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迷钧瓷难自拔 守正创新志不渝

2021-12-09 01:17韩晓民
理财·收藏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钧瓷苗家

韩晓民

钧瓷艺术家苗宗贤出生于传统的钧瓷世家。他的曾祖父苗留海、祖父苗万洲,均为神垕著名的钧瓷艺人。由于苗家家境贫寒,建不起窑炉,只好租用别人的窑炉烧制自己的产品,当时俗称“带货”。尽管如此,仍有很多客户指名道姓要订购他们家的产品。当时的钧瓷产品,多为盘、碗、碟之类的实用器,苗家的瓷碗,很有名气。

初涉泥火,钧瓷场坊成气候

到了父亲苗万洲那一代,苗家的手拉坯技艺更加纯熟,大小一致,厚薄均匀,定型准确,苗万洲的手拉坯,在老一辈钧瓷匠人中可谓首屈一指。那时,苗家几乎天天顾客盈门,有些商客先交订金,然后指着一堆泥说:“这堆泥出来的东西,全包。”苗万洲只好天不亮就进作坊,午饭要家人送进作坊里,直干到天黑,仍然是供不应求。尤其是山西、陕西的几家客商,每来神垕,必到苗家。

受到众人青睐,自有过人之处。老苗家制作钧瓷的绝技很多,比如“倒花”,把蘸过釉的产品倒过来拿,再往上面浇釉。又如“搅花”,釉倒进瓢里面一搅,在釉转动的时候蘸釉。这些手法,都极有难度,若非浸淫其中多年,实难做到得心应手。

苗宗贤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与父辈高手朝夕相处,耳濡目染,与钧瓷精品日夜厮守,观形悟神,幼时的潜移默化,钧瓷早已流淌在他的血液里,沉浸在他的骨髓中。

然而,少年时的苗宗贤,却莫名其妙地迷恋上了音乐艺术,吹拉弹唱无不涉猎,尤其偏爱大提琴和月琴。1974年,苗宗贤高中毕业,因为他的琴艺和演技在当地小有名气,神垕东风工艺美术厂的宣传队看上了他,便吸收他进厂。他上午上班,下午和晚上排练节目,到机关、学校、农村进行演出,苗宗贤成了宣传队的台柱子。由于多才多艺,人品又好,入厂仅3个月,苗宗贤便走上了领导岗位,被任命为厂团总支书记兼钧彩瓷车间主任。

痴迷钧瓷,矢志不渝长坚守

苗宗贤真正痴迷上钧瓷,是因为进厂两年后发生的一件事。1976年,天津美院的王之江、王麦秆、王加斌3位教授应邀到神垕东风工艺美术厂搞创作,他们设计创作了很多作品,如作品《双鹤瓶》《长颈孔雀瓶》《短颈孔雀瓶》《葡萄罐》《橄榄瓶》等,苗宗贤则带领一帮技术人员探索这些作品的烧成。有着深厚钧瓷烧造技艺功底和艺术天赋的苗宗贤,很快得到3位教授的器重和认可,他们的合作非常顺利。

经过反复试烧和改进,终于烧制成功。这批作品,件件气端神凝,釉色晶莹,窑变之美,耐人寻味。王之江教授的妻子是日本人,她把其中3件作品带到了日本,竟然引起了轰动,在日本颇具影响力的报纸《读卖新闻》,用大量篇幅、头版头条进行了报道。

苗宗贤的名字不胫而走,出现在了异国他乡的头条新闻上,这让苗宗贤兴奋不已,于是,他开始重新评估自己的能力和潜质,重新设计自己的人生之路。

在此后的几年里,苗宗贤沉下心来,认认真真地向老师傅们求教,选料、和泥、注浆、旋坯、施釉、烧成……一点点地领悟,一点点地积累。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让他痴迷,空灵妙幻、浑然天成的五彩釉色让他陶醉,庄重古朴、典雅流畅的经典器形让他感动,手法严谨、一丝不苟的用火艺术让他震撼。

苗宗贤彻底陷了进去,而且入之愈深,爱之愈切。终日一身泥土,依然乐此不疲,当年弹琴的白皙嫩手,变得粗糙不堪、老茧纵横,却无怨无悔。

苗宗贤在东风工艺美术厂一沉就是5年,这5年,是达摩面壁般的5年,为以后修成正果结下了因缘。

命运转折,千锤百炼终成钢

正当苗宗贤干得热火朝天、风生水起的时候,命运又让他走上了另一段人生之路。

苗宗贤在东风工艺美术厂不是正式工,按照当时的政策,他接了父亲的班,于1979年10月转到禹县钧瓷一厂,虽然转了正,但一切却要从头再来。

无奈,他从模具工做起,工作中任劳任怨,技术上精益求精,为人谦虚正直,处事公正果断,深受工人们信任和厂领导器重。此后的15年里,他历任装烧车间副主任、厂团委书记、厂党政办主任、职工教育科科长、生产技术科科长、厂纪委副书记、厂党委副书记。

这期间,苗宗贤虽然也抓党政工作,但他始终没放弃对钧瓷制作技艺的探索与追求,他获得了助理工艺美术师、助理经济师、助理政工师等技术职称,他见证了钧瓷新工艺从试验成功到投入生产的艰难岁月,他经历了钧瓷从满足内需到走出国门的辉煌历程。

作为厂里的技术骨干,苗宗贤和同事们历经风雨,饱受磨难,失败与成功,痛苦与喜悦,千锤百炼终成钢,万般磨砺始成锋。一件件精品在他们灵巧的双手中诞生,一个个荣誉在他们辛勤的汗水里涌现。

1993年,苗宗贤又被推上了厂党委书记、厂长的位置。此时的钧瓷一厂,同其他钧瓷企业一样,在走过了一段兴盛期后,又步入了令人不堪回首的滑坡困惑期。1998年,由于受大气候的影响,钧瓷一厂被迫倒闭,苗宗贤和其他职工一起下岗了。

宇宝诞生,笃定煤烧志不移

形势所迫,志向所致,年迈的父亲已经去世,各方面条件均已成熟,苗宗贤终于下定决心,于1998年创办了属于自己的窑口。

在給窑口命名时,苗宗贤首先想到了“宇宝”,它毕竟是钧瓷一厂的老牌子,曾给钧瓷一厂带来过无数的荣耀,与之如影随形20年,实在不忍心看着它消失,于是定名为“宇宝钧窑”。从此,苗宗贤的人生又掀开了精彩的一页!

从东风工艺美术厂到钧瓷一厂,再到宇宝钧窑,苗宗贤已经是三次创业。此时的苗宗贤,年过四十,虽然没了年轻时的闯劲儿,但岁月把他磨炼得更加沉稳与执着。

当时气窑烧制技术已相当成熟,也是现代钧窑的基本走向,劳动强度低而成品率高,对于资金紧缺、刚刚起步的小厂来讲,极具吸引力。然而,煤烧钧瓷由于追求厚釉高温、自然窑变,而更容易出现变化万千、色彩交融的艺术效果,烧制出的钧瓷作品釉色莹润,古朴厚重,极具热烈奔放、生气勃发的艺术风格。苗宗贤坚信,煤烧艺术是前辈们留下的宝贵财富,不但不能丢失,而且要发扬光大,只要耐心坚守,定能创作出更多的钧瓷精品,资金约束的瓶颈迟早会被打破!

三次创业,谈何容易?煤烧钧瓷,前期投资很大,窑口建成后,苗宗贤早已囊中羞涩。而随着适合鈞瓷烧制的原料煤越来越少,价格也水涨船高,这对身处低谷的苗宗贤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省吃俭用,牙缝里能挤出几个钱?嗜好抽烟的苗宗贤把烟都戒了,但仍无济于事。窑口隐藏在神垕镇西大街的小巷深处,车开不进去,出出进进都得步行,每次运煤回来,煤车停在巷口,苗宗贤就带领员工,扁担挑、小车推、肩膀扛,“苗大师运煤”成为神垕一景,“小巷大师”的雅号也越传越远。

众所周知,煤烧钧瓷有“十窑九不成”的说法。尽管苗宗贤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但还是不幸被言中了,一度曾连续十多窑烧坏,他赔得一塌糊涂。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重新站起来,失败,重来;再失败,再重来!大家又送给他一个绰号——苗不倒。

功夫不负,只为钧瓷人荣光

人不负钧瓷,钧瓷自然也不负人。2004年至2009年,在历年钧瓷文化节上,苗宗贤的作品连年被评为金、银、铜奖和珍品级、精品级奖。2005年,苗宗贤被评为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河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

2006年,在中国收藏家协会、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举办的展评会上,其作品被评为“中国收藏家最喜爱的陶瓷艺术精英”;在中国陶协、河南省陶协举办的“大厨房”杯创新设计展评会上获银奖。2012年,苗宗贤被授予河南省“十佳科技创新领军人物”;2013年,作品《雪花釉异兽瓶》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

还是2013年,一则消息引起钧瓷界轰动:教育部2013年审定的义务教育《美术》八年级(上册)教科书中,专设《中原名瓷》章节,已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富安先生的钧瓷作品《富贵瓶》,已故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晋佩章先生的钧瓷作品《辅耳尊》,现代高级工艺美术师、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苗宗贤钧瓷作品《国威尊》,入选教科书。

2014年5月,苗宗贤的仿宋《盖罐》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2015年5月,作品《荷口天球瓶》在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选活动中获得金奖。至此,究竟获得过多少大奖,连他自己也数不过来。

此后,诸多荣誉纷至沓来:中国陶瓷行业协会理事、河南省钧瓷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禹州)钧陶瓷协会副会长、中国传统工艺大师、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许昌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2017年8月,带着对钧瓷艺术的无限眷恋,苗宗贤因病与世长辞。

猜你喜欢
钧瓷苗家
王亚珂收藏钧瓷欣赏
王金合 钧瓷精品欣赏
牛艳娇钧瓷作品欣赏
走过,才明白……
苗家歇饮
一颗柿子
王亚珂 钧瓷藏品展
王亚珂 钧瓷藏品展
周贯涛 十二生肖钧瓷壶
苗家小阿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