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元宇宙”

2021-12-09 06:00:19朱嘉明
现代阅读 2021年12期
关键词:元宇宙宇宙现实

2021年科技界最火的概念非“元宇宙”莫属,这一年被称为“元宇宙元年”。有说法认为,堪比大航海时代的大迁徙,人类全面走进数字世界,进入创造、生活、娱乐,乃至工作的数字时空。它将引领我们重新思考存在和虚无、肉体和精神、性善和性恶、自我和宇宙的哲学命题,需要不断探索有限与无限、秩序与自由、自治与法治、经济与治理、伦理与文明的边界,需要全面融合区块链、AR、5G、大数据、人工智能、3D引擎等新技术,形成数字创造、数字资产、数字市场、数字货币、数字消费的新模式。或许,互联网的终极形态就是“元宇宙”。

起源

1992年,美国科幻作家尼尔·斯蒂芬森的小说《雪崩》出版,好评如潮。《雪崩》描述的是脱胎于现实世界的一代互联网人对两个平行世界的感知和认识。但是,不论是作者,还是书评者,都没有预见到在30年之后,此书提出的“元宇宙”概念形成了一场冲击波。

其标志性事件就是2021年3月10日,沙盒游戏平台Roblox作为第一个将“元宇宙”概念写进招股书的公司,成功登陆纽交所,上市首日市值突破400亿美元,引爆了科技和资本圈。这之后,关于“元宇宙”的概念与文章迅速充斥各类媒体,引发思想界、科技界、资本界、企业界和文化界,甚至美国政府部门的关注,形成了“元宇宙”现象。

如何解读这样的现象,解释“元宇宙”的定义?关于“元宇宙”最有代表性的定义是:“元宇宙”是一个平行于现实世界,又独立于现实世界的虚拟空间,是映射现实世界的在线虚拟世界,是越来越真实的数字虚拟世界。

比较而言,“维基百科”对“元宇宙”的描述更符合“元宇宙”的新特征:通过虚拟增强的物理现实,呈现收敛性和物理持久性特征的,基于未来互联网的,具有连接感知和共享特征的3D虚拟空间。

也就是说,2021年语境下的“元宇宙”的内涵已经超越了1992年《雪崩》中所提到的“元宇宙”:吸纳了信息革命(5G/6G)、互联网革命(Web 3.0)、人工智能革命,以及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特别是游戏引擎在内的虚拟现实技术革命的成果,向人类展现出构建与传统物理世界平行的全息数字世界的可能性;引发了信息科学、量子科学、数学和生命科学的互动,改变了科学范式;推动了传统的哲学、社会学,甚至人文科学体系的突破;囊括了所有的数字技术,包括区块链技术成就;丰富了数字经济转型模式,融合De-Fi(去中心化金融)、IPFS(星际文件系统)、NFT(非同质化代币)等数字金融成果。

如今,“虚拟世界联结而成的元宇宙”,已经被投资界认为是宏大且前景广阔的投资主题,成为数字经济创新和产业链的新疆域。不仅如此,“元宇宙”为人类社会实现最终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新的路径,并与“后人类社会”发生全方位的交集,展现了一个可以与大航海时代、工业革命时代、宇航时代具有同样历史意义的新时代。

沿革

当人类将自己的价值观念、人文思想、技术工具、经济模式和“宇宙”认知结合在一起的时候,被赋予特定理念的“宇宙”就成了“元宇宙”。在这样的意义上,“元宇宙”经历了3个基本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以文学、艺术、宗教为载体的古典形态的“元宇宙”。在这个历史阶段,西方世界的《圣经》、但丁的《神曲》,甚至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巴赫的宗教音乐,都属于“元宇宙”。其中,但丁的《神曲》包含了对人类历经坎坷的“灵魂寓所”——一个闭环式的至善宇宙的想象。在中国,《易经》《河洛图》《西游记》则是具有东方特色的“元宇宙”代表。

第二阶段:以科幻和电子游戏形态为载体的新古典“元宇宙”。其中,最经典的作品是200年前玛丽·雪莱的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和J.K.罗琳的《哈利·波特》。1996年,通过虚拟现实建模语言(VRML)构建的城市建造模拟游戏CyberTown,是新古典“元宇宙”重要的里程碑。最有代表性和震撼性的莫过于1999年上映的影片《黑客帝国》,一个看似正常的现实世界可能被命名为“矩阵”的计算机人工智能系统所控制。

第三阶段:以“非中心化”游戏为载体的高度智能化形态的“元宇宙”。

2003年,美国互联网公司Linden Lab推出基于Open3D(裸眼三维技术)的网络虚拟游戏“第二人生”,是标志性事件。之后,2006年美国Roblox公司发布同时兼容了虚拟世界、休闲游戏和用户自建内容的游戏“Roblox”;2009年瑞典Mojang Studios公司开发《我的世界》这款游戏;2019年Facebook公司宣布Facebook Horizon平台成为社交VR世界;2020年借以太坊为平台,支持用户拥有和运营虚拟资产的游戏Decentraland,都构成了“元宇宙”第三阶段的主要的历史节点。

“元宇宙”源于游戏,超越游戏,正在进入第三阶段的中后期:一方面,游戏为主体的“元宇宙”的基础设施和框架趋于成熟;另一方面,游戏与现实边界开始走向消融,创建者仅仅是最早的玩家,而不是所有者,规则由社区群众自主决定。

Roblox公司CEO大卫·巴斯祖奇提出了“元宇宙”的8个基本特征:身份、朋友、沉浸感、低延遲、多元化、随地、经济系统和文明。基于巴斯祖奇的标准,“元宇宙”=创造+娱乐+展示+社交+交易,人们在“元宇宙”中可以实现深度体验。美国Beamable公司创始人乔·拉多夫也提出“元宇宙”构造的7个层面:体验、发现、创作者经济、空间计算、去中心化、人机互动、基础设施。

2020年,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虚拟演唱会、虚拟教育、虚拟金融、学术活动虚拟化、虚拟创作等典型事件触发了人们对“元宇宙”的期待。如此下去,人们很快可以随时随地切换身份,穿梭于真实和虚拟世界,任意进入一个虚拟空间和时间节点所构成的“元宇宙”,在其中学习、工作、交友、购物、旅游。对于这样的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社会生态,人们目前的想象力显然是不够的。

2021年可以被称为“元宇宙”元年。“元宇宙”呈现着超出想象的爆发力,其背后是相关“元宇宙”要素的“群聚效应”,近似1995年互联网所经历的“群聚效应”。

技术与理论

要真正理解“元宇宙”,必须引入技术视角。在技术视角下,技术意义的“元宇宙”包括内容系统、区块链系统、显示系统、操作系统,最终展现为超越屏幕限制的3D界面,所代表的是继PC时代、移动时代之后的全息平台时代。

支持“元宇宙”的技术集群包括5个板块:网络和算力技术、人工智能、电子游戏技术、显示技术、区块链技术。

“元宇宙”是以“硬技术”为坚实基础的,包括计算机、网络设备、集成电路、通信组件、新型显示系统、混合现实设备、精密自由曲面光学系统、高像素高清晰摄像头。“元宇宙”形成的产业链将包括微纳加工,高端制造,高精度地图,光学制造(例如衍射波导镜片、微显示和芯片制造),以及相关的软件产业。最终,“元宇宙”的运行需要物理形态的能源。

“元宇宙”是具象的,也是抽象的。具象的“元宇宙”是以抽象的“元宇宙”为基础的。抽象的“元宇宙”首先是数学意义的“元宇宙”,抽象代数所建立的同态映射与同构模型,有助于理解“元宇宙”。而经过量子力学所诠释的“元宇宙”,是一些可以完美描述我们所有经历的一个又一个意识的“信息块”。在这样的意义上,“元宇宙”是全息的。

走向現实的科幻世界

在“元宇宙”的早期,真实世界中的人们通过数字映射的方式获得虚拟身份,通过数字化,实现对传统人的生理存在、文化存在、心理和精神存在的虚拟化配置,进而成为“元宇宙”的第一代虚拟原住民。

这些原住民具备现实人与虚拟人双重身份,拥有自我学习的能力,可以在“元宇宙”中互动和交流。若干年前上映的科幻电影《银翼杀手2049》展现了未来社会的“人类”构成:生物人、电子人、数字人、虚拟人、信息人,以及他们繁衍的拥有不同性格、技能、知识、经验等天赋的后代。

可以肯定,未来的“元宇宙”居民势必多元化,只会比《银翼杀手2049》中的社会更为复杂,每个个体都不会只具有单一身份,而是具有复杂身份,生命也是从有限生命到无限生命。

如果说“元宇宙”的本质是“信息块”,那么,“信息视角下的生命”是什么?信息人、数字人、虚拟人,完全可以想象为一个由信息构成的网络。“元宇宙”的主体,生物人、电子人、数字人、虚拟人、信息人,最终都演变为有机体和无机体、人工智能和生物基因技术的结合,形成所谓的“后人类”。其实,在过去的三四十年间,“后人类”问题已经引发一些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美国后现代主义学者唐娜·哈拉维发表《赛博格宣言:20世纪80年代的科学、技术以及社会主义女性主义》一文,将后人类命名为“赛博格”,他们在未来世界将行走于生物体和机器之中,是虚拟和现实之间的新形态人类。

美国社会学家弗朗西斯·福山在他的著作《我们的后人类未来:生物技术革命的后果》中指出:现代生物技术生产的最大危险在于它有可能修改乃至改变人类的本性,“人性终将被生物技术掏空,从而把我们引入后人类的历史时代”。

现在,现实人类和他们创造的虚拟人,正在形成新的社会关系与情感连接,成为开拓“元宇宙”边界的先驱者,并在虚拟新大陆上构建“后人类社会”。

值得注意的是,1990年左右出生的“Y”世代人群,对即时通信、网络游戏、云计算具有天然的接受能力,更在意生活体验,是同时生活在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第一代,带动了“YOLO(活在当下)文化”的兴起。但是,2010年之后出生的新一代,则是人类历史上与生俱来与尖端科技互动,并将科学技术进步完全融入自己生活的第一代人,也将是“元宇宙”完全意义的“原住民”,已经开始参与“元宇宙”的构建,推动“元宇宙”向更高阶的维度发展。

也可以将“后人类社会”形成过程想象为生命形态从所谓的“碳基生命”向“硅基生命”过渡的过程。其间自始至终会存在两种演变:一种演变是生物学的、信息论的、技术的演变;另一种演变则是伦理、文化和社会层面的。这两种演变都同时充满可期望的前景和难以预期的风险。有一种说法:在未来,90%以上的人类活动,如科研、艺术、教学、开发、设计,都会在元宇宙中进行。所以,如何评估“元宇宙”模式的风险,需要尽早提上日程。

政治与哲学

“元宇宙”时代的到来,不是未来时,而是现在进行时。因此,有一系列新的问题需要考量,例如:如何确定“元宇宙”价值取向、制度选择和秩序,制定“元宇宙”内在的经济规则,怎样避免“元宇宙”内在垄断,以及如何预防“元宇宙”的霸权主义和“元宇宙”之间的冲突,维系现实世界和“元宇宙”之间的正面互动关系,如何协调资本、政府和民众参与创建“元宇宙”。对这些问题的考量,其实都没有彻底摆脱和超越作为当下“人类”的思考模式。如果是“元宇宙”的全新思考范式,就应该相信,“元宇宙”一旦形成,就会有自己的生命力,以及自我调整和演变的内在动力。

人类在关注和参与“元宇宙”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传统的生命概念、时空概念、能量概念、族群概念、经济概念和价值观念都可能会被改变和颠覆,触及哲学,甚至伦理学。

因为“元宇宙”,人们重新思考基本的哲学概念:先验知识、存在和存在主义、经验主义、二元论、语言本质、超现实社会、单向度,进而影响对笛卡儿的“二元论”、萨特“存在”与“虚无”的关系、福柯的“我应该是什么”、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就是世界”、博德里亚尔的“大众化的虚无世界”等哲学思辨的认知。

结束本文的时候,要对中国历史上的哲人充满崇敬之心。南宋哲学家陆九渊在延续自战国时代关于“宇宙”的诠释,即“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的基础上,进而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确认了“心学”的内核。之后的明朝哲学家王阳明将“心学”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指出“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当今,要认知“元宇宙”的真谛,可能需要进一步参悟陆九渊和王阳明深邃的思想。

(摘自中译出版社《元宇宙:互联网的未来就是元宇宙》    作者:赵国栋  易欢欢  徐远重    本文作者:朱嘉明)

猜你喜欢
元宇宙宇宙现实
元宇宙中的“孤儿们”?
“元宇宙”照出互联网浮躁(点评)
环球时报(2021-07-29)2021-07-29 05:18:14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文苑(2020年11期)2021-01-04 01:53:20
宇宙第一群
百家讲坛(2020年4期)2020-08-03 02:01:25
这宇宙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现实的困惑
中国卫生(2014年12期)2014-11-12 13:12:38
从虚拟走到现实,有多远?
杭州科技(2014年4期)2014-02-27 15:26:58
宇宙最初的大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