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琼凤,丁文娟,谭 云,张彩华,朱艳华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湖北 恩施 445000)
特应性皮炎是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变,临床基本特征为皮肤剧烈瘙痒、干燥或湿疹样皮损。目前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晰,可能与免疫功能、遗传、皮肤屏障功能障碍、菌群紊乱等因素有关[1],治疗以减轻瘙痒症状、缩小皮损面积为主要原则,通常采用免疫抑制剂、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等,短期疗效显著,但仍存在疗效不持久的问题[2]。中医认为特应性皮炎的病机涉及风湿热毒、血热、血瘀、血虚,与脾虚胃热有关,加之外感风、湿、热、邪毒,水湿内生,郁久化热,湿热互结蕴结于肌肤腠理不散所致。王若伊等[3]认为该病病机为先天禀赋不足,脾肺气虚,复感风湿热毒后发病。笔者基于多年临床经验,认为特应性皮炎以血热多见,其核心病机为血热湿蕴,故观察了凉血止痒方治疗血热湿蕴型特应性皮炎的疗效,并从免疫炎性反应角度探讨了该方的可能作用机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纳入标准 ①符合《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2014版)》[4]中特应性皮炎的诊断标准者。②符合中医血热湿蕴证的诊断标准[5],主症为皮肤灼热、红斑、明显渗出及瘙痒;次症为口渴、心烦、大便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③同意配合完成整个研究者;④患者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
1.2排除标准 ①心脑血管、血液、骨髓、肝肾等严重病变者;②妊娠、备孕、哺乳期女性;③对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④近1个月内进行过激素、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相关治疗者;⑤伴内分泌疾病或其他免疫性疾病者;⑥参加其他临床研究者;⑦有严重并发症者。
1.3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6月—2021年1月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诊治的90例血热湿蕴型特应性皮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研究组中男29例,女16例;年龄19~48(33.9±6.1)岁;病程2~21(11.09±3.13)年;轻度27例,中度18例。对照组中男31例,女14例;年龄20~46(33.2±6.3)岁;病程2~20(11.31±3.29)年;轻度29例,中度16例。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1.4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硼酸洗液(上海运佳黄浦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2883)湿敷,每日2次,每次20 min,西替利嗪片(苏州东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80014,规格:10 mg/片)口服,每次10 mg,每日1次。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凉血止痒方治疗,组方:水牛角30 g、赤芍药12 g、生地黄15 g、牡丹皮12 g、地肤子15 g、生薏苡仁30 g、白茅根30 g、泽兰15 g、茯苓15 g、甘草6 g、苦参10 g,随症加减,脾胃虚弱者加山药15 g、太子参10 g;口干者加玄参10 g、生地黄15 g;瘙痒甚者加蒺藜10 g、防风6 g。每日1剂,由我院药剂科统一煎制,每剂取汁300 mL,分为早晚2次口服。2组均治疗4周。
1.5观察指标
1.5.1治疗效果 参考症状量化分级评分标准对主要症状(皮肤灼热、红斑、明显渗出及瘙痒、口渴、心烦、大便干)进行评分[5],根据评分减分率评估2组治疗效果。显效:皮炎症状基本消失,症状总评分降低≥80%;有效:皮炎症状减轻,症状总评分降低≥30%;无效:皮炎症状无改变,症状总评分降低<30%。 有效+显效为总有效。
1.5.2病情程度 运用特应性皮炎评分指数(SCORAD)对患者的病情程度进行评估,包括主观症状(20分)、皮损程度(18分)、皮损面积(100分)3项,分值越低则病情越轻[6]。
1.5.3皮肤屏障功能 治疗前后运用皮肤测试仪(德国CK公司MPA10型)检测患者的皮肤屏障功能,记录角质层含水量、皮脂含量、经皮水分散失(TEWL)、角化套膜(CE)值。
1.5.4免疫炎性指标 治疗前后取患者空腹时的外周静脉血4~7 mL,运用酶标仪(德科仪器DR-200B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17(IL-17)、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
1.5.5生活质量 治疗前后运用皮肤学生活质量指数(DLQI)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包括治疗、人际关系、日常活动、休闲活动、工作、感觉等方面,评分范围0~30分,分值越低则生活质量越好[7]。
2.12组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治疗4周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血热湿蕴型特应性皮炎患者治疗4周后疗效比较
2.22组病情程度比较 2组治疗4周后的主观症状、皮损程度、皮损面积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且研究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表2 2组血热湿蕴型特应性皮炎患者治疗前后主观症状、皮损程度、皮损面积评分比较分)
2.32组皮肤屏障功能指标比较 2组治疗4周后的角质层含水量、皮脂含量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均<0.05),TEWL、CE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研究组治疗4周后的角质层含水量、皮脂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TEWL、CE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3。
表3 2组血热湿蕴型特应性皮炎患者治疗前后角质层含水量、皮脂含量、TEWL、CE比较
2.42组免疫炎性指标比较 治疗后,2组治疗4周后血清IL-2、IL-17、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且研究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4。
表4 2组血热湿蕴型特应性皮炎患者治疗前后血清 IL-2、IL-17、TNF-α水平比较
2.52组生活质量比较 2组治疗4周后生活质量DLQ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2组血热湿蕴型特应性皮炎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DLQI评分评分比较分)
特应性皮炎的病程迁延,病情易反复,给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也增加患者经济负担。特应性体现在患者容易患过敏性鼻炎、哮喘、湿疹,对异种蛋白过敏,血清IgE水平较高[8]。特应性皮炎的主要病因包括自身抗原、吸入过敏原、体质易感性、感染、皮肤功能障碍等[9],皮炎发作时患者常伴有剧烈瘙痒,反复搔抓后会加重皮肤炎症,形成恶性循环,若不及时控制,可导致皮疹炎症泛发,甚至出现红皮病[10]。
中医认为特应性皮炎属于“四弯风”的范畴,患者先天禀赋不足,或素体血热,加之外感湿热邪毒,里外热毒相合;或饮食不节,影响脾胃脏腑功能,水液湿阻,郁久成热,湿热入血;共同原因导致血热生风,湿热内蕴,泛溢于肌肤,发为此症[11]。中医当以清热凉血、祛风通络为主要原则,故选用凉血止痒方治疗。方中苦参、水牛角为君药,苦参能祛风止痒、燥湿清热,水牛角能凉血清热、解毒,二药合用加强祛湿、凉血的作用。地肤子、赤芍药、泽兰、白茅根、薏苡仁、生地黄为臣药,生地黄能养阴生津、凉血清热,生薏苡仁能清热解毒、渗湿消肿、健脾止泻,地肤子能祛风止痒、清热利湿,泽兰能利水活血;白茅根能凉血止血、清肺胃实热,赤芍能清肝泻火;牡丹皮、茯苓、甘草用作佐使药,牡丹皮能凉血清热、活血祛瘀、清肝降压,茯苓能健脾渗湿、宁心健脾,甘草能调和诸药、补中益气。全方合用,共同发挥清热凉血、祛湿止痒的作用,符合特应性皮炎血热湿蕴的病机。本研究发现,研究组疗效优于对照组,SCORAD评分、DLQI评分低于对照组。提示凉血止痒方治疗血热湿蕴型特应性皮炎的疗效更好,有助于控制病情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皮肤屏障功能障碍、水分流失增加是特应性皮炎的主要特征,皮肤屏障功能损伤程度与特应性皮炎的病情呈正相关[12]。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的角质层含水量、皮脂含量比对照组高,TEWL、CE比对照组少。提示凉血止痒方有助于改善血热湿蕴型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皮肤屏障功能。
免疫炎性反应是特应性皮炎的主要病理机制,多种炎症细胞和炎症因子共同参与病变的发生与发展[13]。过度的免疫反应可加重皮肤屏障的损伤,受损的表皮细胞可释放多种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加剧局部炎症反应,形成恶性循环[14]。IL-2参与特应性皮炎的病理进程,其高表达能促进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增强NK细胞活性,促进细胞因子的分泌,可导致皮肤瘙痒程度加重[15]。IL-17能调节固有免疫反应和适应性免疫反应,诱导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B细胞等产生大量的趋化因子和促炎因子,促进特应性皮炎病情的进展[16]。TNF-α是重要的前炎症介质,可促进Th1细胞因子、黏附因子、趋化因子的分泌,募集炎症细胞,下调特应性皮炎患者TNF-α的水平,有助于减轻瘙痒、肿胀、烧灼的症状[17]。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血清IL-2、IL-17、TNF-α水平比对照组低。提示凉血止痒方能进一步减轻血热湿蕴型特应性皮炎患者的免疫炎性反应,有助于减轻皮肤症状及损伤。
综上所述,凉血止痒方联合西医治疗血热湿蕴型特应性皮炎的疗效更好,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机制可能与改善患者的皮肤屏障功能、减轻免疫炎性反应有关。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