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三法”

2021-12-10 06:29苟强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议题思政事物

摘   要

量议法、比议法和史议法是议题式教学的三种常用教学方法。量议法擅长量化分析,让数字发声;比议法主要有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和正反比较,关键要找好比较的对象和找准比较的维度;史议法,强调史论和史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其基本原则。

关键词

思想政治课  议题式教学  量议法  比议法  史议法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提出“议题式教学”,并以教学提示的形式列示了34个议题,供四个必修模块教学选用。议题式教学重点在议,难点也在议。议法适切是实施议题式教学的关键。

一、量議法

量化分析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分析方法,但长期以来,思政学科更倾向于定性分析,量化分析在思政学科中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被严重忽视。量化分析与定性分析都是非常重要的分析方法,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量化分析是定性分析的基础。从哲学角度讲,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事物性质的变化总是从量变开始,由量变引起,是量变的结果。所以,不能离开量化分析对事物性质作简单化的主观臆断。从数学角度讲,总体是个体的集合。研究总体要以个体为基础,但又不可能研究每一个个体,只能是抽取一部分个体作为样本进行研究,由样本推断总体。这实际上是统计分析,是高阶的量化分析。我们常犯的错误是,以单样本甚至极值样本为代表来研究总体。这样就难免以偏概全,得出的结论往往需要商榷。量化分析的优势在于让数字说话,还可以把数字图表化、图形化和模型化,一目了然,可视化效果好,一表胜千言,一图胜万语。统编版教材在这方面作了很好的示范。例如在《经济与社会》中,柱状图、折线图等统计图表多处可见。平时的教学也应该向统编版教材学习,创造性地使用量化分析。

2018年8月3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那么,这次个人所得税改革到底有什么意义呢?此次个税法修改的一大亮点就是费用减除标准从3500元提到5000元。另外,从税率表上看,低档税率的级距扩大。具体地讲,就是第1级税率、第2级税率和第3级税率的级距扩大了。从深层次讲,个税改革有利于减轻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有利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有利于完善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但从实际教学效果看,这样的文字表述和语言表达,太过于学术化,绝大多数学生根本听不明白。而如果换用量化分析,学生就很容易听懂,量化分析过程见表1。

若李某2019年元月综合所得扣除专项扣除及专项附加扣除后剩余9000元,则个税法修改后李某少纳税多少?

按照计算个人所得税的四个步骤,即确定、分级、分解和计算[1],分析过程如下。

修改前应纳税额:

1.确定(应纳税所得额)

应纳税所得额=9000-3500=5500

2.分级

5500属于第3级

3.分解

5500=1500+3000+(5500-4500)

=1500+3000+1000

4.计算(应纳税额)

1500×3 %+3000×10%+1000×20%=545(元)

修改后应纳税额:

1.确定(应纳税所得额)

应纳税所得额=9000-5000=4000

2.分级

4000属于第2级

3.分解

4000=3000+(4000-3000)=3000+1000

4.计算(应纳税额)

3000×3%+1000×10%=190(元)

545-190=355(元),即个税法修改后李某少纳税355元。

通过这样一个实际案例进行计算和量化分析,学生就能很容易看出个税法修改减轻纳税人税收负担的税改效果,进而理解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意义。

二、比议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3·18讲话中指出:“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这种比较实际上就是“比较教学法”。有比较才有鉴别,事物的本质特征在比较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真与假的比较,可以去伪存真;善与恶的比较,可以抑恶扬善;是与非的比较,可以拨乱反正。纵向比较、横向比较和正反比较是最主要的比较方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与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这是横向比较的哲学基础。在进行横向比较时,一要找好比较的对象,二要找准比较的维度。前者解决跟谁比的问题,后者解决比什么的问题。例如,统编版教材《经济与社会》在讲社会保险时,就将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进行了比较,详见表2。

在这个案例中,社会保险的比较对象是商业保险,比较的维度有性质、经营目标、经营方式、费用来源、保障对象和保障水平。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事物的发展总是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转变,但在同一质态,其性质相对稳定,保持不变。也就是说,事物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特征。纵向比较就是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比较。例如统编版教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讲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时,就是按照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四个发展阶段依次展开。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四个发展阶段互为比较对象。比较的维度主要有两个: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于每一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生产关系的特点,教材进行了重点解读。

事物总是相反相成。很多时候,单纯地从事物本身出发去认识事物往往很难真正认识事物,很难对事物有深刻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相反,从事物的对立面出发来认识事物往往能取得认识上的重大突破。这就是正反比较。正反比较的关键就是要确立好对立面,然后分析和研究事物的对立面,以获得对事物本身的认识。在正反比较中,事物与其对立面互为正反,互为比较对象。例如,在“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一框教学时,就可以使用正反比较[2]。对人民负责这一原则包含三个方面内容,即在工作态度上,要做到为人民服务;在工作作风上,要做到求真务实;在工作方法上,要做到密切联系群众。为人民服务的对立面是以权谋私,求真务实的对立面是弄虚作假,密切联系群众的对立面是主观主义。在分析以权谋私时,主要讨论如何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严防权力私用。这实际上是把前面学过的政务公开和后面要学的权力监督结合在一起了。在分析弄虚作假时,主要讨论弄虚作假的表现形式、根源和治理,并与国家大力整治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结合起来,关注现实政治,对弄虚作假进行深度剖析。在分析主观主义时,主要讨论主观主义的思想根源、表现形式和改进对策。原来在讲这一框内容时,教师感觉干巴巴的,很空洞,无话可说;学生感觉枯燥无味,甚至感觉假大空,跟现实严重脱节。在使用了正反比较教学后,课时内容充足,前后知识连贯一体,教学与现实结合紧密,既有理论深度和政治高度,又贴近现实,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学效果大为改观。

三、史议法

2021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时强调:“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要求思政课要充分发挥好主渠道作用,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从政治上讲,这是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是执行教育部的课程政策,是党史教育学习活动的重要内容。从教育教学上讲,这实际上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方法,是议题式教学的一种新的实现形式,是教学方法的创新。历史知识是政治教学的宝贵资源,若能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则可收事半功倍之效[3]。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史议法的一个基本原则。所谓论,就是思政论点和思政观点;所谓史,就是历史,就是四史,特别是党史。思政课讲历史,必须有思政论点,体现思政观点,不能单纯地讲历史,所讲的历史事件、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和历史资料等都必须作为论据来论证思政论点和思政观点。也就是说,在思政课中讲历史必须按需取材,按照思政课的学科需要讲历史,不能把思政课变成历史课。统编版教材增加了一个新模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很多同仁感觉像是历史书。实际上,这是一种认知错觉。一段时间以来,思政课教学对历史关注不够,当下讲得多,历史讲得少。历史是现在的一部分,当下是从历史中走来的。如果不了解历史,我们就很难读懂现在。不管是经济体制、政治体制,还是文化传统,都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因此,思政课不仅要讲我们现在所走的道路,还要讲我们是怎么样一路走来的。思政课不仅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还要有历史基础,有历史逻辑和历史论证。马克思说:“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思政课要彻底,要能说服人和教育人,就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引导和教育学生在学习历史中增强政治认同,坚定信心听党话,矢志不渝跟党走,立志为党的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例如,統编版教材《政治与法治》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主要以近代史为历史背景,论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历史能选择一个党,也能淘汰一个党;人民能选择你、追随你、支持你,也能反对你、推翻你、抛弃你。苏共亡党就是明证。这样的论证不够充分,不够有力。在教学中,应该从近代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等众多史学维度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论证,整个论证应该贯通百年党史。这样论证才更彻底,更有说服力。在具体教学上设计上,论证可分为三个方面:政治、军事和经济。政治上,以教材上的论证为主,主要是1949年前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军事上,以抗日战争和朝鲜战争为教学史料,主要是国共两党在应对外部侵略战争方面的对比;经济上,以苏联的经济改革和中国的改革开放为教学史料,主要是苏共和中共在经济改革方面的对比。通过对百年党史重大节点性历史事件的深入解读,以严密的分析和严谨的论证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些历史,学生在历史课上都学过,这一课以“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为议题,按照思政课的学科逻辑一线串起,从三个方面入手,抽丝剥茧,化繁为简,逻辑递进式地展开,引导学生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洞察历史本质,看到历史真相,形成科学的历史观,增强对党的领导的政治认同。

概而言之,这三种方法各有优劣。量议法长在数量分析,让数字说话;比议法重在比较,注重对比;史议法遵循历史逻辑,强调以史为鉴。三种方法既能单独列用,也能融合混用,量议中有比议,比议中有史议。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因需制宜地选用。

参考文献

[1] 李圣德,苟强.“跨学科教学”在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以“个人所得税”的教学为例[J].新课程导学,2021(10):26-27.

[2] 苟强,谢亚蓉.态度·作风·方法:对人民负责的实然意蕴[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04):8-9.

[3] 苟强.历史知识在政治教学中的运用[A].潘洪建,徐继存.当代教育评论第8辑[C].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8:206-209.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议题思政事物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探究基于核心素养的议题式美术教育
让政治议题“活”起来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单独中的洞见
TINY TIMES 3: A REAL 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