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晖,周君丽
(新乡学院生命科学与基础医学学院,河南新乡 413003)
近些年,在党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尤其是2019 年《安吉共识》发布后,农林专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中国农林类教育步入了一个新时代[1]。园林专业作为农林类专业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100多所高校开设园林本科专业,为我国园林绿化行业培养了大量的应用型人才[2]。大部分高校园林专业人才培养以规划设计方向为主,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等工作。随着我国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步伐加快,园林设计的主战场从城市向农村转移,园林专业毕业生肩负着服务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使命[3]。
新乡学院于2012 年开设园林本科专业,该专业以规划设计方向为主,累计为社会培养了1200 余名景观设计人才。《园林规划设计》是园林专业必修课程、核心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里占据着重要作用,该课程学生学习情况直接关系着园林设计能力的培养和就业质量。现行的《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体系不能完全满足新农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为推进园林学科的发展。以新乡学院园林专业为例,根据新农科建设的总体要求,针对现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设思路,以期为高等学校园林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我国新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172017)2018 年6 月1 日起实施。该版城市绿地分类标准相对2002 版内容变化较多,但现行的《园林规划设计》本科教材大部分都是2018 年之前出版,教材中章节内容按照2002 版城市绿地分类标准编写,内容陈旧或不全,给授课和学生提前预习带来较多困扰。再者,学校现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安排上存在与目前景观设计热点问题脱节的现象,比如,授课计划中没有体现乡村景观、田园综合体等与美丽乡村建设相关的内容。教材中教学案例不足,授课教师也缺少这类课题的研究,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园林设计类课程大部分教师采用“老师讲解+学生设计+老师评图”方式开展教学,即课堂上教师先通过PPT 讲解理论知识,理论知识讲解完后进行案例分析。根据授课专题布置作业(下发任务书),学生按照任务书开展设计,老师再逐一批图、评图。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也能顺利完成课程考核,但这种教学除了设计环节由学生主导,其他环节都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讨论,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学生学习是被动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也无法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无法满足新农科对园林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求。
学生培养质量是否达标,教学评价是最重要的环节。《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各类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方法,并且能够独立或与团队其他同学合作完成各类园林景观设计图纸绘制、设计说明编制等内容。这个目标的考核主要依据于作业成绩,具体来讲,就是提交的设计图纸和设计说明文本,老师通过若干设计作业成绩累加给出最后成绩。尽管这种考核也注重平时评价,但是这个成绩仅对照评分细则对学生提交的作品进行评价,一个小组一个成绩,而小组每个同学在整个设计过程中的表现无法体现。这种评价方式不能全面体现“新农科”和“课程思政”对素质目标的考核,达不到“立德树人”的目标。
近年来,随着国家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园林绿化行业的发展,社会需要大量的园林人才。在新农科背景下,乡村生态环境的修复、乡村景观的营造、田园综合体、乡村遗产保护等新课题都对园林规划设师提出了新要求,也成为园林设计教学的热点内容。根据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及园林行业对园林景观设计师要求,及时组织自编教材、修改教学内容。如与新乡市市政设计研究院及河南省部分开设园林专业本科高校合作,按照新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编写了适合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园林专业的《园林设计初步》《园林规划设计》等设计类教材。根据章节内容,有针对性地在教材中融入课程思政内容,整个教材体现“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
按照新农科对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修订2020 版“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将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国家战略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之中。如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大纲中,加入美丽乡村景观设计、乡村遗产保护、田园综合体设计等内容。让园林专业毕业学生能在乡村振兴这个大舞台中,围绕“乡土文化,乡村遗产保护”等开展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景观设计。实践环节增加到乡村调研设计环节,让学生进行体验式锻炼,培养学生“知农、懂农、爱农”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掌握以人为本的设计精髓。依据就业调查结果,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的园林专业应届毕业生在工作之初,很少接触到大的综合公园设计项目,更多的是庭院设计、屋顶花园设计、街景设计。及时调整授课内容课时比重,增加小地块设计内容,让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提升专业自信,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循序渐进地进入课程学习。
根据园林设计类课程的特点,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教学平台(爱课程和虚拟仿真平台)。理论课堂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课前将学习内容(包括PPT 和慕课视频)传入学习平台,让学生自学并完成测试,课上首先利用一小部分时间,针对学生没有掌握的问题和作业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讲解,剩余的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对案例进行讨论,让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发言,如设计风格的体现、设计主题和设计理念的提炼、设计原则的确定等。还可以让学生转换角色,谈谈如果自己是设计师会如何规划方案等,训练他们的创新能力,下课前布置设计作业(下达任务书),要求学生设计作业全部采用真题真做的方式,作业内容全部来自老师承担的设计项目或者指定的周边场地。学生在实践课前完成设计作业的汇报方案,实践课上每个人(或每组代表)利用PPT 对方案的现状分析、设计意向、设计构思等进行汇报展示,老师和同学进行提问和点评。课后学生按照课上提出的意见进一步完善方案,并进入下一步绘图阶段,采用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方案质量,锻炼了学生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并且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点评过程也是同学们学习的过程,有意识引导学生提出质疑,让他们利用批判性思维去发现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设计是主观的,没有唯一答案,引导学生养成思辨的习惯,对自己和他人包括老师提出质疑,在质疑中交流,在交流中思考,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4-5]。学生从场地调查、分析开始到最后提交设计文本全程参与,一套方案做完后基本掌握设计全过程,对后续毕业设计和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课程考核是对课程大纲确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是否达标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成绩在原来考核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课程评价体系,考核成绩不再仅仅是作品成绩,而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根据小组提交的作品和小组成员表现综合评价。如某项设计作业总分为100 分,成绩由设计成果、任务分工、个人贡献3 个部分构成,其中,设计成果占75%,小组任务分工安排占5%,这2 部分小组每个成员得分都是一样的。其它20%根据小组成员的贡献(调研、现场测绘、PPT 制作、PPT 汇报等,根据项目情况每部分权重有所不同)和完成情况计分,但小组成员累加不得超过20%。通过这种注重过程性评价的方式,对课程进行综合考核,不但体现了“付出劳动,必有回报”的评价基本原则,并且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吃苦耐劳的精神,调动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这种评价方式能够较为全面考核课程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达成情况,满足“新农科”对设计师、工程师的基本要求,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6]。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改革是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面对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及乡村振兴中“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4 个对园林规划设计类人才的要求进行尝试[7-8]。通过本课程改革带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园林专业改革设计类课程,着力打造更多的农林教育“金课”,为社会培养满足行业需求,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专业技术人才[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