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方性高校培养创新应用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需要围绕其素养结构与培养方式展开实践,以新闻传播人才实现策划能力、新闻生产实践能力、技能多样化能力、艺术感知能力与多种意识的多维度融合能力为成果导向。在OBE理念下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或兴趣进行量身打造,以就业为导向,知识体系结构由浅入深,深化“进阶式”培养人才的全过程,并着眼于快速发展的传播环境,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主导思想、课程设计方案、学科规划方向进行反思和重构。
关键词:OBE理念;“进阶式”人才培养;复合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9-0103-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0年度玉林师范学院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活动理论下虚拟仿真技术在传媒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000XJJGYB18
2021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的通知》提出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新文科建设理念提出后,地方高校坚持改革创新,大力推进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等革新,注重融合發展的先进理念。以成果导向为抓手,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强调建立与社会用人部门的紧密合作来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推动将社会优质教育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的战略目标。数字传播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媒体要求的技能已不能满足基本生存需要,遴选新闻传播类毕业生的重要标准已变为“一专全能”选才标准,这也符合“数字化+智能”背景下全媒体发展的时代要求。如何在向建成高质量发展水平战略目标迈进的大众化教育时代创新新闻传播类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摆在地方性高校发展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
新文科背景下,人才培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复合型传媒人才的专业核心能力已向多维度转变,变化集中表现在新闻基础知识融合社会科学各领域知识的新型构建体系。地方性高校新闻传播学科教育需要着眼国家与社会重大需求,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在素养反思、技能反思、人才培养模式反思的三个结果基础上,需科学地解决目前存在的内外联动机制不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不够完善、人才培养目标与地方及社会需求脱节等问题。
(一)调整课程结构、知识结构,提升培养水平与能力
在培养层面,地方性高校面临的共性问题是实践训练与融合课程不足、新媒体专业教师资源缺乏、知识更迭相对技术发展迟滞,这些都会对培养与就业质量产生消极影响。针对传媒向数字与艺术靠拢的明显趋势,应着重引进精通计算机、懂视觉艺术的师资力量,加强虚拟仿真技术在传媒教育领域的使用及其相关技术的跟踪,开展技能自我提升学习活动。在专业建设方面,应重点关注和追踪新闻传媒的最新理论与知识,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准、知识更迭与追踪水平。这些措施都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施“进阶式”复合型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二)实施“进阶式”培养理念,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水平
深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改革理念,积极探索“进阶式”培养方法,注重建设工作室,并围绕工作室应形成的技能和知识进阶,用模块化课程进行阶梯式的重点培养,让学生作为带动者、引领者,从而带动整体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学生通过模块化的课程不断提升自身的新闻传播素质,并熟练掌握摄影摄像、剪辑配音后期制作、H5图片设计等多项专业技能。对成立的各种工作室或每个学生的技能兴趣和方向,指导教师要量身打造有针对性的课程,实现差异化的教学,提升本科教育水平,同时有关课程还可以请媒企人员参与设计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流程,做到切实提升学生的核心技能。
二、人才培养具体改进措施
近两年来,针对新文科建设交叉融合的理念,地方性高校新版人才培养方案经过多次调整,改革了课程教学结构,对教育方法也提出了新的改进措施,弥补了专业短板。强调凸显能力的课程项目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增强了从业信心。多元化课程设计帮助学生开阔了视野,也让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职业兴趣和方向。构建“进阶式”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适应大传媒时代国家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创新人才。结果导向的实现必须打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两个环节,通过反向设计正向实施,实现培养目标的落地[1]。
玉林师范学院经过几年探索与实践,结合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让学生从专业学科知识的学习进阶到多学科知识融合[2],逐步提高了传媒类人才培养质量,破解了专业老旧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瓶颈。
第一,科学分析课程在新文科背景下的角色与定位,充分研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并编写教学大纲。
第二,项目化教学以班级为单位,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自由组合划分为多个工作室。例如,对虚拟仿真技术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围绕工作室实施,教研室根据项目进行规划,并将课程体系模块化,与工作室及教师对接。针对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全面实行项目化、市场化教学。工作室教学是课上、课下的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是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成果交叉发展脉络的延伸。在充分总结培养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统一思想,让所有教师清晰了解工作室的培养机制,传媒系各个教研室负责宏观部署,指导课程教学与工作室项目化的对接。
第三,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因此第二课堂要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成长提供多元化的资源和通路,着力将第二课堂纳入工作范畴,将之提到与第一课堂同等重要的位置。第二课堂要落实,务必加强与指导教师的沟通协调、共同开展,使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贯穿大学四年成长的全过程,并重点从大二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
第四,实习实训要做出具体成果。一是保证每个实习实训项目都安排教师指导,实行实习项目负责人制;二是充分关注过程管理,在实习实践标准和要求的基础上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实习实训的重要性,并做好实习日志;三是共建单位,如玉林电视台、玉林日报社,各融媒体中心的集中实习要做实,要有安排、有规划、有行动、有反馈、有制度、有结果。
三、突出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式方法
紧抓应用型大学的改革契机,修订和完善新文科建设要求下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凝练专业方向与专业特色,树立“互联网+”思维,增强专业的交叉性与交融性,突出实践与应用技术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特色。
(一)推行“三化”教学改革,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遵循以工作室为抓手培养带动者,以强化整体教学效果;推行个性化、项目化、模块化的培养模式,积极开展工作;以各教研室学科建设为名义,邀请业界教授学者前来开设讲座,讲授传媒趋势和专业课程,以课程知识内容的模块化为吸引力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2019年,玉林师范学院传媒系与玉林市广播电视台在校内外联合拍摄了《要爱不要艾》的公益广告片。传媒系三个专业的学生不仅参与了跟拍、电视台老师现场指导拍摄,还充当了角色扮演,拍摄结束后校企指导教师和学生一起对拍摄内容进行技术对比与总结,加深了学生对设备和拍摄技术知识的理解,充分体现在了课堂知识技能课落实到项目上,以项目来孵化、激发学生自信、自强、自立的本领,传媒系随之涌现出在艺术创作和表演上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从这个项目开始,很多学生爱上了拍摄,成立了工作室,随后完成了校多个院系广告片的拍摄任务,并在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取得一等奖一项、优秀奖一项,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获优秀奖级两项,广西赛区一等奖一项等好成绩。
(二)优化调整培养方案,对接社会市场人才需求
随着自媒体的兴起、數字影视艺术的高度发展、节目主持人和视觉传达表现新闻内容的崛起,企业对复合型人才有了更大的需求。这也为我们及时把握时代脉络和需求,改进课程方向提供了动力。面对传媒向数字与艺术靠拢的趋势,学院采取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并增加数媒师资力量,让校内课程有效地支撑了企业对人才实际技能的要求。对此,采用宽口径的培养模式,除重视新闻传播专业课程,特别增加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相关知识教育外,还需将课程与企业对接,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就业后劲。
四、“进阶式”改革后人才培养初见成效
通过促进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整合内部资源,集中力量打造专业品牌,加强网络与新媒体教育;加强创新创业指导,将创新创业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为学生聘请企业导师,开展创新创业线上指导,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加大“大创”“互联网+”等创新创业大赛的宣传和申报力度,在全系范围内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加强学科竞赛的组织管理,确定好传媒专业的重点赛事,提前谋划,组建团队,选拔高水平的指导教师,重点赛事重点突破。
(一)共建取得成效
2018年6月,玉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与玉林新媒体从业人员联谊会签约共建校企战略合作单位社会实践基地揭牌仪式。此后与玉林日报、玉林广播电视台、兴业县融媒体中心、北流市融媒体中心校部共建实践、实习人才培养基地,为地方输送传媒人才联合培养复合式人才奠定了基础。同时聘请玉林广播电视台、玉林日报社等专家来学校教授课程。地方融媒体中心的专家来校授课也已列入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计划中。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方面,在共建框架下坚决走地方协助高校融合培养模式之路。同时,延伸了协同培养模式,共建高校学生和教师去北流市融媒体中心、兴业县融媒体中心、玉林广播电视台等培训提升机制,优化了教育资源与科研资源,实现了内外融合发展目标。
在课程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于一体,教师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几个项目模块,对课程结构进行整体设计,每个模块对应相应的项目。以学生自拟项目、竞赛项目、企业(媒体)实体项目为依托。与玉林电视台合拍《要爱不要艾》公益广告片、拍摄20多部微电影、纪录片等视频作品,写出100多篇新闻稿件。传媒专业师生拍摄招生宣传片,获得一致好评。
(二)打造出立体化培养体系
构建“校内+校外”“走出去+引进来”“造势+借势”三维双联动模式,夯实校内实验平台,拓展校外实践领域。把学生送出去,把企业请进来,全方位的实践教学体系成为人才培养的突出特色。在校内,全媒体数字实验室、摄影摄像实验室、非编实验室、演播室等能够满足专业实验教学;师生共建传媒工作室,创建了自媒体实践平台,目前已与腾讯、新浪等多个校外媒企共同建立了培训、实践、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社会实践条件;引企驻校,成立联合工作室已经进入联合培养计划中,使学生在校内就能进行企业真实项目的锻炼。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培养应用型传媒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进阶式”培养体系多维度形成
2018年10月,教育部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其中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首次增加了心理学、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等人文学科,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培养创新应用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需要围绕其素养结构与培养方式展开实践,以新闻传播人才实现策划能力、新闻生产实践能力、技能多样化能力、艺术感知能力与多种意识的多维度融合能力为成果导向,需要从大二开始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或兴趣进行量身打造,以就业为导向,知识体系结构由浅入深,深化“进阶式”培养人才的全过程。“进阶式”人才培养方法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社会需求,毕业生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与人才培养目标高度一致,人才培养成果斐然。
玉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本科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的鲜明特色体现为三点:一是服务于西部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二是与社会行业有效对接;三是为地方媒体、企业和文化产业机构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综合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依托玉林师范学院先进的办学理念和资源共享、互联互通的优势,运用“互联网+”思维,确立了“与行业有效对接”的思路和模式,旨在为地方媒体、文化产业机构、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综合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传媒人才。
“进阶式”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点在于创新培养理念,新闻教育专业跨越了新闻传播、艺术设计、计算机三大学科领域,跨越艺术、文科、理科等实现了三个融合交叉性发展。新文科要实现科学技术与人文社科的交叉融合,具有融通性[3]。强调突出技术跨院校能力,邀请计算机学科教师跨院系来授课,促进了学生“数字媒体+计算机”的写作能力、理解能力;开设艺术类视觉传达方向动画设计类课程,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及范畴。
五、结语
掌握专业知识带来前所未有的动力,实现了学生在校内、校外实训期间就开始定向、定量培养,提高了学生精准就业率,以及多维度“进阶式”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初步形成。目前,新闻传播教育已经处于改革与发展并重的“深水区”,高校的人才培养需要聚集和吸引更多的优秀企事业单位人才来校授课或办讲座,同时也要依靠这些人才力量加快专业教学改革的进程。作为地方院校,强化新闻传播教育“进阶式”人才培养体系能更好地为地方培养人才,打造广西特色鲜明的融媒体内容制作与传播人才培养基地,凸显自身独有的特色,并与行业有效对接,服务于广西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 谢丹. OBE理念下新闻专业培养目标的建构与改革[J].今传媒,2017(10):60-62.
[2] 吴可灿.基于OBE理念的进阶式教学实践[J].长江丛刊,2021(3):88-89.
[3] 王仕勇.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新理念与新进路[J].中国编辑,2021(2):16-21.
作者简介 张临涛,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播、融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