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地方台传统文化类节目发展之路探讨

2021-12-09 00:37柳漫漫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9期
关键词:类节目传统文化

摘要: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高度融合,利益共享,促使文化类节目内容及形式优化升级、传播渠道增加、传播方式改变、与受众互动模式转变。然而,地方台传统文化类节目因其题材选择、制作方式及体制机制、传播理念等因素的约束,在适应传媒新风向上存在着较大的难度。本文以河南广播电视台“中国节日”系列文化节目为例,分析传统文化类节目的发展困境、探索情况,探讨融媒体时代地方台传统文化类节目的发展路径,为传统文化类节目的转型提供参考。

关键词:融媒体;文化类节目;地方台;节目改革

中图分类号:G2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9-0173-03

广播、电视作为传媒的主要力量在传承传统文化上地位显著。然而,科技的高速发展、4G的普及与5G的加速推进使得融媒体发展成为主流,网络媒介犹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如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网络媒介依托大数据的更新、人性化的服务策略迅速占领市场,致使地方台传统文化类节目视听率逐步下降,影响力日趋式微。同时,节目模式也逐渐程式化,难以创新,若不及时采取策略,不仅会影响自身发展,也会失去作为文化传承重要宣传平台的应有价值。2021年以来,河南广播电视台依托“中国节日”系列文化节目迅速火遍全网,圈粉无数,其蒙太奇似的叙事方式、科技感与传统审美性并存的表达形式、年轻化、娱乐化的艺术语言与形象以及全新的主持风格给观众带来了极强的代入感和审美享受,该节目在内容、形式、语言、渠道和技术等多方面进行的全新的尝试与探索,对于打造新时代精品文化类节目、传播主流文化都有着较强的启示性与借鉴意义。

一、融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类节目的发展困境

融媒体作为一种新的综合性媒介,有效将传统媒介与网络媒介融合在一起,兼顾二者之所长,基本实现了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良性竞争机制,使得媒介内容得到了升级和优化,互动模式更加深入、灵活,传播途径更加全面、彻底,传播方式更加人性化、时代化。然而,面对如此机遇,地方台传统文化类节目因传播理念、题材探索、制作方式、体制机制等因素的约束,在适应新时代传媒新风向上存在较大的难度。

(一)地方台传统文化类节目不能主动适应网络时代需求,节目保守、内容单一

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介发展的关键在于融合,以及如何将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介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发挥二者之所长。传统媒介的单线式传播形态及“传播—接受”单一模式适用于网络不够发达、传播渠道单一、人们空余时间较多的情况。但是随着当今社会科技的高速发展,4G的普及和5G的全面推进,网络时代已经到来。“内容为王”转换成“流量为王”,手机等随身终端已经能够取代电视、广播成为人们碎片化时间的主要消遣载体,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依托大数据的跟进、人性化的服务策略迅速占领视听市场,短视频的快速发展加速了人们视听习惯的转换,使得人们更加依赖量身推荐和受众互动的传播模式[1]。然而,全国很多地方台传统文化类节目延续着20世纪文化节目的模式,依靠宏大的叙事手法,单一的采、编、播一体化模式和字正腔圆的主持风格维持着昔日的荣光,基本不与网络媒介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不主动参与市场竞争,不与听众进行有效互动,结果必然造成受众流失和资源浪费。

(二)地方台传统文化类节目不能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节目程式化程度高

广播电视节目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尤其是地方台传统文化类节目,如果不在内容、形式、渠道上实时更新,就很难与主流媒体和网络媒体竞争。2017年,央视《朗读者》节目爆火,全新的内容与形式让受众眼前一亮[2]。之后,地方媒体纷纷制作类似文化节目,内容同质化严重,导致受众产生审美疲劳。而其他形式的文化节目诸如唱歌表演、诗词竞赛、戏曲展演、考古探索等也都有相对固定的模式,单一的表现形式、程式化的套路模式不能有效展示出地方特色与节目的个性化,更不能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3]。

(三)地方台传统文化类节目不能深挖文化内涵,重塑人文精神,节目表层化严重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积淀非常深厚,文化内涵也非常丰富,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力量,更是华夏儿女的精神内核。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是人民群众的愿望,中华文化是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软实力的象征。因此,地方台传统文化类节目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不仅仅是展示一些文艺项目,更重要的是如何挖掘文化内涵,激发人们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重塑人文精神。纵观近些年地方台传统文化类节目,表层化非常严重,重形式不重内涵,重氛围不重实质,娱乐性很强,教育引导价值不高,浅尝辄止的展演方式不能够激发受众的兴趣,更不能实现行为上的交流互动和思想上的同频共振。

二、河南广播电视台“中国节日”系列文化节目改革探索

2021年以来,河南广播电视台依托于中原传统文化,先后推出了《河南春晚》《元宵奇妙夜》《清明奇妙游》《端午奇妙游》《七夕奇妙游》《中秋奇妙游》《重阳奇妙游》七场“中国节日”系列文化类专题节目,精良的制作、文化的内核和炫酷的效果引起了广泛关注,好评如潮。同时,该系列文化节目也得到了国内外主流媒体的报道和业界众多专家、学者的肯定与认可。河南广播电视台“中国节日”系列文化节目的成功离不开这片滋润着深厚文化的沃土,也离不开河南广电人敢于创新、深耕文化的担当意识。

(一)适应时代需求,契合大众审美,敢于创新,敢于跨界

不同于其他文化類节目相对固定的时间、空间等模式,河南广播电视台的“中国节日”系列文化节目采用了蒙太奇式艺术手法将时间与空间进行跨越式处理,以河南博物院的贾湖古笛、武则天金简、莲鹤方壶等文物为吸睛点、串联点,以穿越时空、次元交汇为时间轴,将古今融为一体,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将演播场地移出固定的演播厅,置于大众喜爱的文化旅游场所和网红打卡地,为受众提供了更多的追忆空间,让其有身临其境之感。没有固定的观众、明星主持人、学界的大咖与嘉宾,更没有程式化的节目模式,完全是一种旅游式、散文式的漫游,一种平民式的文化狂欢,而这恰恰契合了当前大众时尚化、个性化的审美诉求。该系列节目有效地将时尚与科技、文化与娱乐进行了兼容,满足了青年一代的个性需求,将电视与网络、长节目与短视频叠加融合,书写了国潮新风。正如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俞虹所说:该系列节目立足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表达,在叙事方式、形象呈现、艺术形式、接受体验、传播渠道多种角度黏合观者,特别是青年观众有所照应。艺术形象辨识度高、文化土壤关联度强、具有审美趣味性、传播上叠加力度大,使得受众有了持续的期待心理和满足。

(二)深耕文化沃土,化繁为简,彰显文化内涵

传统文化类节目成功的难点就是如何挖掘文化的内涵。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绝不是传统文化节目中简单的某些文化符号所能代替的,但若让专家讲得太深、太专业,听众又无法理解,进而导致节目的受众受限。如何化繁为简?如何深入浅出便成为节目创新的要点?此次河南广播电视台的“中国节日”系列文化节目并没有采用专家讲解的形式传承文化,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形象诠释文化的魅力,如古灵精怪的“唐宫小姐姐”、自由勇敢的“唐小妹”、“翩若惊鸿,宛若游龙”的洛神,无不让人们回味起魏晋时期的“度高韵胜”、盛唐时期的“自由奔放”,“一眼千年”的艺术体验展示出了浑厚的历史记忆,传达出的是一种文化自信。

三、融媒体时代地方台传统文化类节目发展路径

(一)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对于传统文化类节目而言,传播文化信息、提供文娱资讯、组织文化展演活动是节目的表层职责,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发掘文化内涵,助力文化自信、提升国民文化素养才是节目的深层次职责,更重要的是将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仅是继承,更重要的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因此,地方台传统文化类节目只有将节目置于国家发展大局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框架中才能取得更好的发展,如将文化的内涵精神与相关产品设计和内涵结合起来,提升产品的品质;将文化的宣传与旅游结合起来,带动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将文化品牌制作成潮流文化产品,形成文化创意产业,并利用产业集群效应,做大做强;将文化符号融入游戏、动漫等数字化产业群中,彰显文化内涵等,形成系列化运作,助力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在河南广播电视台的“中国节日”系列文化节目中,我们可以从《河南春晚》《元宵奇妙夜》《清明奇妙游》《端午奇妙游》以及后期系列节目中看出“游”字贯穿始终,而“游”的地点就是河南省各地市著名的景点,这种将文化与旅游结合的模式将极大地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同时,随着节目的火热,利用“唐宫小姐姐”“唐小妹”等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符号全网征集形成了“唐小竹”“唐小彩”“唐小玉”和“唐小可”四个个性鲜明、传统文化与现代世俗结合的人物符号,而将这些人物符号作为文化的代表性因素融入相关产业之中,并形成产业链条,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原创文综项目集群和文化IP产业项目集群,可以助力当地经济发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二)地方台文化类节目的守正与创新

第一,科技的进步助力各行各业出现了新的业态,特别是5G、AR、VR与4/8K超清等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传统文化类节目注入了新的生机。高科技的发展也使得受众的视听需求更为精细,高清的画面、炫酷的效果、实景版的体验、多维度的穿插,虚拟、特效、互动等元素成了节目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河南广播电视台的“中国节日”系列文化节目通过机械装置、吊装技术手段,进行空间分割,满足多空间变化,并配合灯光、高清屏幕等元素,让整个舞台呈现出立体化、多维度的新奇视觉。同时,通过威亚手段,以空间区隔的场景化呈现,利用4K高清转播车、飞行器、天眼、斯坦尼康等新技术手段为观众带来丰富的欣赏体验。在整体包装上,结合5G+AR技术,利用前后期技术结合的连贯性,对节目进行VR特效处理和虚拟化全新包装,让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相结合,将节目放进了博物馆等实景中,从而营造出了一场难得一见的视觉盛宴[4]。

第二,多元化的营销手法。融媒体时代,90后、00后逐渐成了受众的主体。互助、开放、共情已成为年轻人对节目的共性需求,微信、微博、抖音、B站等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了解社会、熟悉文化的主要平台,短视频与网络大V的影响力也日益提高。因此,如果地方台传统文化类节目不能有效融入网络空间,不能实现传统媒介与现代网络媒介之间各类资源、内容和宣传的融通,不能实现以利益“双赢”为基础的良性竞争机制,就很难有发挥空间。河南广播电视台的“中国节日”系列文化节目组在深入了解融媒体特质的基础上,采取多元化营销手段,将《唐宫夜宴》等系列文化节目中制作最精良、视听冲击力最强的核心内容分割成数个独立的精彩小视频并进行分类传播,引导话题持续发酵,打造长尾效应,不断扩大影响力。同时,积极主动地将精彩短视频、话题发布到网络公共平台(如今日头条、微博、微信、B站)进行传播,根据需要不断提高内容发布的频率,加大互动交流的力度。同时,积极通过权威官方媒體、社会公众人物发声,提升传播层次和等级,增强传播效果。

第三,文化的坚守与深耕。2017年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对文艺节目中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因此,地方台必须深入研究文化(特别是区域文化),努力提升工作人员的素质,深入了解文化的价值、审美与意义,拓宽文化视野,了解新形势下文化传播的规律和创新手段,才能创造出有一定深度、厚度、美度和高度的文化精品节目。河南广播电视台的“中国节日”系列文化节目把传统文化内核饱满的中国节日作为创作主线,深入挖掘春节、元宵、清明、端午等中国节日文化内涵,为中原文化、河洛文化中具有典型意义的莲鹤方壶、贾湖骨笛、洛阳应天门古建筑群等具体形象、故事,以及唐三彩乐俑、《捣练图》《洛神赋图》等与节目内容相关的艺术作品赋予了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整合了各类优质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地植根本土文化,让传统文化成为主角,不仅有力地宣传了传统文化,还积极地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而得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可。

四、结语

新媒体时代,地方台传统文化类节目一定要顺应时代发展的大潮,将传统媒介与网络媒介相结合,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当代社会相适应、相协调,以新时代受众的视听需求为导向,转变思维模式,坚守文化底线,创新文化内涵,探索出一套适合地方台发展的进阶之路,制作出一系列有深度、厚度、高度和时代感的文化类精品节目。

参考文献:

[1] 孙杨.融媒体背景下传统文化类节目的焕新之道——以《上新了·故宫》为例[J].传媒,2019(8):51-52.

[2] 田冬锦.融媒体时代文化类节目由“热”趋“冷”现象分析[J].视听,2018(11):18-19.

[3] 任城奇.融媒体时代节目内容形态的融合——娱乐脱口秀与文化类节目大小屏的分化[J].科技传播,2018(3):2-3.

[4] 杨丽萍,秦华,等.“唐宫小姐姐”带你游玩的博物馆奇妙夜你喜欢吗?[EB/OL].新浪河南,http://henan.sina.com.cn/,2021-02-26.

作者简介 柳漫漫,本科,一级播音员,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

猜你喜欢
类节目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挖掘乡村意象,新疆文化旅游类节目的地方性特色
谁远谁近?
少年力斗传统
不喜欢胖的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编者的话
清明节的传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