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燕莉
(贵州大学茶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自改革开放41年来,我国农业在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组织方式上发生了深刻变革,随着生物技术、信息化技术在茶叶生产上的广泛应用,传统的高等茶学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已不适应现代茶业发展的需求。2019年以来,“新农科”建设的北大仓行动等提出了“四个面向”新理念、“八大行动”新举措等建设意见,推动了我国新农科建设的发展。新农科的“新”着重体现在创新实践、学科交叉、紧跟农业发展方向等方面,旨在为培养自主型、复合型、实践型、创新型新农科农林人才。茶叶产业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产业之一,发展现代茶产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发展理念的体现。茶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服务于茶叶的全产业链,而实践教学环节是茶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创新复合型茶叶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新农科”背景下开展茶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改革,是创新复合茶学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
当前的茶学专业教育与茶叶产业发展结合得不够紧密,对茶叶产业发展的贡献率也不高;茶学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结构相对单一,学科交叉融合不够。目前茶学专业实践教学课程除生产实习以外,主要依附于专业课程中,部分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内容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没有针对特定课程结合专业和产业需求展开具有代表性、实践性的课程内容;同时课程割裂独立发展,没有融合茶叶产业的发展需求。现有的实践教学课程环节大部分仍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只需按部就班参照老师给出的方法进行验证操作,实验的前期准备工作没有参与,极大地削弱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茶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没有形成独立完善的教学体系,众多实践环节整合不够,实践的内容相对陈旧,缺乏创新,实践教学的手段与内容与实际生产脱节,比较滞后、缺乏综合性与互动性,落后于当今智慧茶叶发展。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与进步,茶学的相关研究也逐步向高层次发展,且在新农科、产业化、现代化、智慧化的背景下,茶学专业的发展需要多学科交叉、增强创新性、运用新技术。
进行实践教学需要有完善的配套设施以及良好的实验室管理。在传统农林类教育的影响下,目前高校茶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仍沦为理论教学的附属产物,课时比例低。部分院校茶学本科实践教学所需实验设备老旧化程度高、缺乏,使得学生缺乏实践动手能力的锻炼。校内实践基地的制茶机械设备陈旧、更新慢,制茶设备往往只有关键工艺设备、加工设备不齐,与行业实际生产脱节。校外实践基地的可利用度不高,部分学校的生产实习在校外基地进行、但因带学生出校实践、人员多、复杂、难于管理,安全责任重大,与企业间的实践协调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同时除生产实习外,其余的大部分实践基地形同摆设、可利用度低。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和校外实践基地的选择缺乏系统性,茶学是服务全产业链的学科,实践基地的建设和选择需要考虑到产前、产中和产后的需要以及学生实践学习的有效性,但目前校内外实践基地综合性较差,不能很好的兼顾全产业链的相关实践学习,部分院校的实践基地数量多但可利用度低。
高校教师招聘多以博士学位为起点,虽然增强了茶学的学科实力,但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茶学实践教育的教学水平。博士培养主要集中于其科研产出,虽然博士理论水平高、但与生产相关的实践能力相对较弱;且一些茶学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教师其专业并不是茶学学科出生、或者仅是博士阶段从事茶学学科的研究而已、缺乏茶学专业系统的技能训练,导致实践教学课程一定程度仍以理论为主、与生产实际所需技能脱节,不能满足茶学的实践教学需要。
“新农科”培养的人才要服务于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和新生态,要关注整个生产链而不是生产技术的某一环节,要实现工业、农业、服务业高度融合的智能农业,因此农业人才的培养要对应农业自身发展的需求。新农科背景下,智慧茶学人才的培养要打破已有专业界限和学科界限,将一二三产业与工科、文科等相互融合的理念体现在专业培养方案上,实现多学科、多元化、多门类技术的交叉融合。将茶学专业的培养要求与茶叶产业需求结合在一起,对茶学相关的实践课程设置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突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和创新思考能力的培养,建立创新发展、内容优质、结构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使相关课程具有科学性、综合性和系统性。可以构建基础性实践教学、综合性实践教学及创新性实践教学的教学模块,各模块相互连接,逐层递进。比如可将培养方案中的大学化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植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相关基础课程的课程内实践教学内容归为基础性实践教学、建立校内实验中心或实践基地。而将土壤肥料学、仪器分析、微生物、农业气象学、茶树栽培学、茶树育种学、茶叶生物化学、茶叶审评与检验、茶树病虫害防治学等实践教学内容归为综合性实践教学建立校内实验中心或实践基地。将茶叶加工学、茶叶机械、茶叶深加工学、生态茶园规划与建设、生产实习等实践教学课程归为创新性实践教学,融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技术,改革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实现多学科背景的综合型人才培养。
在“新农科”的背景下,人才的培养方向发生了转变,这就要求茶学专业的教学必须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摆在相同重要的位置上,建立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的独立完善的教学体系,强化“协同育人”的教学理念,就必须组建一支由各专业优秀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建立构建“学校-企业”的协同创新育人模式,实现“多方合作、产学共赢”。基础性实践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以往的“灌输式”实践课教学模式,建立以教师引导为前提,学生参与为主体,师生互动为手段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及拓展创新能力,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拓展专业知识,加强其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性实践教学及创新性实践教学要根据当前以及未来茶叶产业的发展需求,融合行业将涉及到的所有学科领域,寻求校内外各专业人才的有效合作,尤其是聘请茶行业中长期在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专家客座创新性实践教学环节将为学生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知识保障。鉴于“新农科”和茶叶产业的发展趋势,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和科研实力,还要有与学科相关的实践技能,尤其是在以实践性、专业性为主的茶学学科上。只有能力强的教师才可培养出能力强的学生,因此可在专业教师的招聘上适当提高实践技能方面考核的比重。同时,要建立能调动教师在实践教学上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有效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鼓励实践型教师开展创新型试验研究。
实践教学离不开相应的基础设施,实践条件是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的物质基础。茶学专业学科体系具有特殊性,其涵盖了生物化学、栽培育种学、加工学、审评与检验、茶文化学等多个方面,这就对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出了高要求。根据茶叶产业的发展更新相关设备,做到实践教学与生产实际不脱节;将实验室与实践基地的设备建设完善,以符合茶学服务全产业链的需求;建立健全茶学实验室的管理制度,让本科生接触部分先进仪器设备,学习新方法,增强见识;对校内实践基地进行改革,基地的发展与教学应与社会产业发展相一致,做到教学内容不滞后,茶机设备不老旧,实践不局限于传统的加工,开拓更广泛的内容;对校外实践基地进行常态化的考核,减少空挂牌的实践基地,使校外实践基地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训动手能力,促进实践教学水平提高的同时增强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尤其是与校外已成智慧茶业产业体系的企业合作,建立校外智慧茶学教学基地,建立“学校导师+基地导师”双导师负责制的培养模式,在学生实习实践期间,双方派人共同参与学生的实践指导。将有效推进智慧茶产业产学研结合,为新型茶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实践基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实现协同发展之路,人才与产业对接,产学研合作办学、协同发展,实现无缝对接。
“新农科”建设对茶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实践教学是整个茶学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更是培养茶学综合性创新型人才的必要途径。涉茶院校应不断地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模式以及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课程改革创新,达到新型农业人才培养的目的,从而加速推进茶叶产业现代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