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向下的中小学校园景观设计优化策略研究
——以上海平和双语学校景观改造为例

2021-12-09 02:56朱理立
园林 2021年12期
关键词:景观设计景观师生

朱理立

关注儿童健康是健康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应有之义。从中小学生成长的校园景观入手,探讨校园景观对中小学生的健康促进机制。借鉴城市绿地提升公众健康的作用机制,从校园景观提供生态产品或自然教育服务、促进健康行为活动、提高心理恢复能力、引导积极向上的道德健康等方面研究其对中小学生健康的促进机制。以上海平和双语学校的校园景观改造为例,运用理论机制,以促进师生身心健康为目标,提出设计优化策略。

学生健康;校园景观;健康促进机制;设计策略

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引发的公共健康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新冠疫情带来的严峻挑战也使全社会深刻认识到公共健康的重要性。“十三五”规划中“健康中国”首次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后续《“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1]等文件的发布也为中国健康城市的规划建设提出了实现“全民健康”的高度要求。健康理念不再局限于狭义的传统医疗模式,广义的、动态的健康理念逐渐成为主流,倡导通过行为引导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在非疾病状态下进行健康管理以降低疾病发生风险,关注体格、精神与社会的完全健康。基于此,城市功能和建成环境如何促进公众健康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中小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希望,应得到更多的关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重点加强健康学校建设,加强学生健康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到2030年建成一批示范性的校园项目。校园在学生的成长中扮演着最为重要的角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场所。中小学校园景观是一种特殊的环境载体,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的呈现,而是结合了自然、人文、方法与技术,按照“发展人的身心”这种教育目的组织起来的育人场所和系统[2]。从健康视角研究校园景观设计,为健康学校建设探讨可行的设计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1 中小学校园景观促进学生健康的机制

校园景观促进学生健康,不仅体现在用眼“看”,更重要的在于“体验”本身。在体验的过程中,学生会将景观所传达的美学信息与自身的记忆相结合,这种结合会引导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借鉴城市绿地对公共健康影响机制研究[3],校园景观促进学生健康的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提供生态产品或自然教育服务、促进健康行为活动、提高心理恢复能力、引导积极向上的道德健康。

1.1 提供生态产品或自然教育服务

校园景观中的绿色空间能够降低空气污染,植被叶片能吸收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叶片表面还能沉降悬浮颗粒物[4]。减少空气污染能有效降低中小学生呼吸疾病的患病几率。校园周边的绿色屏障通过声波衍射、吸收等方式有效降低、阻隔校园外的噪声传播[5],安静的校园有利于中小学生提高注意力。校园景观可以提供自然教育功能,植物本身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自然规律对于启发儿童生命的意义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参与校园农业的种植体验,提高学生对绿色有机食品的健康理念认知,从而增加对绿色产品的摄入,减少对快餐垃圾食品的依赖[6],这对于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起到重要的作用。

1.2 促进健康行为活动

研究表明,相对于缺乏植被、以硬质空间为主的景观,绿色景观更能鼓励人们进行身体锻炼[7]。校园的绿色景观能引导师生更加积极地锻炼身体,而且能促进其锻炼时间的延长,在锻炼中能更大程度提升认知能力和缓解精神压力。研究发现在绿色景观中进行5 min低强度的锻炼(如散步)可以产生显著的整体情绪和自尊感提升效应[8]。中小学生体力活动缺乏是肥胖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校园景观设计通过提供积极的锻炼空间,促进学生体力活动的增加,降低肥胖发生率,有益身心健康。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是校园景观促进学生健康的重要路径,校园公共开放景观吸引师生前往,在参与景观场所空间的游戏活动过程中,可以通过视觉接触、对话和问候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减少负面情绪的产生。

1.3 提高心理恢复能力

校园景观能够提高心理恢复能力,这可以用减压理论和注意力恢复理论来解释。1991年,罗杰·乌尔里希提出接触绿色景观可产生压力舒缓效应的理论,压力大的人与自然景观接触后会引发副交感神经系统反应,从而产生更加舒适放松的积极情绪状态[9]。研究表明,学生与户外绿色景观的接触频率与精神压力水平存在反向相关性[10]。史提芬·卡普兰和蕾切尔·卡普兰提出的“注意力恢复理论”[11-12]指出,对绿色景观中丰富场景给予无意识的注意能使人们从精神疲劳中得到恢复,从而提高认知能力。在绿色景观场所中,人们只消耗非主动性注意力而使得直接注意力得到恢复。在充满强制性的人造刺激环境中,人们需要消耗大量的主动性注意力才可以关注他们正在做的事情。研究表明,学生与户外绿色景观的视觉接触和多项学业表现有着显著的正相关性[10]。

1.4 引导积极向上的道德健康

校园景观除了绿色景观的健康功能之外,还具有特定的场所精神。景观元素表达的积极向上、富有活力朝气和启迪性的环境氛围素材,营造校园文化的主题特色,体现学校历史、教育特色,或展望未来。校园景观的文化属性引导学生增强学校的品牌认同感,增强学生的社会凝聚力和归属感。当学生与体验到的校园景观产生深刻的共鸣、或自省、或信赖、或忘我、或奉献、或豪迈等多样多重的感受,这种感受复杂而深刻,比直接注意力恢复、压力舒缓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13],即积极向上的道德健康。比如坚毅力[14],是儿童健康和成功发展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住宅周围绿色景观的数量与儿童的自我价值判断呈现正相关的关系[15]。

2 健康导向下的校园景观设计研究及应用现状

校园景观设计的研究是与教育改革和时代发展背景紧密相关的。国内外校园景观设计大都经历了从仅仅满足一般学校教学需求到重视儿童个性化、全面化成长的需要,从物质需求到精神需求的演变过程,以环境教育理论为主导,逐渐引入心理学、行为学相关理论,进行更为全面的思考。19世纪30年代,心理学家勒温(K·Lewin)将心理动力场研究引入校园设计;《教育环境及其影响》从心理学层面分析了学校和班级环境对儿童学习的影响;1960年,尼尔编撰的《夏山学校》提出了“让学校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学校”[16]的设计思想,被公认为是关于儿童身心发展和校园空间设计研究的始创者;1999年,上野淳发表的专著《未来的学校建筑——支撑教育改革的空间设计》关注全新教学模式下更适宜人才多样发展的校园空间设计,侧重于研究学校和学区环境的联系,同时关注开放空间的多样性设计;21世纪以后,学校内部空间与学生行为的互动关系及与之相应的设计方法研究成果多见于中小学的实际设计项目之中,以这些设计实践为契机,满足儿童身心发展的校园设计思想逐渐实现向世界范围的传播。欧洲生态计划认为绿色学校的建设有利于学生从校园环境中培养可持续发展意识与环境责任感[17],因此绿色学校在全英的中小学得以推广和发展。

随着中国素质教育的推行,校园景观设计中以“儿童为本”的理念逐渐成为主流。温雅玲在《中小学校多意空间及其适应性环境设计研究》中,论述了素质教育理念背景下的校园空间针对性的优化设计策略[18];赵杰在《现代城市小学公共空间设计研究》中提出了创造带动儿童之间积极互动交流的空间环境设计策略[19];深圳、南京等城市开始推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儿童友好校园逐渐被人所认识;任泳东等从儿童友好城市与健康城市的目标高度共识角度出发,提出了儿童友好视角下的健康城市建设策略[20]。

综上所述,从健康理念来看,校园景观设计的各种理论视角会影响学生健康,如注重环境的教育功能从而引导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基于儿童行为特征的校园景观环境设计,关注校园安全和校园景观的美育功能;儿童友好视角下中小学校园空间景观环境设计,关注校园景观的趣味性、领域感和参与度,从而间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目前的校园景观设计还缺乏从健康理念为出发点来思考校园景观设计,如校园景观设计如何促进学生健康,校园景观与中小学生健康发展的关系,与中小学生常见疾病(肥胖、近视、心理压力)的关系,这些还缺乏系统研究和循证研究。本文以平和双语国际学校的校园景观设计为例,探讨健康导向的校园景观设计,以期引发学界对于健康校园景观的关注。

3 健康导向下的平和双语学校景观改造

3.1 项目简介

平和双语学校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总占地面积约37 358 m(2图1)。学校由小学部、初中部与高中部构成,拥有约1 500名在校学生。学校建筑布局较为灵活,运动场占据场地较大面积,原状室外景观区域缺乏公共活动空间。本次改造设计将原本独立在外的教师公寓纳入校园,充分利用小学部与教师公寓之间的室外空间,争取更多户外活动场地,同时原来以灌木为主的集中绿化也改造成草坪加乔木的形式,改造后新增活动场地面积4 123 m2。本次改造优化了学校内主要活动流线,采用人车分流的方式保证了学生室外活动的安全性。

1. 校园总体布局

3.2 促进学生健康的校园景观设计策略

发挥相关景观的绿色空间正面健康效应逐渐被设计师和决策者认可,这要求在实践中更要关注个人感知尺度的景观空间,而不是仅通过绿地率的控制来完全实现景观功能的设计目标。从促进健康效应的角度来说,设计中如何提高人们与绿色空间接触的机会,是保证其发挥健康效应的最有效措施。

3.2.1 优化人本尺度的视觉接触

视觉联系是绿色开放空间最基本的健康作用途径。根据环境心理学理论,看到植物或自然景观,甚至是自然的图片,也可以起到促进健康的作用[21-22]。实际工作中常引入绿视率强调人正常视线所见的绿化视觉效果,强调所看到物体中绿色植物所占的比例,其代表更高的绿化质量。校园景观设计同时强调在教室等室内空间内看向室外空间的绿化景观的比例。

在平和学校的改造设计中,将场地、树木与草坪等景观要素,与人正常视角所见的建筑立面整体性统筹设计,以提升整体视觉效果。在建筑主入口处或楼层分隔处增加彩色格栅,更换更有肌理的外墙贴砖,沿建筑墙面增设风雨挡板。运用与景观铺装相近色系的立面贴砖,更好地与更新后的室外景观相协调(图2)。

2. 建筑立面提升

3.2.2 营造绿色空间的多样化功能

除视觉接触外,绿色空间是一种可以被多种知觉直接感知的物质空间,它不仅是一种视觉景观,也可以是一种声景(Soundscape)或嗅景(Smellscape)[1]。绿色空间设计时应该能鼓励各种人群接近、进入并停留,并注重微观人的尺度的细节处理。不局限于绿色空间的某一固定功能,实践中要突出校园绿色空间的多样性使用功能,同时强调多种功能的协调统一。

本次景观改造在有限的空间里利用建筑和风雨廊顶棚飘板开洞的方式保留校园内的高大乔木,为树木提供了生长条件,也与学校门卫、风雨廊等多种功能融为一体(图3)。另外,保留的树木作为重要的自然元素,可帮助师生更好地接触自然,缓解工作和学习压力。

3. 保留绿色植被

室外绿色空间也为学生室外学习交流创造条件。在体育场北部,设置有自然教室,座椅周围种植着高大乔木,可为师生提供阴凉的空间。学生在室外学习时,可与绿色元素充分接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习带来的压力(图4)。

4. 多元化的室外空间

3.2.3 置入丰富灵活的运动空间

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可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对其身心发育意义重大。提高校园中带器械的活动场地与草坪的比例,多设置正式或非正式的运动活动场地,能提高学生课间运动的概率,促使他们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提高身体素质,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团结协作,提升坚毅力的重要举措。

在本次校园改造中,新设置了多个非正式的、具兼容性的运动空间,包括投篮场、攀爬架、攀岩墙等场地和设施。在教学楼前空地设置三向投篮球场地,方便学生们走出教学楼后就可以直接使用篮球架,运动场地采用鲜艳的色彩,鼓励学生们更多地参与户外运动(图5)。考虑到下雨天的活动需要,同时为方便师生在宿舍与教学楼之间返往,在建筑之间设置风雨连廊,用以遮风避雨的同时也能作为课间活动的场地(图6、图7)。

5. 色彩鲜明的室外运动空间

6. 风雨连廊路径图

7. 风雨连廊活动空间

3.2.4 置入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社交空间

校园内运动空间也是学生之间的重要交流空间,同时设置其他停留与交往空间,为同学间相互交流或社团活动提供场地。本次改造通过优化布局、功能置换、精细化设计等措施,将校园内的活动场地面积由原来的936 m2提高到2 537 m2。设计通过增设林下平台,为同学们提供社交空间,有助于学生之间建立健康的社交关系。将建筑的入口台阶扩大,使其成为可供停留的平台,在平台一侧设置座椅,为同学们组织室外交流活动创造条件。形态丰富的台阶也成为学生毕业时拍照留念的理想场地(图8)。

8. 社交性停留空间

3.2.5 置入潜移默化的校园精神空间

校园精神空间是一所学校提升师生归属感的重要载体。景观设计中可利用林荫道、校训石、小品与雕塑等景观元素塑造校园精神堡垒,利用景观空间的延伸意象宣扬校园文化,增强师生对于学校精神的认同感。“双鱼”是“双语”的谐音,平和学校期望孩子们能像大海里的鱼一样,在自由快乐的环境中成长成材。景观设计中将“双鱼”形态选作意象形态,在草坪、树池与花卉种植中多次运用,以增强校园归属感(图9)。题有校训的景观石、平和女孩雕塑、饮水思源水景,通过景观小品传承校园文化,烘托校园气氛(图10)。

9. “双鱼”意象形态的应用

10. 校园景观小品

4 使用后评价

平和国际学校校园景观改造历时三年,分三期完成。每一期改造完毕后,通过与平和学校师生的访谈,评价景观改造的效果和师生满意度。一期改造完毕后,原来老旧、破损的路面得以更新和修复,老师和学生普遍感觉景观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尤其是对食堂门口的改造极为满意,设计通过空间改造增加了学生的活动区域。活动区域的增加促进了学生的户外运动,并成为他们进餐前后愿意停留驻足交流的空间。

访谈过程中,教师公寓片区的改造也被多次提及,老师和学生们认为通过景观和广场的改造,教师公寓与校园变得有机统一,校园的景观更加和谐,学生和老师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也更加顺畅和频繁。校园景观的改造不仅美化了校园环境,提升师生美的享受,并且促进了师生的交流。

二期改造完毕后,学校公众号通过“谈谈你对学校景观改造的感受”征文活动,了解学生们对校园景观改造的见解和想法。黄杨路校门成了师生口中的高频词,也成了家长们感受最为深刻的亮点之一。黄杨路校门成了平和学校的景观标志性符号,提升了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5 结论与讨论

城市建成环境与公众健康的关系已经成为城市规划设计行业人员研究的重点,以文献综述和理论探讨为主,也有部分循证研究,着重在公园绿地促进居民体力活动影响因素方面。景观不仅包括绿地,还包括各种景观设计主题、小品等景观元素,对于景观促进健康的研究目前还较少涉及。本文在城市绿地与大众健康的研究基础上,对校园景观与中小学生健康进行了探讨,除了校园景观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促进健康行为、提高心理恢复能力之外,校园景观在引导中小学生积极的道德健康方面有重要作用。基于健康导向的理论,在平和双语学校校园景观的改造中,从整合室外公共空间入手,在绿色景观里积极置入社交空间、学习空间和运动空间,同时引入彰显校园文化的精神空间,增强师生的归属感。改造后的绿色景观为师生创造了优美的室外绿色空间,发挥了绿色景观的健康功能,助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由于对于健康效应的考量还需要长期的观察和数据积累,希望今后有条件能对校园景观设计的健康循证做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注:文中所有图片除注明出处之外,全部来自平和学校资源配置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

猜你喜欢
景观设计景观师生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景观别墅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火山塑造景观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麻辣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