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丹, 杨苏霞, 刘秋兴, 卢梅花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手术室, 广西 南宁 530199)
全身麻醉为小儿手术最常采用的麻醉方式之一。 鉴于小儿身心发育不完全, 且对陌生环境与手术、麻醉的恐惧, 其麻醉过程中所经受的生理、心理应激显著高于成人[1]。 对于麻醉复苏过程小儿患者因神经系统发育的不完善加之手术、麻醉等的刺激, 存在一定对躁动现象[2]。 麻醉及手术时间持续越长对患儿身心造成的负面影响越大[3]。 近年对于接受全身麻醉的患儿在复苏期间实施的护理干预虽有较多研究, 但大量研究指出, 通过家长陪伴模式能有效的减轻患儿生理、心理应激, 为此本文将复苏室陪同模式在小儿全麻苏醒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接受全身麻醉的患儿, 其在麻醉苏醒过程中可能出现意识模糊、嗜睡、定向能力异常, 躁动不安等, 导致意外伤害发生, 不利于顺利麻醉恢复[4]。 小儿患者其生理、心理机能发育的不成熟性, 患儿心理活动受到活动情境影响较大, 手术环境所产生的恐惧、与父母分离等多因素刺激, 其更易出现循环、呼吸及心理功能的障碍。 小儿患者对父母的依赖感比较强, 其父母角色是医护人员无法替代的。 麻醉苏醒室采取父母陪伴模式则可有效的增强手术结束后复苏时患儿的安全感, 对降低患儿心理不良影响有积极意义。 麻醉复苏室的父母陪伴麻醉苏醒模式, 可有效的维持患儿血压、脉搏、呼吸平稳, 减少麻醉复苏阶段的躁动发生率[5]。 同时患儿的麻醉苏醒时间与意识清醒时间, 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均显著缩短[6], 促进患儿更为平稳的度过麻醉苏醒期[7]。 因此, 小儿患者麻醉恢复室的父母陪伴模式能更好的满足接受全身麻醉患儿的生理、心理需求, 促使患儿维持循环、呼吸功能稳定, 缩短麻醉苏醒时间, 更利于患儿全身麻醉苏醒期指标的早期恢复[8]。
小儿患者处于发育阶段, 其神经系统尚未成熟, 对外界的任何不良刺激均可产生较大的心理、生理负面反应[9], 尤其是在陌生环境下进行检查、注射等。 研究提示接受全身麻醉的患儿其全麻恢复期躁动评分随着焦虑评分的升高正相关性变化[10]。 而麻醉后患儿与父母的分离, 则导致情绪的焦虑、冷漠、排斥陌生环境等消极心理进一步加重, 进而引起患儿的躁动不安。 手术与麻醉作为一种十分强烈的应激原, 对患儿可导致“白大褂”效应, 引起其显著的恐惧、躁动、焦虑等负性情绪。 另有研究在排除疼痛刺激后, 发现麻醉恢复室的环境以对患者麻醉期的躁动有一定影响[11]。 同时医疗行为以及患儿的心理如焦虑、恐惧等均无法通过药物控制, 从而加大护理难度, 导致患儿麻醉复苏时间的延长[12]。 此时患儿父母如对患儿进行陪伴则能有效的减少焦虑、恐惧心理, 缓解患儿不安情绪, 进而对提高护理质量与护理满意度, 对麻醉苏醒质量提高有重要价值[13]。 在小儿麻醉复苏阶段, 如有父母进行陪伴, 则多数可保持平静情绪, 甚至能配合回答医务人员提出的各类问题, 并按规定完成指令动作, 这样更利于对患者病情的评估, 降低苏醒躁动发生率, 确保患儿平稳度过麻醉苏醒期[14]。
针对600例患儿复苏情况进行分析, 发现疼痛导致苏醒期躁动占比接近50%[15]。 故有效地完善患儿围术期镇痛管理, 对降低患儿肉体痛苦与心理精神创伤有重要意义, 同时还对降低麻醉复苏阶段的躁动有重要作用。 因患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 故针对小儿患者在进行疼痛评估过程中难度增加, 此时实施父母陪伴模式则可通过患儿父母对患儿的身体爱抚、语言等可以更好地区分患儿疼痛和不安, 更有效的评定其疼痛程度, 以便医务人员更好的进行处理[16]。 而且通过父母参与的患儿术后麻醉复苏观察, 以父母角度出发, 更好的理解患儿疼痛情况, 及时反应, 更利于对疼痛的管理质量的提高[17]。 有研究指出, 麻醉复苏室采取父母陪伴模式, 对减轻患儿疼痛, 减少镇痛药物应用, 促进患儿平稳、安全麻醉复苏有重要意义[18-19]。
以往研究证实, 小儿患者在麻醉复苏期间采取父母陪伴模式管理, 可更好的减轻患儿家属的焦虑, 被认为是患儿麻醉后恢复室护理服务的延伸表现。 其在缓解患儿家属焦虑, 增进护患关系, 减少医疗纠纷等方面均有积极作用[20]。 故采取小儿患者在麻醉复苏期间父母陪伴模式, 让患儿家属积极参与到患儿的麻醉苏醒过程意义重大[21]。 然而部分患儿父母对于部分医疗操作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 反而增加患儿家属的焦虑甚至影响患儿顺利麻醉复苏。 实施小儿患者在麻醉复苏期间采取父母陪伴模式也需要需因人而异, 综合考虑患儿父母文化程度与受教育水平[22], 在取得患儿父母对医务人员充分信任的基础上, 开展父母陪伴模式[23-24]。
手术室环境具有其自身特殊性, 绝大多数人对手术与麻醉均具有极大神秘感[25]。 小儿患者进入医院尤其是手术室治疗, 其陌生环境加之所患疾病, 进一步导致患儿内心脆弱, 加剧其恐惧与不安心理, 表现为焦虑、紧张等。 采取麻醉复苏室父母陪伴模式, 将处于陌生环境的患儿提供依靠与安慰, 当患儿听到熟悉人员声音, 从而更好的获得患儿信赖, 减轻其焦躁、不安, 对促进患儿麻醉后恢复, 减少躁动有一定价值[26]。
充分发挥家庭机制, 对提高护理质量, 确保麻醉患儿恢复期安全、平稳十分重要, 随着患者对医疗服务质量需求的不断提高, 在麻醉复苏阶段实施的父母陪伴模式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议题[27]。 积极鼓励患儿父母参与到患儿的麻醉复苏过程被广泛提倡, 其对促进患儿生理、心理功能恢复, 协助护理人员对患儿术后疼痛进行更好的管理, 减少或减轻麻醉复苏阶段的发生躁动几率, 提高麻醉苏醒质量均有积极作用[28]。 故在麻醉复苏室进行患儿父母陪伴模式, 对提升麻醉护士整体复苏管理水平, 满足患儿及其家属对复杂且特殊的医疗需求,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 促进医患和谐是一种可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