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环
(闽南师范大学 党委宣传部,福建 漳州 363000)
面对信息科学技术革命性发展的新挑战、社会舆论生态的新变化和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的新形势,习近平以前瞻视野和战略思维,从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亲自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工作,召开一系列重要会议,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出台一系列重要政策。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等一次次重要会议和考察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社等新闻单位时,习近平反复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战略意义,就媒体融合的思路、原则、方法、路径作了全面而精辟地阐述,清晰回答了怎么融、融到什么程度、达成何种目标等问题。[1]这些有关互联网、新闻舆论工作,特别是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和国家政治安全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对新时期我国网络建设工作进行了前瞻全面的顶层设计,为我国加强媒体建设与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增添了发展动力,是新时代我国新闻舆论工作的科学理论指导和深化媒体改革创新的重要实践指南。
习近平关于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在新的传播环境下我国新闻舆论工作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入分析了全媒体时代新闻信息传播的特征,准确把握了新闻舆论和互联网传播的内在规律,内涵丰富、意蕴深远、有的放矢,具有鲜明的特征。
进入新时代,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迭代演进。传播技术和移动媒体发展迅速,万物互联、万物皆媒,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媒体变革带来了传媒产业的加速发展。无人机采集、移动直播、VR虚拟、AR(增强现实)、AI合成、H5应用等融合传播技术被广泛应用到新闻的采集、生产、分发各个环节。基于当前传播环境和媒体特点,习近平以战略眼光提出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四全媒体的概念,指出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突破了时空界限、物理限制、主体限制和传统的功能界限,主流媒体要顺应传媒格局、舆论生态、受众需求的深刻变化,充分运用信息革命成果,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这些富有时代感的新论断新理念,立足当今世界媒体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时代国家治理的需求,为媒体深度转型转化指明了方向,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
“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手机网民规模达9.86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7%,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9.27亿。”[2]手机、网站、“两微一端”和各类社交媒体成为人们获取和交换信息的主要平台。习近平指出,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3]全媒体时代的舆论环境、话语主体、信息生产和传播方式都发生了极大变化,对加强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出迫切要求。新闻宣传工作要争取主导权、影响力,就要大胆运用新技术,创新构建新机制,着力打造新模式,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把主流的声音传播得更广。只有着力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才能有效占领互联网舆论阵地,让党的声音始终占据舆论高地。无论是从网络对社会生活和思想舆论的影响,还是从媒体融合对党的新闻舆论事业发展的巨大助力来看,都体现了习近平关于媒体融合发展重要论述的现实针对性。
习近平多次强调,要把抓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作为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根本保证。当前,宣传思想工作的任务之重及面临的风险挑战之严峻前所未有。网络空间已成为巩固主流意识形态、凝聚社会共识、赢得舆论斗争主动权的主阵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施网络强国战略,保障我国国家政治安全、网络安全、文化安全、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的全局角度,和新时代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占领意识形态阵地,掌握网络空间话语权的战略高度,将媒体融合上升为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议题。习近平关于媒体融合发展的全面部署,深刻阐述了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立足于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全新高站位,体现了较强的战略性和前瞻性。
随着5G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传统的媒体管理、运营理念已跟不上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传统媒体实现智慧化转型,全面提高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成为当务之急。近年来,我国媒体在机制体制、人才技术、内容创作等方面加快了融合步伐。然而也应看到,当前我国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一些媒体简单地将传统媒体互联网化,媒体融合停留于相加、叠加的物理变化;一些媒体顶层设计不足,只是进行了形式化转型,简单地将人员“合而为一”,不注重内容的多渠道差异化分发,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两个引擎的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习近平在对我国新闻舆论工作进行考察后,紧贴当代传媒领域实情,做出了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部署,并阐明了媒体融合发展的思路理念、实现路径、目标任务,深刻回答了我国新闻传媒领域创新与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具有丰富的实践指导性。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关于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也是一个完整丰富的思想体系。这些重要论述丰富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从总体上看,习近平关于媒体融合发展重要论述的主要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习近平多次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4]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都必须坚守媒体的社会责任,体现鲜明的价值立场,坚持反映社会主流价值。建立全媒体传播体系,无论是主流媒体,还是其他各类互联网平台,都必须坚持党管媒体原则,做到新闻舆论阵地延伸到哪里、党管媒体的原则就落实到哪里。[5]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无论传播方式和舆论生态如何变化,无论媒体融合发展走到哪一步,都必须毫不动摇、旗帜鲜明地把党管媒体原则贯彻到各类网络平台和新媒体领域,切实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习近平关于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一以贯之地强调要旗帜鲜明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原则。坚持党性是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遵循的最高准则和底线原则。坚持人民性,是新闻宣传工作的活水源头。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等多次会议中,均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要求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人民性以党性引领方向。”[6]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一致、相统一是做好宣传工作的根本原则,也是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过程中,要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通过积极宣传党的主张,最大限度地凝聚民心、反映民情、服务人民、凝聚共识。
习近平强调要正确理解媒体融合发展的本质,深刻认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是水火不容、相互取代的关系,不是简单叠加的嫁接关系,而是融合共生、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一方面要推动二者在组织架构、生产环节、采编流程、人才队伍、利益格局、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共享融通。另一方面要促进二者在手段上的深度融合,增强信息生产和服务能力,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只有树立一体化发展观念,增强互补效应,才能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齐头并进、强强聚合,放大一体效能,真正“融为一体、合而为一”。
习近平强调,在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要树立和强化互联网思维。要把互联网思维贯穿于媒体融合发展的全过程,按互联网的特点规律、传播特征和用户需求思维进行新闻生产和思考媒介融合。互联网思维即:开放、平等、互动、创新、共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强化技术意识、互动意识、用户意识,树立“以用户为中心”“ 用户至上”的理念,构建符合全媒体发展的一体化传播新格局,有针对性地提供满足用户需求的融媒体信息产品和服务,切实传递主流声音、凝聚社会共识。要坚持移动优先,把更多优质内容、先进技术、专业人才,向互联网主阵地汇集、向移动端倾斜,做大做强网络平台,占领新兴传播阵地。
习近平指出,媒体深度融合的重点是“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7]进入新时代,现代传播技术日新月异,主流媒体必须适应新媒体业态,才能在移动互联时代进一步增强竞争力。媒体融合发展的长远目标是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从相“加”迈向相“融”,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传播体系,是习近平新闻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理论创新。
习近平关于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是中国共产党在传媒领域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重大成果,为我国新闻舆论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做好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要深刻把握习近平关于媒体融合发展重要论述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自觉在实践中贯穿全过程。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媒体发展规律,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切实推动传统媒体在生产理念、产品形态、分发渠道、队伍建设、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全面转型,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的共融互通,[8]扎实迈向“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媒体深度融合新阶段。
传统媒体融合转型的目的,是要通过全媒体传播平台,使传统媒体的内容与新技术、新渠道结合起来,在新媒体时代树立话语权,发挥互联网舆论影响力。坚持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是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根本原则。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必须旗帜鲜明将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贯穿媒体融合发展各环节、全过程。主流媒体要牢牢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原则,任何时候都必须站稳政治立场,体现鲜明的价值立场。要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原则,把强化正面宣传和价值引领贯穿到新闻采编、发布各个环节,强化主流价值传播,不断推出弘扬正能量、打动人心的“温暖”融媒体作品。只有这样,媒体融合发展才能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才能推动、指导我国的新闻改革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才能在网络舆论场把握舆论话语权,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
无论技术如何更迭,做好优质内容始终是媒体生存发展的根本。全媒体时代,空前丰富的海量资讯背后是网络内容泥沙俱下、良莠不齐、鱼龙混杂。能否顺应移动传播的新态势,生产出更多的优质信息内容,在思想观念多样化的复杂形势中坚守价值立场、凸显主流价值传播,成为衡量媒体融合发展成功与否的关键一环。主流媒体要积极推进内容生产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丰富报道内容、拓宽报道深度、追求专业权威,打造有思想、有深度、有温度、有情怀、接地气的优质新闻力作和融媒体精品,以自带流量的产品涵养人心、抓牢用户,以内容优势赢得话语优势、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守住正能量、发挥正向力,占领传播制高点。在保持优质内容的基础上,要善于借助多元化传播渠道,创新内容展示手段,通过创造性转化,做到“内容+技术+运营”融合发力,提升内容传播效果。
先进技术是媒体融合的加速器。推动媒体融合,必须坚持内容传播与先进技术深度契合、并驾齐驱,“要不断提高技术研发水平,以新技术引领媒体融合发展、驱动媒体转型升级。”[9]主流媒体必须紧跟信息技术发展前沿,密切关注人工智能、全景拍摄、全息投影、移动直播等前沿技术动态,以技术创新驱动引领创作理念、内容生产、传播手段等创新,打造全媒体传播新优势,深化与用户的互动。要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用好技术创新这个引擎,积极探索全媒体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强新兴技术研发应用建设,将人工智能、VR/AR、大数据等新技术新应用运到新闻策划、采编、推送中。通过新技术全面提高媒体生产能力和多元传播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舆论引导能力,以“四全媒体”的思维创作更多契合用户需求的“流量”产品,牢牢占领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制高点。
近年来,以抖音、快手等为代表的网络社交媒体平台汇聚了数亿用户。推动媒体深度融合,主流媒体要树立和强化互联网思维,一切从用户出发,主动适应和精准定位用户需求,从“以传播者为中心”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努力向全媒、多维、互动传播、注重用户体验转变,更好地适应人民群众的期待,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信息的需求。要创新传播手段和网络话语方式,综合运用数据图解、动漫、VR、Vlog、短视频、H5等全媒体传播方式进行生动宣传报道,实现个性化制作、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使报道既“可读可听好看”又“可知、可感、可互动、可分享”。要适应不同媒体、用户需求,坚持一体化发展、移动端优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实现分众化、差异化、精准化有效传播,最大限度满足大数据时代用户个性化、复合化、专业化的信息需求,打通媒体与用户之间的“最后一公里”,不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核心优势是人才优势。[10]促进媒体从“相加”迈向“相融”,实现深度融合,最根本在于人才队伍建设。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复合型、多元化全媒型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管理方式,加强新闻舆论工作队伍建设力度,培养一批讲政治、业务精、作风优、敢担当、善创新的全媒型人才,是适应时代传播要求、传递主流价值观的需要,也是讲好中国故事、掌握舆论主动权的必然要求。面对5G和媒体融合发展的新形势,各级新闻宣传部门要完善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积极调整采编结构,重塑“策、采、编、发、存、评”工作流程,加大对记者编辑的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切实打造一支全媒型、专家型记者队伍。新闻工作者要在媒体融合时代,坚持转作风改文风,自觉锤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既要练好“几把刷子”,精通一门技艺,练就“指尖”之力,又要树立全媒意识,掌握网络传播规律,成为善用现代传播手段的行家里手,从而创作出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有思想、有价值、有品质、有温度的全媒体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