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姣 吴明秀
广东三九脑科医院神经内科,广东广州 510510
加强康复锻炼是帮助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1]。研究显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康复的认知、心理状态、卒中后疲劳、文化程度与其功能锻炼依从性紧密相关[2-3]。卒中后疲劳的发生率较高,会对患者近期和远期康复结局产生不良影响[4]。因此,采取积极措施改善患者的功能锻炼依从性和卒中后疲劳状况具有重要意义。保护动机理论主要是运用认知调节来促使个体行为改变,以改善个体的健康结局和治疗效果[5-7]。本研究将保护动机理论运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现报道如下。
选取2020年9—12月在广东三九脑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13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诊断标准[8];②首发卒中,出院后居家康复;③意识清楚,能正常沟通交流;④知情同意,自愿加入本研究。排除标准:①存在认知障碍者;②合并其他严重内外科疾病,如恶性肿瘤、肝肾功能衰竭等。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对照组(65例)和观察组(65例)。对照组中男39例,女26例;年龄36~67岁,平均(54.21±6.48)岁。观察组中男41例,女24例;年龄34~68岁,平均(53.69±6.7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常规脑卒中疾病及康复知识指导、功能锻炼方法指导及治疗用药指导。观察组给予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2.1 成立保护动机护理干预小组 在科室内设立保护动机护理干预小组,责任护士负责出院后电话随访,护士长负责协助责任护士及康复治疗师完成患者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心理疏导和康复锻炼指导,主治医生负责为患者解答疾病治疗和用药相关疑问。
1.2.2 制订并实施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健康教育方案 由干预小组根据脑卒中患者保护动机理论的各维度(即严重性、易感性、内外部奖励、反应效能、反应代价、自我效能)研讨健康教育方案。(1)严重性和易感性:目的是增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功能锻炼、卒中后疲劳及其相关因素的严重性和易感性的认知。干预内容包括:①结合健康宣传手册和康复锻炼视频,向患者讲解和演示;②为患者讲解卒中后疲劳的不良影响及改善措施,如适当的身体活动、保持心情愉快、合理饮食休息等。于患者入院病情稳定后,为患者建立干预档案。住院期间每周开展2次健康教育,每次30~60 min,以患者不感到疲倦为宜。(2)内外部奖励:目的是改善患者知识缺乏、对功能锻炼认知不足等内因以及减少来自亲属对脑卒中康复认知不良等外因的影响。干预内容包括:演示功能锻炼方法及康复锻炼计划,纠正患者错误观念。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脑卒中康复知识的强化,弱化内部奖励(如不规律进行功能锻炼给身体带来的暂时性舒适感)和外部奖励(亲属对于功能锻炼缺乏重视或错误示范)。通过出院前健康指导及出院后门诊随访完成。(3)反应效能和自我效能:目的是使患者及其亲属感受到坚持规律的功能锻炼及采取措施改善卒中后疲劳对于康复结局的正面作用,增强患者采取健康行为的信心。干预内容包括:①举办病友会,邀请依从性高、康复效果好的患者现身说法,使患者意识到坚持功能锻炼的益处及自身行为对健康的重要影响,提高其依从性和自我效能。②责任护士每周进行1次电话随访,了解患者的康复状况及健康行为采纳情况,对患者的积极行为给予及时的肯定;正视患者的疲劳状况并针对性地修改功能锻炼计划。通过每月1次的病友会和电话随访完成。(4)反应代价:目的是降低行为改变过程中患者及其亲属需要付出的代价。帮助患者分析行为改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寻找克服方法;鼓励亲属更多地关心和支持患者,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和负性情绪。通过电话随访及门诊随访完成。
在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分别对患者的功能锻炼依从性和卒中后疲劳状况进行测定。
1.3.1 功能锻炼依从性 采用社区脑卒中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量表[9],该量表共14个条目,3个维度,分别是身体锻炼、锻炼监测、主动寻求建议,各条目采用Likert4级评分法(1~4分),总分14~56分。
1.3.2 卒中后疲劳 采用疲劳严重度量表(fatigue severity scale,FSS)评估患者卒中后疲劳状况[10]。该量表共9个条目,各条目采用Likert7级评分法(1~7分),总分7~63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疲劳程度越严重。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前,两组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两组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得分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得分比较(± s,分)
表1 两组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得分比较(± s,分)
组别 n 身体锻炼 锻炼监测 主动寻求建议 总分对照组 65 干预前 20.83±5.126.57±1.445.35±1.2132.75±6.25 干预后 23.41±3.458.42±1.696.89±1.5438.72±5.34 t值 3.369 6.718 6.340 5.855 P值 0.001 0.000 0.000 0.000 观察组 65 干预前 21.48±5.376.31±1.545.73±1.2733.52±6.44 干预后 25.81±3.649.58±1.578.83±1.4944.22±5.36 t值 5.381 11.988 12.766 10.296 P值 0.000 0.000 0.000 0.000 t干预前组间比较值 0.706 0.994 1.747 0.692 P干预前组间比较值 0.481 0.322 0.083 0.490 t干预后组间比较值 3.858 4.054 7.299 5.861 P干预后组间比较值 0.000 0.000 0.000 0.000
干预前,两组患者卒中后疲劳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卒中后疲劳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两组患者卒中后疲劳得分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卒中后疲劳得分比较(± s,分)
表2 两组患者卒中后疲劳得分比较(± s,分)
组别 n 干预前 干预后 t值 P值对照组 65 45.92±6.77 35.93±4.92 34.273 0.000观察组 65 46.49±6.38 32.41±5.17 29.485 0.000 t值 0.494 3.976 P值 0.622 0.000
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干预措施能够指导患者采取健康行为[11]。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功能锻炼依从性高于对照组,表明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功能锻炼依从性,与刘方等[12-13]的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其原因,医护人员充分研讨保护动机理论并制订了一套护理干预方案,通过健康教育、定期门诊及电话随访、讲座等形式,使患者对脑卒中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建立正确认知,提高健康教育效果;同时也为患者在功能锻炼时“主动寻求建议”提供了便利,使患者再在遇到问题时能及时得到专业的建议和指导,进一步增强了功能锻炼依从性。通过现场演示功能锻炼方法提高患者及其亲属对“身体锻炼”和“锻炼监测”相关知识、技能的掌握度,激发出患者的健康内在保护动机。
疲劳是卒中后的常见症状,并影响着患者的康复效果[14]。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卒中后疲劳得分低于对照组,表明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干预能够降低卒中后疲劳水平,这与齐倩倩等[15-16]的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其原因,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忽略了患者的自我效能、主观能动性、自我认知等对行为转变的影响。而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干预通过患者自我认知中介过程形成应对模式,提高了护理干预的效果。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干预重视患者的疲劳状况,通过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增强家庭支持、重视心理疏导、定期评估并完善功能锻炼计划等措施,积极改善了患者的疲劳状况。
综上所述,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功能锻炼依从性,降低患者的疲劳水平,能够为制订脑卒中的二级预防措施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