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茜茜
北京孔庙藏有一通《太学古槐重荣图》碑,此碑原立于东城区安定门内国子监彝伦堂西讲堂中,后被移至孔庙十三经碑林,编号17。此碑由四石拼成,高3.42米、通宽3.3米、厚0.39米,外饰浮雕边框,下承须弥座。四石当中主石为阴线刻国画古槐图,二石刻诗,一石刻跋语。乾隆皇帝弘历撰诗并行书,观保撰奏文并楷书,董邦达绘图并书跋文。
右起第一块石刻有乾隆御笔《古槐重荣诗》:黉宫嘉荫树,遗迹缅前贤。初植至元岁,重荣辛未年。奇同曲阜桧,徵瑞作人化,符祥介寿筵。乔柯应芹藻,翠叶润觚编,右相非夸绘,由来事可传。
右起第二块石刻题跋:国学古槐一株,元臣许衡所植,阅岁既久,枯而复荣。当辛未一枝,再茁之出,适慈宁六旬万寿之岁。槐市众生,传为瑞事。大学士蒋溥绘图以纪,曾题六韶卷中,监臣观保等请勒石讲堂,垂示久远,书以赐之。
第三块石刻有阴线绘古槐一棵,第四块刻有楷书奏文。
碑文中的先贤指的就是许衡。至元八年(1271年)到至元十年(1273年)许衡任国子监祭酒,在国子监亲植一株槐树,希望学生们成为栋梁之材。屈指算来,古槐距今已近750年了。
碑文讲述的是乾隆十六年(1751年)初夏,恰逢乾隆母亲六十大寿,明末时曾枯干的槐树重发新芽,人们认为是吉祥之兆,文武百官纷纷题诗作画,以示庆贺。大学士蒋溥(宫廷画家蒋廷锡长子)奉旨到孔庙祭祀先师时,听说此奇闻,特意绘制古槐图,得到乾隆嘉奖。
《周礼·秋官》载:“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群士在其后,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群吏在其后。面三槐,三公位焉。州長众庶在其后。”周代宫廷外种有三棵槐树,三公朝见天子时,面向三槐而立。后人因以三槐比喻三公。三公指太师、太傅、太保,是周代三种最高官职的合称。由此槐树便与古代官职有了联系。
因此渊源,各地的文庙都植有槐树,国子监的学生也被称为“槐市众生”。彝伦堂前西侧那棵用矮琉璃围墙保护起来的双干古槐,称为复苏槐。古槐编号为“古树A 00793”,树高约15米,由两棵主干组成,其双干周长分别为2.6和2.5米。树下有一块标题为“复苏槐”的说明牌,上写道:传说为元代国子监祭酒许衡手植。
《北京古树名目散记》载,槐树生长50年后会发生空心现象,貌似枯朽,但还可以继续存活,且在主干周围会萌发幼树,继续繁衍生长。当时的古人不了解槐树这一生物特性,误以为是上天也来庆贺太后寿日,声称此乃国家祥瑞之兆,才有了接下来流传了上百年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