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东方
摘要:我国高校的学生社团组织是学生自发组成的群众性团体,是高校群团组织体系的一部分。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发展和治理既是学校的重要工作,又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高校学生社团形成了具有反映其组织自身特色的社团组织文化。研究组织文化在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建设中作用,对加强学生社团建设、促进校园文化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社团;组织文化;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1)11-0147-05
在管理学中,组织被看作反映一些职位和一些个人之间关系的网络式结构。狭义上,组织是指人们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有计划地建立起来的一种制度化的共同活动群体。“在现代概念中,组织是指有目的、有系统、有秩序地结合,按照一定的宗旨和体统建立起来的集体。”[1]“组织文化”概念的提出相对来说较晚,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迅速,企业界开始反思日本企业成功的原因。美国管理学界发现,与美国重视企业的结构、制度、环境、效率等因素相比,日本企业更重视企业的文化建设。由此,日本企业的组织文化引起了广泛关注。随后,学术界将组织文化的软性因素提升到了与管理制度等刚性因素同等重要的程度。
关于组织文化的定义,学术界长期存在分歧,西方学者西恩(Schein,1992)提出的观点比较有代表性,他认为,“组织文化是组织内共有的观念,是组织解决各种对外适应和对内整合问题过程中形成的共同思想基础,并塑造组织新成员看待、思考和感知问题的方式”[2]。因此,本文结合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特点,认为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由组织成员共同创造,凝结了组织的价值理念、行为规范、思维方式,带有组织特色的文化形象。在某种程度上讲,组织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组织成员对周围世界的现实反映。
一、组织文化在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建设中的作用
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组织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作为高校学生的带有自治性质的群众性团体,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生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为实现共同的发展目标,以自愿参加为前提集合起来的学生组织。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这一群体逐渐形成反映其自身特色的社团文化,集中体现在社团的标识、口号、品牌、价值观、凝聚力,以及成员对社团的认同度和归属感等方面。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给大学生多元化的兴趣爱好提供了良好平台,有利于大学生课外学习和成长。组织文化可以在社团发展中发挥重要功能。
1.组织文化彰显社团群体发展愿景
每个组织都有自己的发展愿景,用以提升组织成员的目标和信仰。高校学生社团是在共青团的组织领导下,由学生自愿组织起来的具有固定名称和活动范圍的学生群体组织,其社团成员之间有着相同的兴趣、爱好和价值取向。社团在成立之初会制定总体目标和社团章程,对社团性质、活动方向、活动内容、行为规范等也会作出明确规定,便于统一社团成员行为,并在此基础上有领导、有计划、有成效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团活动。社团组织文化的形成一般是社团成员为了共同的目标而不断开展实践和创新过程的结果。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社团会对其工作宗旨、行为方式、价值取向进行总结和凝聚,一方面可以积累大量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可以彰显社团为了实现群体发展愿景而奋斗的过程。同时,在组织文化影响下,社团成员的行为以及思想会受到积极的引导,能够持续为共同的发展愿景而不懈努力。
2.组织文化规约社团成员的行为
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形成能反映社团自身特点的组织文化,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获得所有组织成员的认可,其中社团所产生的制度、规范以及行为性规定,明确告知了社团成员日常活动的范围、标准和尺度等,起到了指导社团全体成员行为的作用。比如,高校学生社团组织所产生的制度文化是一个组织硬性约束的表现,高校社团组织通过制度、规章等对组织成员的行为作出规定,明确社团的行为准则、发展宗旨、活动内容等,让社团成员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做事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什么等,从而约束社团成员的个人和集体行为。此外,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受组织文化的催化和影响,一般会将发展过程中的制度、规范以及行为性规定凝练形成社团的指导章程,一方面积累传承了社团发展中好的方面和经验,另一方面也方便所有社团成员对照审视自身行为,并对自身不良行为进行调整,达到规约社团成员行为的效果。
3.组织文化提升社团成员能力
2005年1月13日,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意见》把通过发展高校学生社团组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放到了重要地位,充分彰显了国家教育部门对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工作的高度重视。因此,在高校学生社团发展过程中,组织文化能够提高社团成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满足国家通过高校学生社团培养人才的需要。社团可通过举办竞赛、表演、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的社团文化活动,吸引有共同兴趣爱好、价值理念的学生参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社团成员的合作意识和担当意识,从而提高社团成员能力。
4.组织文化激发社团成员创新创造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十分重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国内科研院所和高校进行实地考察,与高校师生开展面对面交流,勉励大学生要敢于创新,做新时代的追梦人。为此,国家层面也出台了许多创新创业政策来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发挥组织文化的激励功能,给社团成员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引导社团成员不断挖掘自身价值,激发个人创新创造的兴趣和热情,从而达到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目的。此外,组织文化理念中强调品牌的创建和典型的树立。社团树立先进模范人物,可以使成员在精神上得到动力,激发自己不断改正缺点,发扬优点,通过努力向身边榜样看齐,并积极参与构建社团文化,为推动社团组织的创新发展作贡献。
二、高校学生社团组织文化的主要特点
作为组织文化的一种,高校学生社团的组织文化直接反映了校园文化,社团组织文化的好坏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产生深远影响。其主要特点随着不同阶段发展有其不同表现,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
1.自发性形成但缺乏系统性总结
高校社团组织文化最显著的特点是自主性和自发性,每个高校学生社团组织从社团成立到蓬勃发展,从人员招募到活动开展,都充分尊重每一位社团组织成员的自主性和自发性,以期实现有着相同兴趣的大学生群体的自我管理。这种带有自发性和自主性特点的组织文化模式,吸引了广大学生群体的加入,使得社团组织规模不断壮大。“社团精神文化是社团的核心和灵魂,是凝聚力的基础,也是社团成员克服困难,团结奋斗的精神支柱。社团精神文化主要是通过社团精神、社团价值观念、社团形象和社团文化氛围等来发挥其重要作用的。”[3]然而,高校社团在发展过程中容易缺乏对社团组织文化的系统性总结,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则约束社团成员行为,导致社团组织生命力不强。
2.内容元素等方面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高校学生社团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基础,发展出不同种类的多元化社团组织,包括文化类、体育类和志愿服务类等。高校学生可根据个人喜好选择社团,并通过参加社团的各类交流和活动,不断提高个人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因此,高校学生社团的组织文化也呈现出生动性和丰富性特点。比如,高校社团中学术类的学习型社团,以专业学术知识为依托,呈现出对专业学习进行有益补充的特点。这是社团组织文化具备教育性的基本体现,社团成员可在钻研知识、讨论观点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志愿者类社团的组织文化重在倡导组织成员要乐于助人,通过帮助他人,向社团成员强调价值和奉献意识。乐器、合唱、武术等社团的组织文化则是以社团成员的兴趣为出发点,倡导大家通过交流学习,不断提高个人技艺水平,达到彼此交流提高的目的。
3.组织文化的人员、结构、制度等存在不稳定性
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在课外时间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學生自治组织,其人员、结构、制度等存在不稳定性,对社团组织文化带来一定不利影响。高校社团组织人员流动性大,导致社团组织的各项工作计划、重要活动等缺乏连续性,无法积累形成良好的社团文化。高校社团组织具有非营利性特点,大多数社团因资金等问题未形成良好的自转功能,致使社团发展受阻。缺乏专业的教师进行社团发展指导也是目前高校社团文化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此外,制度的有无和好坏直接影响高校社团的自治水平和社团文化建设水平的高低。因此,高校学生社团要在发展壮大过程中不断完善组织的规章制度。
三、培育高校学生社团组织文化的有效路径
1.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
高度重视和发挥文明的力量,以务实有效举措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鲜明特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立意高远、思想深刻、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深刻阐明了方向性、根本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丰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当代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二是提高学生文明素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政治性、科学性、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是具有文化底蕴、体现文化内涵的一项系统性工程,因而也表现出强烈的渗透、融入、过程性特点。因此,作为高校管理者在积极践行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同时,应当把高校社团组织文化建设纳入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把培育高校社团组织文化纳入学校发展的整体规划,紧紧围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人才培养、立德树人的理念植入社团组织文化中,确保高校社团发展与学校发展同步推进。
2.注重理论和实践有效结合
良好的组织文化不仅对内部成员产生影响,而且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向社会辐射和传播。一方面,可以树立组织在公众中的良好形象;另一方面,优秀的组织文化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文化良性发展,起到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高校在培育社团组织文化过程中,要用政治思想理论引导社团文化发展,创建社团品牌文化,也就是社团理念,包括社团的核心价值观、个性等,逐步形成良好的社团组织文化理念。同时,要积极总结和运用好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形成固定工作机制,把好的经验和做法加以推广,用来指导其他社团的成长和发展实践,更好地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
3.构建良好的制度和机制保证
制度本身蕴含价值导向和文化功能,体现了群体的意志与取向。如果说制度执行是“硬约束”,那么制度文化则是一种“软实力”。在学生组织治理的制度体系中,约束性规范是路径,文化价值的认同才是目标。高校学生社团是不同学生组成的兴趣综合体,要实现规范化管理和有序化发展,需要在高校团委组织的宏观管理和组织指导下,逐步建立社团成员普遍认同的规章制度。首先,要根据社团自身情况制定符合社团特点的社团管理条例,对社团人员管理、物资管理等环节作明确规定,对社团人员的行为和活动进行有效的约束和监督。其次,要建立良好透明的资金管理制度,由专人负责社团资金出纳事务,加大资金出纳环节的透明度,加强社团资金的使用和效果评估,确保社团资金最大化发挥效用。再次,建立社团人员培训机制,加强社团骨干队伍建设,提高骨干成员的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将社团逐渐打造成为一个制度规范、财务透明、素质全面的组织。
4.建立完善的激励和评价体系
组织文化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实践,从哲学意义上来讲,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到再实践和再认识,循环往复、不断提高的一个过程。高校社团组织文化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实践是一项举足轻重的工作,为确保一个社团的组织文化建设沿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建议从以下几点考虑。首先,高校团委组织应当建立社团发展激励和评价体系,尝试将学生每年参加社团活动的情况纳入学分体系,对优秀社团、社团骨干等进行资金奖励、场地使用等方面的政策倾斜。其次,可以组织开展高校社团评比活动,加大社团组织文化建设的交流借鉴,在评比中确立好的社团组织文化标准,充分对负能量的组织文化进行纠偏。最后,高校社团要坚持学生服务本位,不脱离学校和学生实际,坚持以满足学生需求为评价标准。
高校社团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实践的基本文化生态,在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学生社团的组织文化建设,是促进校园文化繁荣发展,提升高校育人水平的重要任务。开展组织文化在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中的作用研究,在高校学生社团的价值取向、核心理念、制度规范、群体意识等方面,对推动学生社团建设发展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冯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2]陈中润,冯菲.组织文化视角下的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4,20(2).
[3]张勇.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高校社团文化建设[D].上海师范大学,2010.
责任编辑:陈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