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盛楠
(景德镇陶瓷大学 江西 景德镇 333000)
中国传统文化历经了几千年的风雨浮沉,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成长不断发展,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是中国文化的根源所在。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深刻的精神内涵,值得我们进行深入地探索和挖掘。在众多的传统文化元素中,如吉祥元素、文人山水、各种民间工艺、园林建筑、传统节日,书法、中国画等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经历了几千年的创作与创新后,已经积累了各式各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可以说,传统文化元素不论在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都有一种优越感,是各行各业争相学习借鉴的对象。现在在各个艺术领域中,都已经能找到传统文化的痕迹。
当代陶瓷雕塑作为艺术创作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由于当代艺术家经过现代陶艺思潮的影响,陶瓷雕塑创作不论从思想上还是意识上都迎来了新的改变,已经从最开始以功能性为主逐渐转化为一种纯艺术的表现,成为艺术家们随心所欲抒发内心情感的媒介。而在国家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下,怎样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雕塑艺术创作碰撞出新的火花,将中国文人灵魂深处气质和涵养,东方美学及审美的文脉继续传承,推动优秀传统艺术向前发展,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今天的我们站在新的历史高度、面临新的文化环境下,需要构建一种更为开放、更具创造力的艺术体系,将时代的烙印打在艺术创作中,做好传统艺术的当代转换。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浓厚的一笔,它的表达更加注重“神似”而非“形似”,这种表达方式是当代陶瓷雕塑创作中常用的表现方法,创作者不需要对细枝末叶的每个细节进行刻意的塑造,而是通过简单明了的线条勾勒出整个场景的艺术情境,为欣赏者创造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系辞传”中记载:“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从这样的一个论述中可以看到,这种“写意”的表现方式很早就受到了艺术家的关注,时至今日,依然受到艺术家们的青睐。周国桢教授作为中国现代陶艺的先驱人物,在创作中就常采用写意的表现方式,吸收了传统写意的精髓,巧妙地融于自己的创作中。如作品“老长工”,骆驼的形象似乎只是经过几下简单的揉捏,不精雕细琢每个细节,充分利用材质本身的粗狂、大气,陶泥的自然龟裂感被保留下来,这种大写意的表现手法充分将表现对象的内在美展现出来,同时也彰显出艺术家借物寓情,注重个性的表达,追求“似与不似”的文人雅士观念。作品“老长工”如图1所示。
图1 周国桢“老长工”
此外,中国画中“留白”的艺术处理方式也是备受艺术家们的关注。在“艺境”中,宗白华曾表示空白是中国画最为重要的一部分。“空”和“无”并不相同,反而“空”可以将“有”生动的表现出来,这是中国画的灵魂支点。留白是整体更加有气韵、能够从空白之中感受到潜在的生命力。仿佛是跨越时空的交流,也是观赏时的最高境界。苏轼有诗“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更是表达出了留白的无限韵味,留白不仅是视觉效果上的留白,更是给人带来了遐想的意境感。表现在有与无,实与虚的对比中,引人入胜。朱乐耕的作品“天马的行空”就很好地诠释这种构图方式的意境美。这件作品中马的比重并没有很大,而是用一条长长的青白釉瓷板为依托,使证件作品显得清丽、淡雅,就是这种有形和无形的相互融合,直击观者的内心深处,震撼人们的心灵。
中国画式的塑造方法与陶瓷雕塑的交叉应用,值得被继续深入研究探索,更多的语言形式还有待发掘,这是当代艺术家们的任务,不论是写意性的塑造还是留白的构图效果,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所在。
吉祥元素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种,包含着丰富的物质内涵和精神内涵,艺术家们常借助于符号、隐喻、谐音等形式来表达情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吉祥元素的继承和发展又包含着对祖先的怀念与尊重,现在各式各样的吉祥文化元素被艺术家重新挖掘,与当代各个艺术门类都相互交融。这类元素的运用不仅可以给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能将要传递的内容很好的诠释出来,在当代陶瓷雕塑创作中,也常出现吉祥文化的素材,传统文化的天然情趣与当代艺术的形式结构结合,对陶瓷雕塑的发展起着极大地作用。姚永康教授是一位对传统文化痴迷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世纪娃”系列,采用了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中吉祥童子作为创作的题材,童子或开口大笑、或闭目养神、或手舞足蹈,感染力十足。作品中还常将童子形象与鱼、狮子、莲花等元素结合在一起,搭配的恰到好处。
图2 吕品昌“阿福”
吉祥文化带有很强的寓意性,这种特殊的艺术形象被经过处理,能够很好地勾起人们内心的共情感受,可谓既富有前卫性又带有传统文化的痕迹。吕品昌教授的“阿福”系列,采用了无锡惠山泥人的“大阿福”形象作为创作原形,但是他并没有照搬传统的塑造形式,而是渗透了当代人的审美特征,充分利用了泥性的自然特点,最大程度地将柔软性、延展性和可塑性展现出来,夸大了民间美术中阿福的视觉效果,塑造出一个浑圆饱满、神采奕奕的现代阿福形象(见图2),吕品昌说:“阿福系列取向民间艺术的角度,希望利用泥料的柔软性、延展性和可塑性,最大程度强化民间雕塑式的扩张感和饱满感。”古老的吉祥寓意用个性的肥硕进行了解读,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注入到阿福形象中,同时更赋予了阿福新的时代气息。
现代陶瓷雕塑创作的思维模式已经日趋开放,经过艺术家们研究创造,吉祥文化元素以各种新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眼前,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渗透了当代文化的审美意识和思想意识。陶瓷雕塑作品的产生是一个思想输出的创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民族的文化和民族心理的渗入往往使艺术的内在表达与文化更好的联系起来。吉祥文化题材的深刻寓意也能够观者更容易接受,容易带来民族自豪感。
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起和发展与文人息息相关,是中华文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篇章,起着促进中华文化发展的作用。“文人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主流,也是古代文人追求内在表达的主要方式,将这种优秀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是我们当代人应尽的责任。当代文人精神是当代人对传统文人精神的延续和发扬,也是当代人在现今时代背景中主观意识的抒发,黄胜教授是一位擅于将传统文人精神融入到雕塑创作中的艺术家,从韵味十足的侍女系列到古朴沉着的山水系列再到雄浑大气的文人系列,都不难看出中国传统文人精神存在的痕迹,他本人对传统文人精神的探索与执着深入到他的作品中,如“溪山行旅”,整个场景是中国传统文人题材中最经典的一幕,用山水来寄托内心的依恋和情感,上面的人物经过提炼处理,简单却生动有趣,作品施以青釉装饰,浑浊朴素的质感将山的形象表现的更有力量感(见图3)。
图3 黄胜“溪山行旅”
中国传统文人精神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也曾收到了各种外力的阻碍,但终究在中国人民的不断抗争中,逐渐突破传统固有的形式,将当代性特征融于了传统文人精神。艺术家们充分体现出他们对社会发展、对历史文化敬重和构建新时代的历史责任感。罗小平教授也是一位对中国传统文人精神有深入研究的艺术家,虽然他丰富的旅美经验,但他的作品中仍然留有传统文人题材的作品,“愚者”是罗小平教授利用中国传统文人形象中常见的老者形象,朴实、古拙的感觉很容易是观者感受到,老者的神态看起来温和、安详,衣纹简单抽象的处理正好符合中国传统文人的质朴感觉。现代许多人已经被社会大环境所同化,被内心的欲望和利益驱使,对真善美的缺失,导致文人精神的本质逐渐弱化,我们非常有必要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为当代社会所用。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在现在信息网络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文化如何立足,如何受到大众喜爱是需要备受关注的。陶瓷雕塑在当今社会,作为纯艺术的表现形式,是一种语言,是一种寄托,作品与观赏者的对话,直击心灵深处的交流,是作品存在的灵魂。在中国传统文化博大深邃的体系中,将传统与现代结合是新的挑战,挖掘更多创造的形式语言是当代艺术家们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时间不会倒退,但传统值得回味,将中国传统元素运用于陶瓷雕塑创作中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值得被深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