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教育质量保证分析框架与动力机制研究

2021-12-09 08:02李炜张润芝谢浩宋敏陈丽
中国远程教育 2021年11期
关键词:质量评估质量控制

李炜 张润芝 谢浩 宋敏 陈丽

【摘要】

高校开展网络教育质量保证是确保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办学声誉的关键措施。关于高校网络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应该涵盖的维度和要点以及现存问题形成原因的系统研究相对欠缺,且高校内部也没有形成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导致高校网络教育质量保证水平参差不齐。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访谈和文本分析方法,从业务质量实施、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评估、组织架构以及层级安排四个维度构建高校网络教育质量保证分析框架,总结出高校网络教育质量保证的三种形态(被动保守型、稳步推进型和主动进取型)及其发展规律。从驱动高校开展网络教育质量保证的内外因素角度,提出了由内驱力(领导质量意识)、拉力(政策引導、行业氛围和学生需求)和压力(生存发展压力)构成的高校网络教育质量保证动力机制,该动力机制能够很好地解释高校网络教育质量保证形态和发展规律形成的原因。最后,针对目前高校网络教育质量保证给出改进建议。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完善远程教育质量保证相关理论,并为实践者以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构建完善的高校网络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校网络教育;质量保证分析框架;质量实施;质量控制;质量评估;质量保证形态;质量保证发展

规律;质量保证动力机制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21)11-0029-09

一、前言

高校网络教育特指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部署的试点工作,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高等院校具体举办,是我国高校最早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的远程教育,即第三代远程教育,简称“网络教育”。在本研究中高校网络教育只包含由普通高等院校举办的网络教育,不包含国家开放大学等开放教育。自1999年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以来,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网络教育作为我国第三代远程教育的典型代表,已成为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的重要办学形式和最具有创新活力的办学形式(陈丽, 等, 2021)。试点伊始,现代远程教育的规范发展和质量问题就受到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通过颁布一系列制度和规范性文件,对教育教学环节进行规范,并实施年度报告、专业评议与审批、学习中心年检等制度履行监管与评估职能,使得网络教育质量不断提升。2019年教育部出台《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服务全民终身学习 促进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网络教育高质量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高校网络教育进入全面提升质量的新时代。质量保证是高校为使人们确认远程教育机构能提供合格的教育服务,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在内部对教育质量进行控制、审核和评估,确保质量的所有活动和过程(沈欣忆, 等, 2014),是确保高校网络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社会声誉的关键措施,对提升网络教育质量意义重大,也是当前远程高等教育质量研究的热点主题(汤诗华, 等, 2020)。已有研究主要关注对高校网络教育质量保证标准(杨立军, 等, 2019)、质量评估(郑勤华, 等, 2016; 沈欣忆, 等, 2018)、外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林世员, 等, 2016)、质量保证政策分析(赵宏, 等, 2021)和国际同行优秀经验分享(谢洵, 2016; 玛格瑞特·豪伊, 等, 2016; 张树玲, 等, 2011)等内容的理论阐述与实践分析,而有关高校网络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应该涵盖的维度和要点以及现存问题形成原因的系统研究相对欠缺。在实践中,各高校开展质量保证的思路各不相同,且高校内部也没有形成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导致高校网络教育质量保证水平参差不齐。本研究将采用定性分析法,探索高校网络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应包括哪些维度与要点、高校网络教育质量保证发展呈现什么样的特点与规律以及为什么形成了上述特点与规律等问题,以期进一步完善远程教育质量保证相关理论,并为实践者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构建完善的高校网络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提供参考。

二、高校网络教育质量保证分析框架

高校网络教育质量保证分析框架是对机构质量保证体系应包含的维度和要点的阐述。本研究主要通过文献分析法和访谈法初步构建高校网络教育质量保证分析框架,然后通过对试点院校年度发展报告中关于质量保证内容的分析不断对该分析框架加以完善。相关文献调研结果表明,学者们主要从制度保障、过程监控、质量评估、质量保证相关部门等方面进行论述。例如:张伟远、王晓霞等(2018)认为内部质量保证机制应涉及质量保证制度、质量保证部门、质量保证委员会和质量保证手册;杨立军(2016, p.11)指出质量保证体系包括计划制定、组织领导、过程控制、制度保障以及质量监管与评价活动机制;张凤龙、张志军等(2002)指出质量保证体系包括质量标准体系、质量保证措施、质量监控手段。综上所述,对于学者提到的制度保障、质量保证手册和质量标准,本研究认为是在一系列标准和制度等的规范下所开展的业务质量保证的准备工作,是质量保证工作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学者们提到的质量保证部门、质量保证委员会、组织领导等表明了完善的组织保障的重要性。学者们提到的过程控制、质量监管等质量过程控制是确保质量保证效果的关键,质量评估是检验质量保证效果、提高机构声誉的关键措施,理应成为质量保证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此,本研究将高校网络教育质量保证分析框架分为业务质量实施、内部质量控制、外部质量评估和组织架构四个维度。通过后续对试点院校质量保证情况的分析与访谈(详细过程见第三部分),本研究发现多数实践者认为组织架构中层级安排也比较重要,将“组织架构”调整为“组织架构与层级安排”,并补充层级安排相关要点等。

(一)业务质量实施

业务质量实施主要是由高校网络教育办学机构各具体业务部门依据质量要点与标准,严格落实相关业务制度和流程,以保证人才培养各环节任务的完成与目标的实现。人才培养各环节质量要点与标准是对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多层次和全方位的标准化,是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在教育教学各环节具体业务实施层面的分解与细化,是各环节业务质量实施需要达成的目标。人才培养各环节规章制度的完备程度是高校网络教育质量保证成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其系统化、体系化水平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高校在教育行政部门政策法规文件的引导下,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根据所确定的人才培养各环节质量要点与标准,制定涵盖入口关、过程关、出口关和校外学习中心建设与管理等方面,针对招生、入学测试与录取、学费管理、三全育人与思政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培养方案、教学过程的落实、课程考试管理、资源与教材建设、学习与管理平台建设、学习支持服务、论文写作与答辩、毕业资格审查等各个工作环节(简称“三关各环节”)的规章制度,以规范高校网络教育教学各环节工作,保障教育教学实施的质量。流程是机构中一系列创造价值的活动的组合,一个组织的运行实际上是依赖业务流程进行的(石海瑞, 等, 2015)。人才培养各环节流程的完备程度,是业务质量实施工作得以顺利运行的保证,其运行的效率和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一所高校业务质量实施工作的成效。加强业务质量实施各项工作的流程建设,建立各环节完备的工作流程,并明确每个流程的目标、绩效、策略、活动和角色,以流程保证业务质量实施的效率和效果,是确保高校网络教育各环节质量要点与标准实现的重要手段之一(李炜, 2016)。因此,业务质量实施由人才培养各环节质量要点与标准、人才培养各环节规章制度和人才培养各环节工作流程构成,是质量保证的重要基础。

(二)内部质量控制

高校应建立以自我监控为主的质量监控制度(杨立军, 2016, p.84)。内部质量控制主要是由专门的质量监管部门通过对业务质量实施的过程与结果进行监控和审查以保证机构整体质量目标的实现。内部质量控制是参照质量要点与标准对人才培养过程进行内部监控的方法和措施,是质量保证体系发挥作用的关键。质量监管部门需对应业务质量实施的各项重点工作,系统、科学、准确地确立质量监控关键点,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对于各关键点审核的关键指标(如学习参与率、学习时长、学费标准、师生比和论文查重率等)和实施质量监控的各项有效措施,以驱动质量监控工作良性运行,确保对质量监控各关键环节的严格把控和责任落地。因此,内部质量控制由内部质量监控关键点设立、内部质量监控关键指标和内部质量监控措施构成。

(三)外部质量评估

质量保证除了机构内部的质量实施和质量控制以外,还需要通过引入外部多元主体对于机构内部质量控制和质量实施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状况的评价,推进机构内部质量控制和业务质量实施的不断改进,从而确保机构质量的不断提升。外部质量评估主体主要包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第三方机构、学生和用人单位、行业或相关媒体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发展报告、年报年检、学习中心评估等方式对高校网络教育质量进行评估,在评估中具有权威性、规范性和统一性。第三方机构的引入,有利于对机构自身质量保证工作实施状况进行客观评判,如部分高校网络教育采用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学生作为高校網络教育的对象及服务的接受者,其对网络教育质量保证工作的认识理应受到重视(Jung, 2011),并成为质量的评价者、监督者和改进的建议者。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的满意度能较直接地反映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状况。有效利用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调查结果及时改进教育教学,对于高校提升质量非常必要。此外,高校所获得的省部级及以上的教学相关项目成果与奖励数量、行业或相关媒体采纳的成果及奖励数量等,在一定程度也反映了教育行政部门和行业对高校网络教育质量工作的认可情况。因此,外部质量评估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评估、第三方质量认证、学生及用人单位满意度、行业和相关媒体采纳的成果与奖励以及省部级及以上教学相关项目成果及奖励构成。

(四)组织架构与层级安排

组织架构与层级安排是高校开展质量保证工作的重要组织运行保障。高校网络教育质量保证的实施主体包括学校和学院两个层级,随着相关政策对于高校落实网络教育主体责任的进一步要求,各高校根据自身网络教育定位和发展实际,明确校院两级网络教育质量保证组织架构及其在业务质量实施、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评估工作中的职责,形成了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以校院两级“管办分离”为特征的质量保证组织架构与层级安排。业务质量实施主要以学院为主体,完备的业务部门以及满足要求的充足的岗位人员配备是有效执行业务质量实施中各项规章制度与工作流程、实现人才培养各环节质量要点与标准的前提,是确保质量保证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

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评估主要是通过校院两级“统筹安排、分层合作”共同完成的。学校层面建立统一归口管理部门(如继续教育处),并出台网络教育发展规划及管理制度,代表学校统筹指导、管理和监督继续教育办学活动;其他部门(如法律事务部门、教务处等)参与规避办学风险和开展统一的教学监管与督导等,是学校层面参与质量保证的一些重要组织安排。学院层面,设立专门的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学院质量保证工作的统筹、协调和沟通,对内负责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和内部质量监控的实施,对外联系质量评估相关主体和机构,强化自身对教育教学的指导和监督,以提高质量管理效果(张伟远, 等, 2018)。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或督导组,重点对教学过程重要事项进行审定和监管,是学院层面实现质量保证目标的有效组织保障。因此,组织架构与层级安排维度由学校层面统一归口管理部门与相关参与部门、学校出台的网络教育发展规划及管理制度、学院的质量保证部门和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及学院业务部门设立与岗位人员配备情况构成。

综上所述,本研究构建了高校网络教育质量保证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这个框架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有利于院校对照分析框架进行自我评价,或者通过对比优秀院校质量保证分析结果,发现并明确自身需要改进的方向;其次,有利于行业掌握整体的质量保证状况,制定行业规范或组织专题研讨等;最后,便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各高校网络教育质量保证的现状形成更加具体的认识,用于评估和制定相关政策等。

三、高校网络教育质量保证形态

教育部启动高等学校提交继续教育发展报告工作,探索建立以质量提升为导向的治理制度和工作机制(赵宏, 等, 2019)。高校继续教育质量保证工作的开展情况是发展报告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本研究试图以54所试点院校(不包括国家开放大学及一些停办网络学历教育的高校)年度发展报告为文本分析对象,首先从发展报告中摘录关于质量保证的相关文本描述,然后主要由2位分析员按照分析框架对54所高校的质量保证情况分别进行分析,由另外2位分析员对分析结果进行协同核验,以保证研究的效度。同时,通过对不同高校网络教育相关人员的访谈结果、相关优秀案例或协作组简报等资料和学校相关网站信息或已发表相关文章的相互佐证和交叉比对,求得资料的真实性、正确性和可靠性,保证研究的信度。同时,在对54所高校网络教育质量保证情况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对分析框架的各个维度和要点进行了不断优化,图1所示为最终结果,该框架基本能涵盖各高校网络教育质量保证的各个方面。对试点院校质量保证的分析实践也进一步说明了本研究所构建的高校网络教育质量保证分析框架的合理性与可用性。因篇幅所限,本研究仅展示某个高校质量保证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

通过对54所高校网络教育质量保证分析结果的比较,本研究依据各高校在分析框架各维度和要点上表现程度的不同,将高校网络教育质量保证大概分为被动保守型、稳步推进型和主动进取型三种形态。每种质量保证形态的特点如下:

(1)被动保守型质量保证形态

从对该类高校质量保证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该类高校被动接受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估,仅在外部质量评估维度的“通过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估”上有所显示,在业务质量实施、内部质量监控、组织架构与层级安排等维度的表现都较为不明显。具体体现为高校依据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制度以及规范性文件要求,被动进行建章立制和自查自检,例行上报相关数据与报告。被动保守型高校更多关注的是招生宣传、日常管理和基本的资源供给等,目的是不影响招生规模。被动保守型高校追求的是底线质量下的规模控制和成本投入。

(2)稳步推进型质量保证形态

该类高校在业务质量实施、内部质量控制、外部质量评估、组织架构与层级安排四个维度上的表现各异,在各个维度的一些要点上表现突出,但都处于稳步推进质量保证实践的状态。由于领导意识到质量建设的重要性,稳步推进型高校在业务质量实施维度一般具备较完善的规章制度,但在各环节质量要点与标准或工作流程完备度上不够。在内部质量控制方面,重点关注的是对招生、教务、平台、资源、支持服务等方面的监控,而对教学过程落实方面关键点的监控不足,对内部质量监控关键指标如学生学习参与率、学习时长、师生比、论文查重率等的监控执行力度不够。在外部质量评估方面,较为重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估,积极参加行业、媒体的评比,但对学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的关注不够,对引入第三方认证不重视。在层级安排层面,确立了学校层面的统一归口管理部门,业务部门设立和人员配备较为合理,但未成立学院层面的专门质量管理部门以统筹安排质量保证工作的全面实施,或是未将教学过程监管纳入教务处统一管理等。稳步推进型高校在四个维度上缺失的要点各不相同,其追求的是行业平均质量下的规模控制和成本投入。

(3)主动进取型质量保证形态

该类高校在质量保证分析框架的四个维度上表现都很突出。在业务质量实施方面,制定了针对人才培养三关各环节完备的质量要点与标准、制度文件和工作流程,对教育教学各环节质量实施进行详细规范,并能根据相关政策积极主动探索,如在教育部严把出口关的要求下主动针对即将毕业的学生开展综合能力测评等。在内部质量控制方面,由专门的质量管理部门、教学指导委员会或督导组对质量监控关键点、关键指标和监控措施进行细化和明确,实现对三关各环节质量实施的动态监控和关键点审核。在外部质量评估方面,积极接受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评审,将评估检查视作对本机构教育教学质量的检验,并依据检验结果查漏补缺,不断提升质量保证水平。开展学生、用人单位满意度调研,以了解其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与反馈,并将其作为质量改进的数据支持。主动引入ISO质量认证,积极参与行业或相关媒体以及省部级以上评比。在组织架构与层级安排方面,成立了学校继续教育统一管理部门,将网络教育纳入学校整体规划,并制定网络教育管理相关制度与文件。在学院层面,成立了专门的质量保证部门,全面负责学院质量保证工作的实施。总体来说,主动进取型高校追求卓越质量下的规模控制和成本投入。

四、高校网络教育质量保证的动力

机制与发展规律

高校网络教育开展质量保证的动力机制是指引发、定向、调节和维持机构开展质量保证实践,并将机构实践引向一定方向的动力机制,这种动力机制表现为内驱力、拉力和压力三种内外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本研究试图从驱动高校开展网络教育质量保证的内外因素角度构建高校网络教育质量保证的动力机制,了解高校网络教育质量保证的发展规律。

(一)高校网络教育质量保证动力机制模型

文献调研发现,政策引导、行业氛围、学生需求、领导的质量意识和生存发展压力会影响高校网络教育质量保证的开展。

政府在高校网络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教育行政部门在其中履行决策以及监督职能(林世员, 等, 2016),其颁布的强制型或引导型的制度与文件对高校开展质量保证起强制和引导作用,规定着高校开展质量保证的基本要求。随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政策引导与监管的不断加强,高校质量保证的开展势必会受到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政策文件的影响。

在质量保证系统中,行业生态的稳定性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引导机构之间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构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影响着机构质量保证工作的开展(包华影, 2019, p.247)。高校网络教育行业的生态环境影响着大多数机构质量保证的建设与实施,良好的行业氛围引导着机构质量保证水平不断提升。

学历获取与提升、职业发展、学历深造、学习导向和专业扩展是公众主要提及的五种网络教育学习动机(李爽, 等, 2021)。当前,学生需求已由单纯的获取与提升学历转变为学习知识与技能,这促使高校不断完善质量保证体系,确保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以满足学生不断变化的需求。因此,学生需求影响着高校网络教育质量保证工作的开展。

另外,各办学机构对质量保证的认识水平参差不齐,质量意识较强的办学机构已经搭建了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而质量意识薄弱的办学单位仍然停留在对办学效益的追求上(沈欣忆, 2017)。领导的质量意识影响着质量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对质量提升意义重大。

如何在降低成本、服务更多学生的同时保证合格的质量是高校网络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Jung, 2005),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生存發展压力是影响高校开展质量保证的因素。同时,通过对5位多年从事网络教育质量保证人员的访谈发现,文献中梳理出的质量保证的影响因素与被访谈者的观点基本一致。

高校网络教育开展质量保证的内驱力源自机构自身的质量保证意愿和要求,即对开展质量保证的强烈兴趣和探究取向对机构开展质量保证起内在推动作用,具体体现为领导质量意识(命名为F1)。领导质量意识决定着机构对于追求质量的承诺和为此所做的一系列决策,对机构开展质量保证起至关重要作用,影响着机构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能引发机构不断形成一定的质量文化。

动力机制中的拉力与机构开展质量保证的外在结果有关,如能够达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要求、提升行业认可度、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等。拉力源自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行业和学习者对于机构质量保证的外在要求,对机构开展质量保证起引导作用,包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引导(F2)、行业氛围(F3)和学生需求(F4)。

動力机制中的压力是客观现实环境对高校开展质量保证的要求。在没有外部配比投入的情况下,高校网络教育自负盈亏的办学性质决定了高校需要处理好国际远程教育专家丹尼尔“铁三角模型”中的质量、规模和成本的关系,即高校网络教育需要维持一定的规模,以用于资源与平台建设、教学与学习支持服务和学习中心管理等教育教学与质量管理投入,同时开展一定程度的质量保证以确保质量,从而实现高校网络教育的正常运转。因此,高校网络教育面临着很大的生存发展压力(F5),对高校开展质量保证起牵制作用。

综上所述,本研究构建了高校开展网络教育质量保证的动力机制模型,如图3所示。

高校网络教育质量保证动力机制的主要作用:一是引发,主要表现为当机构产生提升质量的迫切需求时引发机构开展质量保证的内驱力;二是定向,促使机构在开始质量保证时就指向一定的目标;三是调节,调节机构开展质量保证的强度与方向;四是维持,决定机构开展质量保证是持之以恒还是半途而废、是深入学生还是关注表面、是积极还是消极,等等。

(二)动力机制作用下高校网络教育质量保证发展形态

在动力机制中拉力、内驱力和压力相互作用的结果能够形成高校网络教育质量保证的三种形态,具体如下:

通常在某个关键政策区间内,政策相对比较稳定,则政策引导(F2)不变,行业氛围和学生需求也比较稳定,则F3和F4也是固定值,对于所有高校来说,拉力是一个固定值。那么:

如果领导质量意识(F1)强烈,内驱力相应变大。或者生存发展压力(F5)较小,则压力减小。此时,一般会有“拉力(F2+F3+F4)+内驱力(F1)>压力(F5)”,促进质量提升的拉力和内驱力之和大于牵制质量提升的压力,高校在权衡质量、规模、成本三者关系时会倾向于提升质量,追求更高质量下的规模控制和成本投入。当领导质量意识(F1)所代表的内驱力和拉力之和远大于高校生存发展压力(F5)时,则高校追求卓越质量下的规模控制和成本投入,质量保证的形态偏向主动进取型。当该类高校在卓越质量追求下实现规模和成本的控制时,由于已经实现的卓越质量保证水平使得迫切提升质量的强烈意愿降低,内驱力(F1)降低。同时,随着质量提升,规模会有一定降低,会带来高校生存发展的压力(F5)变大,最终这类高校会在卓越质量条件下实现“拉力(F2+F3+F4)+内驱力(F1)=压力(F5)”,最终稳定地处于主动进取型的形态。

如果领导质量意识(F1)薄弱,即内驱力较小,或者生存发展压力(F5)较大,即压力较大,此时,一般会有“拉力(F2+F3+F4)+内驱力(F1)<压力(F5)”,促进质量提升的拉力和内驱力之和小于牵制质量提升的压力,高校在权衡质量、规模、成本三者关系时会倾向于降低现有质量,满足于更低质量下的规模控制和成本投入。当领导质量意识(F1)所代表的内驱力和拉力之和远小于高校生存发展压力(F5)时,则高校追求质量底线下的规模控制和成本投入,质量达到政策要求即可,高校质量保证形态会倾向于被动保守型。当该类高校追求底线质量下的规模控制和成本投入时,规模相应地会上升,生存压力会减小,最终这类高校会在底线质量条件下实现“拉力(F2+F3+F4)+内驱力(F1)=压力(F5)”,最终稳定地处于被动保守型,直到有新的环境和因素改变三力的状况。

一般而言,在政策引导、外部行业氛围和学生需求相同的情况下,大多数高校在领导质量意识(F1)和生存与发展压力(F5)方面差别不大,无论是所受的促进质量提升的拉力、内驱力,还是牵制质量提升的压力,都处于类似的水平,在权衡规模、质量与成本的关系时高校对于质量保证的要求也大致相同,这种大多数高校追求的质量保证水平便形成了行业质量保证的平均水平,这些高校最终也会在“拉力(F2+F3+F4)+内驱力(F1)=压力(F5)”时维持在行业质量保证的平均水平,处于稳步推进型,即大多数高校质量保证呈现出稳步推进的形态。

(三)动力机制作用下的高校网络教育质量保证发展规律

在实践中,领导质量意识(F1)特别低或生存发展压力(F5)特别高的高校较少,而领导质量意识(F1)特别高或生存发展压力(F5)特别小的高校也较少,即拉力和内驱力之和远小于压力的情况以及拉力和内驱力之和远大于压力的情况都较少,因此被动保守型和主动进取型高校都比较少。大多数高校追求的是行业质量保证平均水平下的规模控制和成本投入。因此,在同一个关键政策区间内,在动力机制作用下质量保证形态处于稳步推进型的高校居多,被动保守型和主动进取型的高校较少。随着时间的推移,政策要求越来越高,质量保证水平的底线也随之提升。在政策引导下行业氛围会相应变好,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学生需求也将不断向好,这样拉力越来越大。同时,在外部行业环境和政策要求引导下,大多数高校领导质量意识会不断增强,推动质量保证提升的内驱力也不断加大。在生存发展压力不变的情况下,一般来说,三力会表现为“拉力(F2+F3+F4)+内驱力(F1)>压力(F5)”的状态,推动更多高校向更高质量保证的方向发展,从而带动行业平均质量保证水平不断提高,高校网络教育质量保证呈现动态上升趋势。

五、总结与建议

高校网络教育质量保证动力机制表明,高校开展网络教育质量保证受到国家政策、行业氛围、学生需求、领导质量意识和生存发展压力等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本研究从影响因素和质量保证分析框架四个维度的关键要点角度,结合目前高校网络教育质量保证分析结果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政策引导与投入,建立健全统一的质量保证标准

质量保证标准尤其是国家层面的质量保证标准缺失,是目前我国高校网络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之一(林世员, 等, 2016)。统一的质量保证标准的缺失造成不同高校网络教育在招生、教学、管理、评价等方面存在差异,进而导致恶性竞争,影响高校网络教育整体办学质量。虽然部分领导质量意识较强的高校进行了标准化管理的自觉实践,构建了自身的质量保证标准体系,对质量保证标准和指标进行量化,但由于缺乏外部统一的质量保证标准,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可能会出现偏航现象。且很大一部分高校尚未健全或全面实施涵盖人才培养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评价标准体系,在招生管理、资源建设、考核评价、队伍建设、教学督导等方面缺少指导性工作规范,办学质量参差不齐。实施国家或者地区统一的质量标准也是国际远程教育界的普遍做法(杨立军, 等, 2019),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已出台一系列远程教育质量保证标准,以确保远程教育机构教育教学质量(The Institute for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2000)。国家应尽快颁布高校网络教育质量保证标准体系,为高校提供参照标准,规范高校办学行为,推动高校网络教育高质量发展。

此外,教育部政策文件规定:“对网络教育学院的学生,可按教育成本收费,其收费标准和办法由学校按国家有关规定报学校所在地收费管理部门批准后施行。网络教育学院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丁兴富, 2005b)高校自负盈亏的办学性质影响到质量保证工作的开展。目前,尚未建立政府对高校网络教育的生均投入机制,人才培养投入主要依靠学费收入。应将高校网络教育纳入高等教育的总体预算范围,探索建立与高校网络教育相适应的生均投入机制。

(二)重视行业生态建设和学生学习需求满足,推动建立多主体、全方位的质量评估体系

除政策引导外,行业氛围和学生需求也是影响高校开展网络教育质量保证的重要外部因素。丰富评估主体,形成主體多元化评估格局,实现多元化、全方位、多角度质量评估,是高校网络教育质量评估的重要发展方向。高校应在现有评估主体基础上推动评估主体多元化,不仅要关注教育行政部门、行业、学生和用人单位等对网络教育的评估,还应建立独立于政府和办学机构的第三方网络教育质量保证机构,以协助政府和办学机构共同制定国家层面的质量保证标准,针对办学机构开展外部质量审查,提高学生、行业和社会对办学机构质量的信任水平(赵宏, 等, 2019)。高校网络教育质量保证应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整体评估与专项评估相结合等方式,引导高校网络教育把准方向、遵守规范,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形成行业良好生态,服务好全民终身学习。

(三)强化领导质量意识,健全质量实施、控制与层级安排

国家和行业要强化对网络教育主办院校领导质量意识的培养和提升,推进其深刻理解网络教育立德树人的办学定位,树立“育人为本、质量为先”的办学指导思想,明确新发展理念下质量保证工作的新目标和新任务,推动质量保证工作的有效实施。同时,高校在大力提升领导质量意识的基础上,应切实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加强面向全员、全过程的质量宣导、质量观教育和质量能力培训等,强化自身质量文化建设,为建设质量保证体系提供坚实的内驱力。

高校应切实加强业务质量实施。在业务质量实施方面,一些高校目前还存在工作环节不健全、工作任务不清晰、质量要点与标准要求不高、制度不配套以及流程优化滞后等问题。高校应根据新阶段高质量发展对于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新定位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政策提出的新要求,围绕“三关”和学习中心管理,进一步梳理和完善需要完成的各项重点工作与任务,制定更加科学和严格的质量要点和标准,并持续加强制度配套和流程优化工作,切实提高业务质量实施的效率和效果。

高校应切实强化内部质量控制。做好内部质量控制的首要前提是明确对质量实施各项重点工作进行审核和监控的关键环节和要点,并在此基础上确定监控的关键指标和有效举措。现阶段高校网络教育的内部质量控制应重在对教与学两个过程实施有效的质量监控,特别注重对学生“学”的监控(丁兴富, 2005a)。应加强对资源、平台、招生、教学组织、教学过程落实、学生学习参与、考试、论文和毕业等各环节及校外学习中心的监管。在落实与监管教学的过程方面,高校要承担好质量保证的主体责任,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过程规范文件,优化监管人员结构,鼓励和支持高校教师积极从事网络教育教学。同时,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以及区块链等技术进行数据挖掘、学习分析,实现智能化、可视化的教学过程落实和监管。

高校应切实健全质量保证组织架构与层级安排。将网络教育纳入学校整体人才培养规划,在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和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理顺校院两个层级“管办分离”的运行机制和权责安排,增设专门的网络教育内部质量权威决策机构(委员会)、质量监控管理部门和辅助部门,将网络教育教学质量评估纳入高校教务处统一管理,持续完善业务质量实施部门及其岗位配置,加强各类人员的能力培养和师德师风建设,为高校开展质量保证工作提供更好的组织运行保障。

本研究通过定性分析法构建了高校网络教育质量保证分析框架,并通过对54所高校网络教育质量保证的分析归纳总结了高校网络教育质量保证三种形态。采用定性分析法(文献分析和访谈等)提出了高校网络教育质量保证动力机制,该动力机制能够很好地解释高校网络教育质量保证形态和发展规律形成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研究所构建的高校网络教育质量保证分析框架的有效性。本研究为实践者以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构建完善的高校网络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提供了参考。未来,研究者将持续跟踪各高校网络教育质量保证的发展状况和相关政策趋势,不断完善目前的质量保证分析框架和对于发展规律的认识。

[参考文献]

包华影. 2019. 高校继续教育变革与发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陈丽. 2012. 亚洲国家现代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比较研究[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13-19.

陈丽,林世员,赵宏,张文梅. 2021. 新时期高校网络教育改革创新的方向与着力点[J]. 中国远程教育(6):11-17.

丁兴富. 2005a. 论围绕我国高校网络教育质量的争论及质量保证举措:“远程教育质量保证及质量评估与认证国际比较研究”成果(2)[J]. 中国远程教育(3):19-24,33.

丁兴富. 2005b. 论对网络远程教育质量观的挑战:“远程教育质量保证及质量评估与认证国际比较研究”成果(3)[J]. 中国远程教育(4):12-17,36.

林世员,陈丽,彭义平. 2016. 我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现状、反思与建议[J]. 中国远程教育(5):43-49.

李炜. 2016. 远程高等教育机构学习支持服务流程设计影响因素与要素关系研究[D].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李爽,唐雪萍,张文梅,陈丽,赵宏. 2021. 高校网络教育公众认知和态度分析[J]. 中国远程教育(8):21-30,76.

玛格瑞特·豪伊,林世员. 2016. 加拿大阿尔伯特省质量保证制度[J]. 开放学习研究(4):29-35.

沈欣忆,杨利润,陈丽. 2014. 国家层面的远程教育质量保证政策体系框架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35(6):78-84,120.

沈欣忆. 2017. 高等远程教育质量保证核心要素研究[J]. 开放学习研究,22(3):24-34.

沈欣忆,王晓梅,郑勤华,李爽. 2018. 我国远程高等学历教育第三方质量监测:“组织管理”维度的分析[J]. 现代远距离教育(5):11-18.

石海瑞,孙国强. 2015. 网络组织流程协同效应的生成机理研究[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4):57-62.

汤诗华,郑汉华,刘盛峰,郭允建. 2020远程高等教育质量的研究范式、研究现状与未来展望:基于四因素分析模型的实证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13):8-14.

谢洵,陈丽,吴亚婕. 2016. 远程教育机构建立质量声誉的国际经验研究[J]. 开放学习研究(4):10-16.

杨立军. 2016.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质量保证与风险防范[M].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杨立军,张亮,王庆. 2019.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标准化质量管理的实践探索[J].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1(1):5-10,16.

杨立军,武佳,赵文宇. 2019. 论现代远程教育质量标准建设的策略与路径[J].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1(2):5-9.

张凤龙,张志军,王淑娟,等. 2002. 網络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概念界定[J]. 中国远程教育(综合版):13-16.

张伟远,王晓霞,谢青松. 2018. 开放大学办学模式和质量保证机制的国际比较[J]. 中国远程教育(9):22-28,52.

赵宏,郑勤华. 2019. 基于文本挖掘的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分析[J]. 开放学习研究,24(6):1-7.

赵宏,陈丽,王小凯,林世员,张文梅,李爽. 2021. 现代远程教育政策发展脉络及问题分析[J]. 中国远程教育(8):12-20,76.

张树玲,陈丽,孙波. 2011. 英美澳远程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研究及启示[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1):61-66.

郑勤华,赵宏,陈丽. 2016. 中国远程高等学历教育第三方质量监测的研究与探索[J]. 中国远程教育(6):26-27.

Jung, I. S. (2011). The dimensions of e-learning quality: From the lear- ners perspective. Educ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Development, 5(1):445-464.

Jung, I. S. (2005). A review of policy and practice in virtual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S. Korea. Educational Studies,47: 111-123.

The Institute for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2000). Quality on the line: Benchmarks for success in internet-baseddistanceeducation. [2021- 8-2]. Retrieved August 20, 2021, from https://www.ihep.org/publication/quality-on-the-line-benchmarks-for-success-in-internet-bas ed-distance-education/

收稿日期:2021-08-23

定稿日期:2021-09-10

作者简介:李炜,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张润芝,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100083)。

谢浩,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中心(100875)。

宋敏,硕士,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100083)。

陈丽,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中心(100875)。

责任编辑 单 玲

猜你喜欢
质量评估质量控制
基于组合分类算法的源代码注释质量评估方法
浅谈机车总风缸的制作质量控制
浅谈在公路桥梁施工环节的质量管理及控制
浅谈石灰土基层施工及质量控制
黄土路基台背回填的质量控制
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研究
澳大利亚研究生课程的外部质量评估
“学生学习结果评价”:美国高校教学质量评估的有效范式
植物生产类专业卓越农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