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敏
很多人以为只有老年人才会得心脑血管疾病,其实不然,心脑血管疾病同樣也会“光顾”年轻人。今年1月22日,《中国中青年心脑血管健康白皮书》显示,近年来,中国心脑血管疾病年轻化趋势明显,20岁至29岁的患病/高风险人群占比已经达到15.3%,此外,中青年男性心脑血管健康情况远差于女性。白皮书数据显示,青年卒中(年龄15岁~50岁)的发病率目前呈逐年递增的状态,全球每年新增200万青年卒中患者。
但遗憾的是,相对于对癌症等慢性病,人们对于心脑血管疾病这类慢性疾病重视程度不够,很多人仗着身体年轻,肆意挥霍自己的身体健康,认为这类“老年病”离自己还很遥远。浙江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唐礼江介绍,临床上老年人的心脑血管疾病多见于血管狭窄,如动脉粥样硬化等;而年轻人多见于血管破裂,如脑出血等。有的见于情绪激动、剧烈运动血压飙升之后,有的却只是用力咳嗽了几下而已。
冬季是高血压的一道坎儿,因为冬季是高血压的高发期,同时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因为冬天皮肤受到寒冷刺激,血管会发生收缩,使内脏血容量增加,人们的血压普遍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而高血压病人则上升得更为明显。研究显示,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心肌梗死和中风的发病率也有季节性差异,同样是在冬季上升。因此,高血压病人更应该做好相应的保护措施。而血压一旦升高,则会影响重要脏器例如心、脑、肾的功能,最终导致这些器官功能衰竭。
我国是心脑血管疾病大国。在国际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的一篇论文中,分析了1990年到2017年中国34个省份(包括港澳台)居民的死亡原因,中国人目前的第一大死亡原因就是心脑血管疾病。
如果你有下列几项症状时,那你可要小心了,因为这极有可能是你的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表现。
●经常性心慌、气短、胸闷,干活时加重。
●干重活时心前区疼痛或左部放射性疼痛。
●干轻活时感觉很累,且胸闷气喘。
●饭后胸骨后憋胀感,有时冒冷汗。
●睡觉时经常胸闷难受,不能平躺。
●感情激动时心跳加快,胸部有明显不适症状,稍后消失。
●胸闷,偶有刺痛感,一般1~2秒后即消失。
●走路时间稍长或速度略快便胸闷气喘、心跳加快。
●睡觉时经常胸闷难受,不能平躺。
●长时间躺卧后突然坐起来,感到胸部很难受。
如果出现了以上一些症状,并且自己生活方式不太健康,存在相关危险因素(如抽烟、肥胖、久坐不运动等),可以到医院就诊检查,通过心电图、颈动脉超声、血常规、脑CT等检查项目来判定自己是否有相关方面的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慢性病,对付它注定是一场“持久战”。有些年轻人明知道自己有“三高”却不以为意,最终酿成了惨剧。比如最近爆出的某知名男艺人由于主动脉剥离堵住右冠状动脉,从而导致心脏骤停死亡,年仅36岁。据医生透露,死者生前体检时就查出有“三高”,且合并多囊肾病,健康状况已经亮起了“红灯”。如果你已经患了心脑血管疾病,且正值壮年,千万不要漫不经心,是时候做好相关的健康管理了!
●知晓自己的血压
不仅仅是高血压患者要测量自己的血压,即使身体健康的人,也要了解自己的血压值。按照有关要求,18岁以上的成人每年至少要测量一次血压,关注自身的血压变化。
临床上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为: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大于140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大于90毫米汞柱。目前高血压的诊断以诊室血压为准。测量血压是应选择符合标准或认证的水银柱式血压计或者电子血压计。测量血压前30分钟内应避免剧烈运动、进食、喝咖啡、吸烟和服用影响血压的药物,应适当休息5~10分钟,使身体平静下来。被测者坐在有靠背的座椅上,裸露右上臂,上臂的血压计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袖带大小符合臂围,紧贴上臂,且覆盖上臂的2/3,袖带下缘应在肘弯上2.5厘米处。如果使用的是水银血压计,读取血压值时,应以水银柱凸面的顶端为准,取偶数。中间间隔1~2分钟再测一次血压,取两次的平均值。如果两次测量的血压值大于5毫米汞柱以上,应再次测量,以3次的平均值为测量结果。
除了诊室测量血压之外,患者还可以在家自测血压或者佩戴动态血压监测仪。这样做可以避免白大衣高血压,检查出隐性高血压。所谓的白大衣高血压是指有些患者在医生诊室测量血压时血压升高,但在家中自测血压或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时血压正常。这可能是由于患者见到穿白大衣的医生后精神紧张、心跳加快,使外周血管收缩、阻力增加,产生所谓“白大衣效应”,从而导致血压上升。隐性高血压与白大衣高血压相反,是指在医院或者诊室里医生给患者测的血压是正常的,而患者在家中自测的血压却是升高的。隐性高血压不容易被发现,因而往往比正常高血压造成的危害更大。
根据《2019年中国家庭血压监测指南》建议,家庭血压监测时,应每日早、晚测量两次血压,每次测量前应在座位休息5分钟后,测量2~3次,中间间隔1分钟。早上血压测量应于起床后1小时内、在服用降压药物、吃早餐、剧烈活动之前进行。晚间血压测量于晚饭后、上床睡觉前进行。
对于新诊断的高血压患者,建议连续7天自测血压,每天早晚各测一次,每次测量3遍,中间间隔1~2分钟。去掉第一天的血压值后,仅计算后6天的血压值平均值。血压控制良好后,每周至少1天自测测量。
●少盐控油,合理饮食
据相关数据表明,钠盐的摄入量与高血压水平和患病率呈正相关,膳食中钠盐的摄入量平均每天增加2克,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增高2毫米汞柱和1.2毫米汞柱。
高盐饮食不仅会使血压升高,也会导致心血管疾病的预后较差。一项纳入2436名患者的前瞻性研究发现,24小时钠摄入量每增加100毫摩尔,冠心病死亡、心血管死亡及全因死亡的风险分别上升 56%、36%及22%。高盐摄入可加速血管硬化进程。对心肾而言,高盐摄入可致左室肥厚,肾功能下降。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健康成年人一天食盐(包括酱油和其他食物中的食盐量)摄入量不超过6克。高血压患者的食盐摄入量要更为严格,要在5克以下。因此,高血压疾病患者应纠正自己过咸口味,日常菜肴中,可以用醋、柠檬汁、香料、姜等调味品代替食盐提升鲜味。为了控制菜品种盐的摄入量,可以采用盐勺按量放盐。此外,要少吃酱菜、腌制食品中,购买零食时,要学会看营养成分表。尽量少点外卖,因为外卖中无法控制含油、含盐量。
此外,还要增加膳食中的纤维素含量,可以多食玉米、小麦、大麦、红薯等杂粮,芹菜、菠菜、土豆等蔬菜和香蕉、苹果等水果。这些都有清肠通便的作用。
●坚持运动控制体重
上班族常久坐辦公室,时间一长,体重自然超标,腰腹赘肉横生。研究表明,肥胖人群患高血压疾病的风险是体重正常者的3~4倍,患糖尿病的风险是体重正常者的2~3倍,因此,运动减重能大大降低患慢性疾病的风险。
如何判断自己的体重已经超标了呢?最常见的测量办法是计算BMI(体质指数)测量,具体方法是用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BMI值在18.5~23.9之间为正常,24~27.9为超重,大于28为肥胖。此外,女性腰围大于85厘米,男性腰围大于90厘米属于腹型肥胖者,也要引起注意。
肥胖人群不建议短时间内迅速减重,一般3~6个月减重5%~10%,每月1~2公斤为宜。慢性病患者运动强度不要太大,以运动后第二天不过分疲劳,且有足够的精力处理日常事务为标准。运动前,最好做个常规体格检查,如病史、血压、关节等,降低意外伤害增加的风险。最好请专业人士进行健康筛查与评估,预估自己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和分级,基于危险因素分层的医学检查、运动测试等,制订相关运动处方。运动处方一般包括有氧运动、肌肉力量锻炼和柔韧性活动等。有氧运动以中等强度为宜,每周不少于150分钟。肌肉力量锻炼每周2~3次,每次15~20分钟。
此外,高血压患者运动时应考虑到降压药物对运动的影响,如a2受体阻断剂等可能会诱发运动后低血压,因此运动后的放松过程应延长。心脑血管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在运动时尤其要保护好足部,建议从事足部无负重的运动,如游泳、上肢锻炼等。
唐主任强调,和老年人不同的是,上班族的心脑血管疾病更多是由于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的,比如应酬多、吃得太“好”,抽烟喝酒多;为了赶工作进度,熬夜多,内分泌紊乱;生活习惯不好,经常晚睡早起,睡眠时间少;工作太拼,即使体检报告已经“亮起红灯”,也没精力注意健康,并且侥幸自己不会“中枪”,等等。所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首先应该检讨一下自己,有没有上述行为。职场上连续加班很多,由于长时间加班猝死的新闻也屡见报端,所以上班族应平衡好健康和工作。
如果你的体重已经超标,即使当下你没有相关疾病,也应该将减重计划纳入日程中。因为单纯性肥胖者和体重正常人相比应增加运动次数,每周运动5次,每日应比平时减少500~1000千卡的能量摄入,每周至少保证消耗2800千卡的运动量,应把每周运动目标定为30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或150分钟高强度的运动,这样才能保证身体摄入和能量消耗的平衡。
如果你是办公室久坐人群,至少应保证每次久坐时间不超过一小时。久坐之后应适当起身做一下拉伸,或者接杯水、上个厕所等。
熬夜人群应尽量避免熬夜,睡觉之前不要玩手机,因为手机游戏、电视剧、短视频等都会成为你睡眠的“绊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