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永跃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人民立场 以人民为中心 【中图分类号】D24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立场并非凭空产生,而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基础,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并立足于近代中国的具体国情而形成的。
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直接提出人民立场的概念,但其思想理论却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并蕴含着与之紧密相关的丰富而深刻的内容。
一是关于人的具体特性。马克思、恩格斯以人的现实性为起点,并由此进一步延伸到人的实践性和社会性。所谓现实的人,不同于黑格尔将万物的本质归结于抽象的精神世界,也不同于费尔巴哈直观感性地将人的本质归结于抽象的观念,马克思认为,“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的人”。这种现实性又决定了并体现在人的社会性和实践性上。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时刻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而将人与自然、社会等物质环境联系起来的,就是人的实践活动。实践作为人自觉、能动的生命活动,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中,既改造外在自然与社会,又使得人的本质得到彰显。
二是关于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马克思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肯定了人民群众在人类历史发展变革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肯定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一方面,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正是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创造了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在以劳动满足基本物质需要后,人民群众开始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正如马克思指出的,“每一个单独的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社会的发展必须以人民群众的解放为前提。
三是关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阶段是共产主义社会,在这一社会中不再有社会分工、阶级、私有制,人类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获得彻底的解放。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依靠人民群众自身的力量,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使其在先进政党的领导下,开展正确的实践活动。具体到马克思所处的资本主义社会,就是最广大的被压迫的无产阶级人民群众在“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的共产党的带领下有序团结组织起来,运用阶级斗争的工具,开展“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将自身从资本主义的剥削中解放出来,实现“自己解放自己”。
中华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民本思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先秦时期萌芽,在千百年中不断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思想体系,虽然从本质上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维护自身统治的工具,但依旧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中国共产党人民立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土壤和宝贵的经验借鉴。
一是关于人民重要性的思想。西周时期就已有“敬天保民”的思想,将民意上升到天意的高度。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对于人民的重要地位皆阐发了各自的思想主张。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希望通过施行仁政来维护人民利益;孟子继承和发扬仁政观念,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认为“君,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强调人民的重要作用。老子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墨子的“天下之人皆相爱”,也都反映了民本思想。董仲舒在强调君权天授的同时,指出要重民保民;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思想家在抨击君主专制的基础上,将民本思想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是关于惠民富民的思想。在明确“民惟邦本”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要通过惠民富民的措施来保障民生,以达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孟子明确指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认为只有让人民具备稳定的产业,才能使国家和谐稳定。管仲的“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傅玄的“民富则安,贫则危”等,都体现了传统社会对于富民惠民的重视。
近代中国的社会背景。中国共产党诞生于民族危难之际的近代社会。在国际层面,以日本军国主义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列强在物质上瓜分和掠夺中国,在精神上打压和摧残中国,企图将中国变为完全的殖民地;在国内层面,与帝国主义勾结的军阀割据混战,大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为了满足自身利益,加剧对广大工人和农民的压迫与剥削。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一部分知识分子与仁人志士从沉酣中惊醒,奔走呼喊,尤其在五四运动之后,人民群众的力量得到充分展现,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直接动力。
实践证明,中国的革命不能依靠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也不能依靠具备妥协性质的民族資产阶级,唯有最革命、最广大、最无私的工人阶级在经过科学理论的指导后进行武装斗争,才能夺取最终胜利。正是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是自人民之中、为解放人民而诞生的,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决定了自身坚定的人民立场。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是一部在实践中坚守人民立场,带领广大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光辉历程。我们党坚守人民立场,在不同时期根据时代背景和社会矛盾的差异具有不同的主题、取得了不同的成就,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存在着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反动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等多种矛盾,其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主要矛盾。由此,唤醒民众,带领和依靠人民实现解放,争取民族独立,是这一时期我们党坚守人民立场的主题。
首先,确立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坚守人民立场的重要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明确指出:“党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实行社会革命”,表明了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为绝大多数人谋解放的政治目标。1944年9月,毛泽东同志亲自出席中央警备团为张思德举行的追悼会,把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性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指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在党的七大报告中,毛泽东同志进一步阐发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他表示,共产党人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并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入党章总纲,使其成为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显著标志。
其次,形成群众路线的根本政治路线。中国共产党于实践中时刻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形成了群众路线的根本政治路线。早在1934年,毛泽东同志就指出,“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并提出要無关大小、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同时注意具体的工作方法。在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群众是打不破的铜墙铁壁,是党生存和发展的深厚土壤,党员干部只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与支持。党的七大强调,“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标志着群众路线的正式形成。
最后,依靠人民力量进行革命战争。中国共产党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并针对国内革命的实际情况指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中国共产党深刻明白,欲让人民群众发挥作用,必须先唤醒民众、动员民众,“只有动员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工农大众,才能战胜帝国主义,才能战胜封建主义”。为此,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过程中通过口说布告、报纸书册等宣传方式,创办学校、开展理论学习等教育方式,不断教育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动员群众,使人民群众实现了前所未有的个人意识觉醒、民族意识觉醒以及阶级意识觉醒,充分展现了其强大力量,彻底终结了中国人民被压迫、被剥削的历史,实现了民族独立。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百废待兴的中华大地,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以确定人民当家作主、携手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为主题坚守人民立场,进一步加强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首先,确立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只有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才能保证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顺利开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临时宪法的形式明确了“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并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从制度上确保了人民当家作主。而后,通过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根本和基本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为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地位提供制度保障。
其次,发挥人民主体作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共产党清醒地认识到,人民群众不仅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力量,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因此,中国共产党依靠工人阶级,动员劳动群众,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带领人民群众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推动国家初步实现工业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中国由贫穷转向富有,进而提升国际地位的根本就在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的共同努力”。
最后,保障人民根本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最根本目的是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和谐的生活。在经济建设领域,通过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推动土地改革等方式,让广大农民分得生产资料,使人民群众的消费水平获得较大提高,物质生活条件获得大幅改善。同时,中国共产党深谙“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巩固”的道理,进一步加强自我革命,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三反”运动、“五反”运动,厉行廉洁的、朴素的、为人民服务的革命工作作风。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在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建设经验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解放思想、回归理性,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坚定不移进行改革开放,不断推进人民立场的实践。
首先,不断深化人民主体地位。邓小平同志指出,“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并将“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衡量党和国家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之一。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同志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关注人民群众的价值诉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指向。
其次,切实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最根本的是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各项民主权利。党和国家在这一时期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保障人民群众依法享有各种权利。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强调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构建完善的制度框架和法律体系。江泽民同志强调,“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并着重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和其他社会事务中当好家作好主。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上就“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作出具体论述,并提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人民立场的集中表达。
最后,努力推进人民共同富裕。改革开放使得一部分人率先富裕起来,但另一部分人还未实现真正的富裕。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明确共同富裕是人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江泽民同志强调,“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坚持为人民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各类需要。胡锦涛同志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而实现和谐社会必须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的主要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时刻强调要不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并将其贯穿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之中。
首先,深入回答了“为了谁而发展”的问题。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再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从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最严密的制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到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把自我革命推向深入,再到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其次,深刻解答了“依靠谁而发展”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深知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牢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一方面,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坚定贯彻落实群众路线,通过深入群众,积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获取智慧,从人民群众的反馈中查摆问题,广泛、真实、全面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凝聚最广大人民的强大力量。另一方面,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面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同时,始终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构建良好的市场环境和严密的制度机制,认可和鼓励人民对于权力的监督,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坚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能力、自信、自觉。
最后,深切答复了“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的问题。面对一直存在并且不断突显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中国共产党牢记“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的根本准则,将群众满意作为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成就,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发展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续写了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中国共产党所强调的共享,不是某一领域的共享,而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所有领域的共享;不是某一部分人的共享,而是全体人民的共享,不仅包括当代人,还要惠及子孙后代。“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任何政党都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其一切政治活动的出发点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态度、原则、思想、行为等皆由其政治立场决定。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性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群众史观。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立足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自诞生之日起就牢固树立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矢志不渝为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不懈奋斗。从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是站在无产阶级的和人民大众的立场”,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守人民立场,确定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主体地位,是坚守人民立场的根本保障。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具有主体地位,二者是有机统一的。面对新时代更加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和更加艰巨的民族复兴任务,全国各族人民必须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才能找到正确方向,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力量;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人民群众衷心的支持与拥护,永葆生机与活力。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革命时期,时代呼唤一个具有彻底革命性、高度组织性、最大公无私的领导核心带领中国人民走出黑暗,而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完成这样的任务。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贯彻“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为建设社会主义提供方向指引,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历史和现实都不断证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拥护党的领导。
人民群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推动和决定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实践的主体,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物质与精神财富;是价值的主体,既创造价值也评价价值;是权力的主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党的百年建设历程表明,“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做主,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唯有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激发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才能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巨大合力和磅礴动力。
坚持人民至上是坚守人民立场的价值导向。一方面,坚持人民至上,就是坚持生命至上。从团结带领人民将中华民族从亡国灭种的危险中拯救出来;到面对汶川地震、新冠肺炎疫情、河南暴雨等自然灾害,党员干部挺身而出、全力以赴,中国共产党时刻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另一方面,坚持人民至上,就是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从毛泽东同志强调,“共产党员是一种特别的人,他们完全不谋私利,而只为民族与人民求福利”,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重申,“我们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中国共产党坚定地将“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作为价值追求,把人民至上的情怀厚植于心、付诸于行,不断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面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国共产党更要坚定人民至上的思想意识,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群众路线是坚守人民立场的工作路线。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形成并不断发展“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的群众路线,并将其作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生命线一以贯之。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阐述了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点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目的,规定了中国共产党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尊重和支持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讲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毛泽东同志指出:“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在此基础之上,中国共产党将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结合起来,尊重群众、相信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中发现并总结治国理政的智慧,同时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政策普及力度,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党和人民事业的大发展大进步。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坚守人民立场的最终目标。《共产党宣言》鲜明提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诞生于人民之中的中国共产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其不懈努力的最终目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漫长艰辛、不断积累、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的发展与物的生产互为促进、有机统一。回顾百年历史,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时代的社會主要矛盾、生产力发展水平等具体情况,行远自迩,踵事增华,完成好不断推进人民群众全面发展的具体任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打倒侵略者,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人民的统治,为广大人民创造了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带领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制度的四梁八柱,推进了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精神文明的发展,实现了从落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同时更加重视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更加重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致力于从根本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未来,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群众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也在不断更新。中国共产党必将继续坚守人民立场,在更高水平和更高层次上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要,通过更加持续、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作者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徐海辰对本文亦有贡献)
【注:本文系武汉大学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项目研究课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对社会治理的挑战及其对策研究”(课题编号:WZM04005)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村绝对贫困问题的路径、经验与启示”(项目编号20&ZD018)子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关于建国以来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年。
②《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年。
③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社,2021年7月1日。
责编/孙渴 美编/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