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萍丽
摘要:主题墙是幼儿园环境创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记录幼儿活动过程和结果的载体;是主题得以顺利开展的媒介。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主题墙是否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价值呢?答案却是否定的。在实际应用中,主题墙更多的是老师的意愿、任务,幼儿却是作为一个欣赏者。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本文就教师在主题墙创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剖析,并对此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幼儿园主题墙、幼儿、互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发展。”环境对幼儿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其教育意义也是十分重要的。另一方面,每个幼儿都是独立发展的个体,他们是活动的主人,更是班级主题墙环境的主人。因此主题墙不仅要给幼儿以美的感受,更应该给幼儿提供主动参与,共同制作,积极探索的机会,发挥想象的良好空间,真正实现主题墙与幼儿良好的互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主题墙是否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价值呢?在创设的过程中又发现了哪些问题呢?
一、存在的具体问题:
1.脉络不清晰,线索不明确
主题墙应随着活动的展开逐渐产生、发展和完善,是一个不断深化的渐进的系列活动。主题的脉络来源于幼儿对主题的关注度,在关注的过程中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但是在真正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在主题进行前没有经过充分的思考,没有将幼儿问题进行归类、分析、梳理,没有理清主题的内在联系,因此在创设主题墙时,往往就会变成上一课做一步,从整个主题墙效果来看,内容沒有前后顺序,可随意调整,没有体现主题内容由浅入深,由点及面的效果。
2.教师高主宰,幼儿低参与
在很多幼儿园的现实操作中,教师才是主题墙创设的主体,包括主题的内容、版块的构成、布置的形式等等都是教师的构思为主。大部分教师主宰了主题的内容、主宰了主题的设计、主宰了主题的表现形式,而幼儿只需在老师提问时提供他们的思维即可。好一点的教师会让部分幼儿的作品出现在爱她的主题墙上,但是却只能是个别能力强的幼儿的作品,对大多数孩子而言,主题墙——是老师的、是能干的孩子的,和我没有什么关系,所以日常去关注主题墙的孩子总是寥寥无几。这一行为颠覆了主题墙、教师、幼儿三者之间的从属关系,教师也没有把这一主题墙创设过程视为一个良好的教育课程,幼儿从中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参与活动也只是一个形式而已,主题墙并没有体现真正的“幼儿参与”。
3.幼儿表征单,缺乏动态化
走进幼儿园的班级主题墙,发现其表现形式基本就是图片或照片加文字,最多再加上一点幼儿作品,从整体来看就是感觉非常平面,所有的主题都是类似的特点:材料雷同、内容雷同、表现形式雷同……给人整体单一、平面的视觉感。主题墙的创设,需要关注幼儿兴趣的发展和变化,并随着每个主题活动的自然展开和不断深入而逐步丰富,展现出主要活动的动态网络图,但现实中这样的主题墙(1)不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力,(2)不能随时增添幼儿的作品,所以就造成了一种主题墙是“死”的感觉,更不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3.墙面少美感,缺失艺术性
主题墙的创设虽注重脉络、内容的呈现,但也要讲究美感。有的主题墙布置前缺乏统一规划,布局、设置不合理,如有的地方很空,有的地方却图片、文字一大堆挤得密不透风;有的教师为了体现“幼儿是学习的主体”这一观点,将整个主题墙变成了幼儿作品展示区,除了幼儿的美术作品,就是幼儿的调查表……同时在主题墙布置时,有的教师很少考虑创新,没有将幼儿作品加以处理,构成一个表述主体,而是简单地将主题墙划分为几大块,一块一块地张贴图画、文字说明或幼儿作品。主题墙被分割成了干巴巴的几块豆腐干,并且在各部分之间看不出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主题墙给人以零落、杂乱的感觉,丝毫没有带给幼儿美的感受。
既然主题墙是幼儿学习的基点和表现,那么怎样才能最大化地发挥教育功能?怎样才能符合幼儿的特点、适合幼儿的需要?怎样才能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活动服务?就上述主题墙创设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我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反思,总结出以下几点有效方法:
一、从教师走向幼儿——幼儿的“话”
幼儿的“话”,表现的是幼儿的想法,即幼儿问题。一个主题在开展前教师总是会对它进行审议,那么审议的根据是什么呢?是老师的想法?还是教材的进度?其实都不是,审议的根据应是孩子对该主题的兴趣点,是孩子在关注生活的过程中想说的话,生发的问题。因此首先应让幼儿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环境创设,教师由原来的动手者转变为观察者、倾听者和支持者。由此在梳理主题网络前教师首先要搜寻的就是孩子对于该主题产生的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梳理和分析,主题脉络也相应产生。因此在梳理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追随幼儿的学习路径。
二、从装饰走向教育——幼儿的“画”
幼儿的“画”,并不单指幼儿的绘画作品,而是多种形式的表现,即对主题的多元表征。陈鹤琴说过:“通过幼儿思想和双手布置的环境,可使他对环境中的事物更加认识。”所以主题墙首先要与幼儿互动起来,创设的过程其实就是孩子展示自我的过程,如果幼儿在参与创设主题墙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那么他们就会将自己最好的劳动成果表现出来,而对于他们的劳动成果,也会格外珍惜和爱护。在作品表现的过程中也能看出幼儿对事物的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情绪感受、不同的表现方式,并且主题墙的创设也是随着主题的不断深入而逐渐丰富的,这个过程,每一步都是孩子经验积累和提高的体现,每一件作品都是孩子学习参与的结果。
当然,多元化的表征的呈现方式还不仅限于此,还可用插卡式、折叠式、二维码、课程小书等多种形式。
三、从结果走向过程——幼儿的“化”
化,是幼儿在主题墙探索过程中探究性能力转化的表现。主题墙是一个关注、呈现幼儿活动的过程和学习状态的载体,幼儿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来自于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主题墙恰能将幼儿关于主题探究的阶段性成果、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教师和家长提供的相关的主题支撑等内容进行展示。孩子在这种交互的过程中得到了满足,丰富了对有关主题内涵的理解,激发了对主题深入探究的兴趣。
主题墙,是丰富幼儿园教育环境,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幼儿园主题墙已成为幼儿在园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幼儿学习的平台。一面好的主题墙应具有参与性(课程的参与、教师的参与、幼儿的参与、家长的参与)、互动性(与课程的互动、与教学的互动、与幼儿的互动、与家长的互动)、启发性、创造性。瑞吉欧的教育思想告诉我们“墙壁是会说话的”,那就让我们正视缺失,改正不足,让“墙壁”说话、让“墙壁”“好好”说话,让主题墙真正对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