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虎成 刘治中
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成形于殷商时期,发现发掘于清朝末期,因书写和刻画在龟甲和兽骨之上而被命名为甲骨文。
甲骨文于1899年被晚清官员、金石学家王懿荣在来自河南的甲骨上发现。今年是甲骨文发现122周年。2021年5月1日,河南博物院与天津博物馆推出甲骨文联展“殷契重光”,在河南这片土地上,展出、纪念甲骨文的发现发掘历史,可谓中华国宝光辉再现。
甲骨文的意义和价值
人类历史上有四种独立的文字起源,分别是埃及的圣书体文字、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楔形文字、中美洲的奥美克·玛雅文字和中国的甲骨文字。四种文字其他三种早已经不再使用,而甲骨文却将生命延续至今,成为人类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以此为基础,“汉字文化圈”得以成形。从这个意义讲,甲骨文不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更是东亚文明的基石。
甲骨文是殷商时期的文字,对于研究殷商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在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也一直在研究商朝,但总是苦于材料不足,而使研究进程裹足不前,即使是时代相隔不远的春秋时期也是如此。春秋末期,殷人后裔孔子曾经发出感叹:“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西汉司马迁撰写《史记·殷本纪》,虽然给出了商王世系,但对商代的种种历史细节则无力涉及。宋代金石学兴起,人们开始鉴别、收藏零散出土的商代青铜器、玉器,对商王朝的历史文化有了进一步认识。
甲骨文的发现及现状
甲骨文的发现与妇好墓所处的殷墟有关。
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的秋天,此时的清政府风雨飘摇,而京城又流行起了疟疾,用现代人的说法就是秋季腹泻。时任清廷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也得了秋季腹泻,于是请京城的中医给他开了一剂药方,他看到药方上有一味中药叫“龙骨”,就十分好奇想看看龙骨是什么样的。
有一天,来自山东的一个古董商范维卿来拜会王懿荣,知道这位先生喜欢古董,就带来了自己从河南安阳搜求的几样宝物,其中就有几个被叫作“龙骨”的东西,他把几块“龙骨”擦干净后,竟拼出了几块龟板,并在上面发现了一些刻画的线条,这让王懿荣大吃一惊。王懿荣凭借自身所学,一点点从刻画的线条中辨认出雨、日、月、山、水等象形文字,之后他翻遍史籍,又从龟板上发现了几位商代国王的名号,这更让他坚信这些文字就是上古文字。就这样,甲骨文便被发现了。王懿荣因此被称为“甲骨文之父”“中国古文字学科的查理·达尔文”。
1908年,罗振玉首先弄清楚了甲骨的出土地点,随后他和王国维考定殷墟是商朝晚期的旧都。甲骨的发现以及殷墟性质的推定,最后导致1928年开始的殷墟发掘,这是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肇端。因此,甲骨的发现,不仅在我国,在世界考古历史上也有很重大的意义。
1950年以前,殷墟的发掘工作(图1、图2、图3)主要由当时的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主持。实际发掘时间是1928年至1937年,总共发掘了15次,主要集中在河南安阳小屯北地、侯家庄西北冈和后冈三地。发掘出土了丰富的晚商文化遗物,其中包括24918片甲骨。
1950年到1958年期间,考古学家在殷墟不定期地进行发掘。1958年起至今,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设立安阳工作队,在殷墟长期连续不断地进行勘探、发掘。发掘地点扩大到武官村、大司空村、洹北三家庄、花园庄等近20个自然村,先后于小屯西地、南地和花园庄东地发现商代甲骨埋葬坑。
从甲骨发现到现在已经有120多年的历史,殷墟陆续出土了大量甲骨,而且今后看来还会有更多的发现。现已出土的有字甲骨,整板的不多,大多数是残碎的(图4、图5),可以以片为单位来统计。
据统计,中国大陆藏有甲骨总数10万多片,因各种原因流散到日本、英国、加拿大、瑞典等其他国家2万多片。这些甲骨中,共发现有4500多个单字。其中,学界目前已有解读的共有2000余字,但是只有1300多字取得了共识。
甲骨文虽然是商代最主要的文字材料,可是当时的文字现在能看到的还有青铜器、陶器、石器、玉器等上面的铭文(图6、图7、图8),除了甲骨文,商代还有金文、竹书和简书等等。
《尚书·多士》載:“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甲骨文中的“册”字(图9),像用编绳编联成册的细长竹木简的形状;甲骨文的“聿(笔)”字(图10),像手持毛笔形。商代的金文也基本保持着毛笔书写的特点,年代较早的甲骨中,也保留了大量的毛笔书写的笔画特征。此外,现存甲骨之上,也发现有用毛笔写成的朱书字迹。据此可知,商代的主要记录载体是竹木简,主要书写工具是毛笔,此甲背面(图11)留有毛笔蘸朱砂所写出的字迹。朱书文字虽然已经难以识别,但却直接证明了商代毛笔书写的存在。
甲骨学及甲骨卜辞
1940年在上海出版的《学术》第一辑,发表了何天行的一篇短文,题目是《陕西曾发现甲骨文之推测》。他根据古书的一些记载,推想在陕西可能发现周代的有字甲骨。1954年,山西洪洞县坊堆果然发现了西周甲骨,何氏的预言竟然得到实现。除坊堆以外,北京昌平的白浮,陕西长安的沣镐遗址和扶风、岐山两县的周原遗址等等,都发现过西周甲骨文。西周甲骨文的发现,使甲骨学的研究范围扩大了。
甲骨文的发现,不仅提供了商史研究的可靠资料,使人们重新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中国古代文献和上古历史,而且促成了殷墟的考古发掘,推动了中国考古学的正式形成、发展和成熟,从此也催生了一门新兴的科学——甲骨学。
甲骨学史上,涌现出大量优秀学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四堂”“四老”。“四堂”指的是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四位先生,他们的字号中均有“堂”字;“四老”指的是唐兰、于省吾、胡厚宣、陈梦家先生,“老”为敬称。他们的主要贡献是:“雪堂(罗振玉)导夫先路,观堂(王国维)继以考史,彦堂(董作宾)区其时代,鼎堂(郭沫若)发其辞例”,唐老(唐兰)分析偏旁,于老(于省吾)骈枝成林,胡老(胡厚宣)彻底整理,陈老(陈梦家)综述分组。除了“四堂”“四老”以外,还有一些知名人士对搜购、收藏、研究甲骨文作出了突出贡献,如何日章、王襄、孙海波、商承祚、刘鹗、陈邦怀等等。
在商代,统治者往往通过占卜贞问吉凶,几乎达到了每事必占的程度。即使没有什么特別的事情,商人也会定时程序性地占卜未来十日的吉凶,称为“贞旬”。久而久之,就积累下大量卜辞,留存下堪称“商代社会百科全书”的历史信息库,为我们研究商代的社会历史提供了各个方面的宝贵资料。此件(图12)于1973年安阳股墟小南地出土,用于习刻卜辞,贞卜未来十日祸福吉凶。
甲骨卜辞包括叙辞(即前辞)、命辞、占辞和验辞四部分。叙辞主要是记录占卜时间和执行占卜的人的名字,也有记载占卜地点的。命辞说的是希望通过占卜解决的事项,往往是正反对贞。占辞是根据甲骨上产生的卜兆作出的判断。验辞是检验、验证后追记的内容。大多数卜辞都缺少至少一种“辞”,有的甚至只要命辞。商人使用甲骨进行占卜时,通常先在用来占卜的甲骨背后钻凿出一些小坑,占卜时就在这些小坑上加热,使甲骨表面因受热而产生裂缝,这种裂缝叫作兆。占卜的人根据兆的样子来判断吉凶,并把占卜的相关信息刻在兆的旁边,就是甲骨卜辞。
甲骨文所涉及的内容
甲骨文是商代历史的一面镜子,涉及商代社会的祭祀、军事、农业、畜牧业、气象、生育、出行、狩猎等方方面面。
1.甲骨文中的祭祀
从甲骨卜辞中可知,商人祭祀诸神灵的祭祀种类出奇的繁多。根据学者的研究,目前所知商代甲骨文祭名约有200个。根据陈梦家的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七类:
第一类,为祭日之名。如翌日、夕、岁等。
第二类,以所荐祭之物为名。如祭等。
第三类,以所祭之法为名。如血等。
第四类,祈告之祭。如告、祷、祝、先等。
第五类,合祭。如衣等。
第六类,特殊之祭。如祊、帝、烄等。
第七类,无所属。如又、遘等。
祭祀在商代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进行祭祀之前,商人往往先就祭祀对象、祭祀方式、祭品等问题进行详细占卜,并把占卜情况刻写在甲骨上,这就给后世留下了研究商代祭祀制度的丰富资料。此卜骨(图13)正面所刻卜辞中,有一条记录了三月丑日贞人问是否要用五百奴进行祭祀。根据事后补刻的验辞,之后第十天,也就是三月戌日,是用了一百名奴进行的祭祀。反而所刻辞记录了商王根据兆判断说丙戌会下雨、不利等事。
2.甲骨文中的军事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军事也是殷墟卜辞的重要内容。从甲骨文的记载来看,商同周围方国的战争相当频繁,军事制度也比较完备。时隔三千多年,我们仍然能从卜辞中读出这个古老王朝的浩浩军威和赫赫战功。此卜骨(图14)正面所刻辞记录了壬辰日和癸巳日贞人贞问商王今(可释为“今载”或“今春”,今年之意)循行察视方国上方是否能受到保佑,以及四月辛丑日贞人贞问方国向上地神行讽祭,是否会攻打敦这个地方等事。事后应验的结果是,百方果然攻打了敦这个地方。反面所刻卜辞记录了商王根据下兆判断说,可以护卫臣黄尹的神位,以及商王判断说有灾祸在丙日行事不会吉利在王日行事也不会吉利。
3.甲骨文中的农业和畜牧业
“民以食为天”,从甲骨卜辞看,商代统治者非常重视农业、畜牧业生产,经常祈求丰收。而商代的主要粮食作物和牲畜,如禾苗(粟)、黍、麦、豆、稻谷、猪、马、羊、牛等,在今天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中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此卜骨(图15)所刻辞记录了一月丁日贞人穷贞问是否烧燎三只小的专供祭祀的羊、对剖三头牛,向先王上甲祈祷丰收等事。
4.甲骨文中的气象
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生产生活条件下,天气对商人影响巨大。甲骨卜辞中,有不少关于风、雨、冰雹、彩虹等天气现象的记录,是研究商代气象和自然环境的珍贵资料。此骨(图16)所刻辞记录了癸酉日贞人方贞问下一个丙子日的天气情况、结果果然没有刮风,以及贞人贞问下一个丁亥日是否会变天、结果丙戌日下了冰雹、丁亥日于殸京举行宜祭等事。“立中”在卜辞中多见,或为立旗观风之意。此卜骨右侧ト辞字口涂有朱砂。另一卜骨(图17)所刻卜辞记录了癸亥日贞人贞问商王在某地田猎是否顺利、是否会遇雨,乙日贞人何贞问商王去某地是否顺利、是否会遇雨,以及商王在某地行之祭是否顺利、是否会遇雨等事。
5.甲骨文中的生育
商人对生育十分重视。在甲骨卜辞中,有不少贞问商王妻子生育情况的记录。从甲骨卜辞看,许多生育观念,如“重男轻女”等,在商代就已经存在了。此骨(图18)所刻辞记录了己且日人占妇好在第二天庚寅日是否分娩,以及辛卯日贞人贞问命令多羌追逐野兔能否有收获等事。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之一,同时也是商代著名的女祭司和女将军,在甲骨卜辞中多次出现,1976年妇好墓被发现于安阳殷墟宫殿宗庙区。另一骨(图19)所刻卜辞记录了月壬午日贞人和贞人争分别贞问商王的妻子妇妌是否会生育男孩等事。
6.甲骨文中的疾病
商人也面临着疾病的困扰。在甲骨卜辞中,留下了不少贞问病情的记录,为我们研究商代的疾病提供了宝贵资料。此骨(图20)所刻卜辞记录了千戌日贞贞问商王牙齿患病是否会有大碍。
7.甲骨文中的出行和狩猎
8.甲骨文中的内政
通过甲骨文可知,商代已经初步形成了等级森严、分工明确、赏罚分明的政治制度。此骨(图23)所刻辞记录了丙午日贞人方贞问是否能胜任王国事务等事。
甲骨文书法艺术
甲骨文一般是刀刻,或刻好后填朱,个别是用朱、墨所写而未刻,也就是说甲骨文一般是直接刻字或者先写后刻。甲骨文线条刚劲有力,有直线,有曲线;有单刀,有双刀。往往是中粗端尖,点画起止仍用方圆方法,直画中略有曲意,线条点画丰富多彩。字形为长方形,以对称、横竖、斜角线条居多,方圆曲直线条组合意味深长。甲骨文的这些特点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书法艺术具有不可分割性。因此,甲骨文一经问世,即成为书法家进行书法创作的重要载体。即在甲骨文字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进行艺术加工,而成为甲骨书法艺术。现在已知的最早将甲骨文引入书法艺术创作的是古文字学家、书法家罗振玉。
甲骨文书法表现为五个时期的特征:雄伟期、谨饬期、颓靡期、劲峭期、严整期。它们有的宏放雄伟,有的劲峭有力,有的整饬大方。因为甲骨文总共只有1000多字,除去尚未释出的字,在创作中能够真正运用的字并不是很多。因此一旦遇到甲骨文中没有的字,就只好进行现有甲骨文的偏旁拆零,自己拼接了,如若拼不出,就要到金文等其他古文字里去讨救兵。而进行这项创作的首要人物是罗振玉。罗振玉是清末金石学大家,甲骨文书法开创者。1921年他在古文字研究之余,以甲骨文为创作对象撰写楹联,出版有《集殷墟文字楹帖》。他的甲骨文書法以画甲骨文字形准确为主,结构兼有小篆的工整对称性特点,文字大小布局较统一(图24)。
罗振玉之后,一些古文字学者如董作宾、商承祚、唐兰、于省吾等也在研究之余书写甲骨文书法。他们的作品基本代表了早期临习甲骨文书法的基本风貌。董作宾甲骨文书法受罗振玉影响较深,他们二人的书法几无二致,但董氏甲骨文书法的笔意较罗振玉而言略有变化,主要表现为粗细变化的不同。其中,董氏的曲线用笔较多,无刀刻味,略有大篆之风(图25)。
潘主兰的甲骨文书法相较早期创作者更为生动活泼。他的结构特征除有甲骨文字本身的构型特征之外,稍作改变,使得字体隽秀、细瘦,有灵巧之美(图26)。可谓自 1899 年发现甲骨文以来、1921 年罗振玉始集《集殷墟文字楹帖》后,在不足百年的中国甲骨文书法史中的又一高峰,是现代甲骨文书法的开拓者、奠基人。潘主兰极具艺术天赋,早年即有明确的审美取向和艺术主张,形成了自己的个性风格,既是一位早熟的艺术家,又是一位大器晚成的艺术家。 他的书法从楷书入手,渐转于行书,偶作隶书、章草,倾力于金文及秦汉篆,于甲骨文书法研究创获尤多。他的书法涉猎广,积淀深,故其在甲骨文书法创作中能够不拘一格,参以行草笔意,显得生动灵活。潘主兰对甲骨文书法的鉴赏结论:“甲骨文书体,风格多样,简括起来,要不失其遒劲有力、神采瑰丽。”“卜辞为一代法书名刻,有雄浑,有秀丽,亦有工整如欧阳率更之风趣,又有粗疏古拙而带劲削,其足资书与刻取法者殊多。”
丁辅之为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他的甲骨文书法工整性超过罗、董二人,开一代风尚(图27)。
甲骨文是一种锲刻文字,现在的我们该以怎样的笔法去研习这一古老的书体,成为从事甲骨文书法创作者亟须解决的一个问题。沙曼翁先生认为:“写甲骨把笔要轻,运笔要活,要学‘大米(米芾)的刷字。要中、侧锋互用,既要写出毛笔的韵味,又要有刀的感觉。”潘主兰对甲骨文书法创作的观点:“我认为无论长线条短线条或点划,笔笔要中锋,是甲骨文书法所应共同遵守的根本法则,遵循这法则而心摹手追,便有跌宕的风韵流露,而不是一味追求其硬如铁线,还要于瘦里求其遒劲。明乎此,才能掌握甲骨文的诀窍,才能表达冲刀的味道,才能写出甲骨文的神韵。”
尽管甲骨文是由锲刻而成,但书写的痕迹依然存在,因此,我们在临习甲骨文时既要体现锲刻的感觉,更要表现书写的味道,争取做到保持其原有的整峻挺拔的特质。甲骨文字同书法艺术息息相关,用甲骨文字进行书法创作蔚然成风,前人在这方面已经做了表率,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甲骨学的研究名家众多,学派纷呈,对文字的识读和书写存在一定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