求”,其“德钟”,被赞为“一洗清季宫廷之繁缛习气”和“道德楷模,是传统文化中君子之行的集大成者”;其“掇球”,完美呈现圆之美、几何体形设计的艺术美,有“无可匹敌”“无可比拟”之至高美誉。顾景舟在《宜兴紫砂壶艺概要》中云:“经我数十年的揣摹,觉得他(邵大亨)的各式传器,堪称集砂艺大成,刷一代纤巧糜繁之风。从他选泥的精练、造型上审美之奥邃、创作形式上的完美、技艺的高超,博得一时传颂,盛誉之高,大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之慨。”比如现代制壶宗师顾景舟,他的壶艺生涯有着较为明显的三个阶段,初期由方器入手,中期渐入佳境时侧重于光素器的创制,后期主要以几何形体的壶艺创作凸显了个人的创作风格。其创制的景舟石瓢、雪华壶、提壁壶、上新桥壶等被奉为当代经典器型,是近现代素器之大成者。《时代人物》曾这样评价顾景舟:“他是艺术界公认的壶艺泰斗,身价最高的紫砂艺术大师。在宜兴工艺美术史上,他的名字震古烁今,蜚声海外。他的造壶艺术更与明代时大彬等齐名并称。他便是紫砂壶一代宗师——顾景舟。”
纵观时大彬、邵大亨、顾景舟的艺术生平,他们分别代表紫砂壶艺自出现至今的三个时代的三个巅峰时期。作为丰碑式的紫砂艺人,他们的技艺是全面的,所有器型均有涉猎,而均钟于紫砂素器。何以?
其中奥髓尽在一个“素”字。此字不仅道出了紫砂素器的造型特点、工艺特色、美学特征,还有蕴含其中的精神内蕴。提到紫砂素器,不难想到石瓢、仿古、掇球、西施、井栏、六方、传炉、雪华等经典素器壶式,这些经典茗壶,无论方圆均以简约、质朴为其美学共性。简约,是一种造型设计的美学特征,最初正是这种简约之美引得文人雅客青睐紫砂并延伸到后来的参与紫砂壶的设计与创作。现代社会,简约之美正成为主流风尚,风靡于建筑、家居、服饰等设计艺术领域。也正是素器的简约之美,契合了现代社会的审美趋势,特别是年轻受众这个群体,不仅紫砂受众得以多元化,也绵延了紫砂壶艺这种手作工艺的生命。紫砂素器,简约却不简单。因为这种简约中,却是对紫砂工艺水平的最大考验,它是传统制壶工艺手工拍打成型与镶接成型这这两种技法最为直接的呈现,就像不施粉黛的素颜示人,容不得一点点瑕疵。质朴,是紫砂素器给人的视觉共鸣与感觉共情。在质朴中,是紫砂最初与最真实的模样,也是中华民族一种本真的生活态度与精神本质。
总结:一把紫砂素器,虽然没有夺目的造型、炫丽的颜色、纷繁的装饰,虽然素面朝天,不施粉黛,虽然悄然静立,不争不抢,却在简约的造型中真实展现紫砂传统制壶工艺的精妙与匠造的精气神韵,在质朴的姿态中真诚地诠释了紫砂本来的样子与中国本真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