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艳 张先庚 郭勤 李鑫 张云秋 刘赟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疫情、重大食物与职业中毒、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和其他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1]。2020年1月30日,新冠肺炎疫情被世界卫生组织纳入“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这是继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2018年的埃博拉疫情、2015—2016年的寨卡疫情等,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的第6例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3]。疫情的频繁发生,不仅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安全与健康,还会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其造成的后果是灾难性的[4]。社区作为疫情应急网络中的重要环节,若缺乏应对能力,不能很好地预防或控制事件的发展,使得突发事件的影响扩大,势必影响社会稳定[5]。因此,立足社区疫情,探索政府-行业-医院-社区-学校“五维并进”的社区防控新模式,即市和区卫生健康局、市和区疾控中心、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居民委员会、医学院校共同组建社区疫情防控团队,创新社区防控手段,让社区家庭掌握便捷有效的防护举措,以提高社区应对疫情能力,筑牢社区防线,保护社区家庭健康与生命安全。
大量研究表明,政府已不再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治理的唯一主体,作为社会治理体系的基本单元,社区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第一承受者[6-8],在推进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社会载体作用[9]。文军[10]提出应探索构建统一领导、综合协调的非常态化应急管理体系并嵌入社区治理层面。易外庚等[11]指出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关键在于政府主导、基层组织及居民扮演角色主体。目前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模式,总体来说,是以区县级为应急响应,以区卫生行政部门和专业机构为主体,进行调查处置工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协助做好相关工作[12]。依据事件的发展进程,将其主要划为5个阶段:①事件发生前的监测预警:区疾控制中心牵头实施,通过实时监测,对某些疾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可能性进行风险分析,发出预警信号通知,为进一步采取相关措施提供依据;②事件报告和应急响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来源广泛,包括医院急诊报告出现的集体性食物中毒事件或个人怀疑他人患有传染病等;③事件核实和现场调查:根据相关职责分工,由区卫生局进行统一指挥,区疾控制中心负责事件核实、调查与工作处理,在此期间,具体实施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执行;④事件分级与应急处置:经过基本调查后,首先由区疾控制中心对相关事件进行初步分级,评估严重程度后,再由区卫生局进行专业分析,制定下一步应对措施,判断是否需要上报市卫生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整个过程应紧密配合有关部门,协助完成任务分工,如密切接触者的居家医学隔离观察等;⑤事件发生后的善后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结案以及传染病事件还涵盖患者、接触者的观察、疫源地消毒工作等,除传染病以外的其他事件,结案后则无更进一步举措。既往研究显示,由于地域等差异,我国社区管理模式具有多样化。主要有行政型社区(政府主导)—合作型社区(政府推动和社区自治相结合)—自治型社区(社区主导和政府支持);行政引导型—企业主导型—自治型—专家参与型;政府主导—社区自治—社会协同—居民参与等几种类型[13-17]。
在应对疫情中,政府起主导作用,可根据疫情的影响及危害程度等启动应急预案,并提前预测各类事件的风险,使用数据资源为科学高效的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18],以保障公众生命与财产安全。
行业的疾控中心是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的基础,也是疫情防控应急队伍的骨干力量,起到流行病学调查、资源保障、信息统计等作用[19]。社区居委会作为疫情监测和预警的前沿哨点,承担信息收集报告、人员分散隔离、防疫政策宣传、协助公安部门维护治安等工作[20],是防控措施执行的主战场,也是服务群众的重要阵地。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提供医疗、护理、康复等服务的机构,在应对疫情中发挥着救治主体、对潜在风险,发生概率等预警和监控的作用[21]。
医学院校具有大学的共同职能,集医、教、研、管为一体,突出基础和临床的结合,同时有一定规模的附属医院系统,其组织结构更加复杂,职能超越了一般意义的大学职能,承担了独特的专业化的社会责任[22]。历史经验表明,在埃博拉出血热、脊髓灰质炎、H1N1流感、鼠疫、新型冠状病毒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学院校作为支撑医学研究和医疗服务能力突破的重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3]。
社区服务是医学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担当使命的应有之义[24-25]。医学院校充分利用临床研究成果和高科技设备,整合中医学、温病学、西医学、药学、康复医学、老年医学、护理学、教育心理学等专业特色师资,发挥专业优势,做好社区防控。学者研究在2020年疫情防控中,医学院校教师 96人积极参与社区疫情防控,其中,以护理专业中青年教师为主,达36人[26]。同时,医学院校有较好的社会影响力和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可利用官方网站、微信、专家问答、著作出版等多种形式进行科学知识的推广和普及[27-28];此外,医学院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新时代卫生健康人才的重要责任,专注于人才培养、服务社会是其初心和使命,这也使得医学院校有更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协助完成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
疫情发生后,政府如区卫生健康局落实中央、省、市关于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自觉践行防控职责使命,切实把各项防控决策措施、责任落到实处,确保疫情防控工作能全面统筹推进,为疾控中心、医学院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社区居委会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提供重要指导。
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流行病学调查是防控的最前沿,疾控中心工作人员是防控前线的“侦察兵”[29-30],通过详实细致的“流调”,了解传染源,追踪发病后的活动轨迹,迅速排查和锁定密切接触者,并对其进行及时的隔离医学观察,及早发现可疑病例,防止蔓延;同时,协助政府进行数据统计,24 h对数据进行监测与汇总,并进行动态分析,及时研判,为政府调整事件防控策略与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31]。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线工作人员开展社区入户排查、重点公共场所防控督导、社区防控健康教育、转运疑似患者密切接触者工作;与科技公司、医学院校科研人员等研讨社区管控软件和数据化服务平台,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开展相关社区疫情管控研究工作,充分发挥区块链技术在突发公共事件监测分析、防控救治、病毒溯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提高防控效率。
由医学院校牵头,联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居委会,共同建立线上平台,面向大众免费提供疫情防控知识咨询、居家调理咨询、心理咨询等服务。社会公众只需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根据提示进行相关操作,获取更多疫情防控知识,并就健康问题直接“对话”名医。为百姓家庭提供线上免费挂号咨询服务,通过学校、社区居委会等平台公众号及小区业主群进行推广,切实做好社区人群健康咨询、心理疏导等人文关怀工作,全力解决防控期间健康问题。聚焦社区居民关心的问题,医学院校制作“居家中医常用防护技术”“中医传统养生运动”等有利于个人防护、中医养生的小视频,通过平台和学校网站进行推送。
为更好地让社会大众科学地对待疫情,医学院校可针对不同人群“划重点”,编写“疫情居家防护系列手册—儿童篇、学生篇、成人篇、老人篇、孕产妇篇、中医篇、心理篇”,并由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印制纸质版发放给社区居民;针对平台咨询的问题开展疫情防控专题网络公开课,充分利用网站、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开展防控宣传教育、心理疏导[32];发挥社区居委会的宣传作用,在社区公共区域张贴防控知识海报,广播循环播放防护手册内容,引导社区大众科学客观看待疫情,积极配合国家、社区与学校做好防控工作。
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为主线,通过创新探索政府-行业-医院-社区-学校“五维并进”的疫情防控新模式,进行周密部署、严格履职、优势互补、精准施策、科学防控,系统有序、多渠道开展社区入户走访、线上线下咨询诊疗、心理援助、宣传教育等措施,利于筑牢社区防线,科学高效引导社区大众正确认识和理性应对疫情,保障社区居民生命健康与财产安全,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最终实现以防为先,防中带控;以控为核,防控结合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