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娴 丁悦
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下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是课程改革进入新时期的标志,亦是未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灵魂。本课题的提出,顺应了课程改革的方向。本项目以课程为抓手,采用“课题式”的探究学习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综合应用能力,最终实现提高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本校在社团和现有校本课程(纸藤、面塑)的基础上,延续传统的制作方法,利用全校师生所捐的旧衣等材料,从肌理、造型、色彩、图案等方面再现衣物的美,使旧衣具有新的意义和作用。此课题在使学生了解裁剪、缝制、编织等传统手工技艺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树立节约和环保的生活理念。
旧衣重生被很多国家作为环保项目来支持。我国相关部门出于卫生原因禁止旧衣物再次销售,大量旧衣服深藏衣柜之中或被丢进垃圾堆里分解加工成原料,没有得到充分的循环利用。本课程符合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正值青春期学生们对衣物的质地、造型、色彩、图案有着一定的敏锐度,以二手衣物为素材,令旧衣“重生”,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美的热情以及对于美的思考。
各研究小组以旧衣为探究对象,设置不同子课题,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主动探究、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旧衣的材质、肌理、图案、色彩为探索切入点,探究旧衣创新利用的思路和创作方法,使学生尽情发挥创造力。
供课题改造的旧衣来源于学校师生的捐赠(图1),同学们创新的、具有使用意义的作品,又通过各种渠道回馈社会(图2)。对旧衣创新产品的再利用和再思考,不仅引起社会公众对环保事业的重视,也唤醒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优良设计的渴望,从而进一步提高民众的审美能力。
此次“课题式”的探究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通过“主题—借鉴—探究—创作表达”的途径进行综合性的学习。在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等各项能力。同时还改变了学生对旧衣的固有看法,促使学生主动挖掘和探索这些废弃物品潜能,真正理解“旧衣创新利用”所蕴含的文化理念、环保意识以及时尚魅力。
1.旧衣创新利用的理性思考
旧衣创新利用是指提取废弃衣物中有价值的设计元素,如纽扣、装饰牌、面料、裤袢、口袋装饰等,从造型、色彩、图案、工艺等方面再次设计。整个过程有助于学生审美判断、创新意识等美术核心素养的养成。旧衣创新的、具有实用意义的作品可针对不同的人群,衍生出相应的文创产品,赋予旧衣新的内涵与价值,响应绿色、低碳的环保生活理念。
2.旧衣创新利用的类型
教师带领学生选题。小组合作设计一个主题场景(青春派对、生日会、奇幻森林等),从所熟悉的吃、穿、住、用、行等日常生活着手,挖掘学生的兴趣点;也可以收集身边旧衣等废旧材料,进行创新设计;还可以结合地方资源、文化特色,借鉴各国艺术家、设计师的创作手法来探究创造。旧衣创新利用的类型从功能上大致可分为实用型、装饰型和装置型三种。
(1)实用型——椅子、沙发的改造(图3、图4)
(2)装饰型——与绘画相结合
学生自由组合为若干小组、确定学习任务,有的小组选择借鉴艺术家或设计师的作品;有的小组结合地方资源、文化特色进行创作。学生水墨山水小品《家乡的南山》(图5)借鉴宋代画家米友仁的《云山墨戏图》,巧妙运用牛仔布的色彩和肌理特点表现水色空蒙的南山;有的作品用点点出山的轮廓;还有的用不同色块来表现。七(4)班全体同学合作完成的作品《向凡·高致敬——星月夜》(图6),在借鉴临摹凡·高作品《星月夜》的过程中,学生用布来表现凡·高旋涡状的笔触、卷曲的柏树、安静的村庄,共同探索星空之谜。还有的小组提取了废弃服装中的装饰牌、褲袢、口袋、标签等元素创作出作品《城》(图7),各色标签构成城市中的高楼、建筑,裤袢化身为桥梁、砖块,毛线用来表现树木,裤袢、口袋当作天空,再用一些布料当水面、小船……
(3)装置型——与文学、故事、场景相结合
创作主题有情境性,与文学、故事、场景等相结合,表达创作者的创作理念和情感(图8、图9)。
学生小组分工合作,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和信息,讨论并完成旧衣创新利用主题性场景设计方案(表1)。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借鉴艺术家主题创作作品,如英国艺术家伊恩·贝里(Ian Berry)在纽约儿童艺术博物馆用旧牛仔布建造的一座秘密花园。
学生交流讨论:在看到这座秘密花园时,你有什么想法?艺术家用旧牛仔布制作了花园中的哪些事物?分组探究设计制作的过程。
学生在完成主题场景设计方案后,依据板块内容完成创作,例如在学生的主题作品《奇幻森林小景》(图10、图11)中,有用旧衣改造的绿植、仙人球、芦荟等花盆摆件,还有漫步在客厅的火烈鸟和在藤蔓下休息的小鸟。一眼望去,生机盎然。
3.工艺研究
(1)抽纱法
从肌理上学生对牛仔布、毛线等旧衣材料进行探索,选择抽纱的方法,用点、线结合的方式创作出地毯和半浮雕式壁挂等作品(图12、图13)。学生还从改变布材的质感入手,制作出像羽毛一般轻盈的个性化饰品(图14)。
(2)缝制、刺绣法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有的小组对传统手工技能(裁剪、缝制、刺绣等)特别感兴趣,他们对我国传统的绗针、锁边针等针法进行研究,还借鉴了日本传统的刺子绣缝制法,在这基础上设计制作茶杯垫等实用品。通过一针一线的缝制过程,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以提高(图15)。
(3)拼布法
拼布法是將一定形状的小片织物拼缝在一起的工艺。学生在运用各种质地的旧衣拼接过程中,可以发挥无尽的想象力,把不同材质的布料紧密结合,制作出质感丰富的拼布作品。有的小组还制作出实用性的成品,如桌旗(图16)、抱枕等。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用拼布法结合废旧泡沫等综合材料,还制作出立体的小鸟、野兔等小动物(图17)。
(4)编织、浆化、解构再造面料的方法
在现有旧衣面料上,运用叠加(卷、叠、编)、变形(浆化)、解构(对衣服或裤子的零部件进行裁剪和重组)等方法(图18)使布面产生褶皱等立体效果。打开学生对旧衣、布料的固有思维,使学生能够主动地挖掘和探索这些废弃物品的潜力。
4. 旧衣创新利用教学策略的研究
(1)选择课题,分组研究
各课题研究小组的分组形式包含开放式(学生按兴趣组成小组并选择主题)、半开放式(在教师规定的主题里选择,对同一主题感兴趣的学生组成一组)、集中式(教师分好小组,自由选择研究主题)。按照所分小组确定旧衣创新利用的课题研究方案(表2)。
(2)依据“主题—借鉴—构思—创作—展评”的思路展开创作
制定方案——生成有意义的创作主题,制定相关学习任务(文化理解);信息采集——赏析各国艺术家、设计师或民间工艺大师的作品(图像识读);探究方法——深入生活,收集旧衣等创作素材后设计构图(创想实践);创作实践——与同学交流设计方案,各小组依据方案动手创作,并调整完善(美术表现);结题汇报——展示分享、学习总结(审美判断)。此课题在关注学生自身发展的同时,促成学生对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等五大美术核心素养的养成。
(3)运用学习任务单、评价表构建学生自主课题研究的框架
设计好每个研究环节,指导学生达到每一环节的学习目标,以课题的整个学习任务书(表3)为导向,针对各阶段或具体学习任务发放学习单和评价表。
1.课题研究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完成“像艺术家(设计师)一样创作”的过程和任务,依据“主题—欣赏—构思—创作—展评”这一过程,设计好每个环节,用整个主题的学习任务书、学习单、评价表了解学生的研究进程。
通过学习引导,使学生对旧衣的质地、肌理、色彩等产生敏锐的感知,在借鉴各国艺术家、设计师作品的基础上,探究旧衣在创新再利用中的作用和工艺技法,创作一批有创意的作品,形成本校的特色工作坊(图19)。
2.整理项目教学策略和学习方式,形成校本教材
教师形成“课题式”旧衣创新利用教学方式的基本策略,以及实施的形式和过程:(1)分小组确定课题;(2)制定旧衣创新利用的探究方向和方案;(3)开题;(4)信息采集和整理;(5)探究旧衣创新利用的途径和方法;(6)分析、展示成果;(7)思考旧衣创新作品的意义;(8)结题鉴定和评审。
最后,收集、修改并完善教师和学生的论文、案例与报告,形成论文集,撰写结题报告、进行结题论证。
附师生获奖成果:
(1)论文《生活化美术——让旧衣“再生”》获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论文一等奖,《生活化美术——旧衣“再生”案例》获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第十二届“行知杯”二等奖。
(2)学生旧衣创意作品,形成《布谷鸟》特色工作坊,获镇江市第七届中小学艺术展演工作坊一等奖。
(3)教师作品《装点生活——旧衣创新》参加2020年镇江市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评选活动获中小学教师组一等奖,作品《旧衣创新——蓝白之美》在2020年镇江市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评选活动中获中小学教师组二等奖。
(4)学生孙馨怡旧衣创新作品《城》获镇江市第七届中小学艺术展演绘画类特等奖。
每一类旧衣都反映着一个时代的审美潮流,对旧衣的再设计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种手段。旧衣重生的课题因情而生,最终又带着情感回归生活。对旧衣创新产品的再利用和再思考是课堂之外的延伸和拓展,形成“生活—教学—生活”的循环,让教学和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为生活服务,用艺术的方式响应环保,用设计的方式创造未来。
作者简介:曹娴,江苏省镇江中学附属初中,中学高级教师。丁悦(通讯作者),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