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洁
(延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持续加快,老年人人居环境建设成为养老事业的重要内容正广泛引起社会关注。目前,中国养老服务体系正朝着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多样化方向发展[1]。有别于一些西方先进国家的养老模式,在中国,多数人年老后将以居家养老为主、以社区照料为辅,但专业化的养老机构仍不可或缺。养老机构能为老年人群提供更全面更专业的养老服务,包括对身体或智能方面失能或半失能老年人的日常护理,以及让健康的老人们享有优质的晚年生活,虽然养老机构服务的老年人占总数比例较小,但专业化水平较高,在养老服务体系中发挥着示范和辐射的作用[2]。
养老机构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组成,其庭园环境设计应体现康复性景观的特征,即能辅助机构内的老年人恢复身心健康、拥有优质的老年生活、提高机构空间使用率,并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本研究从养老机构户外环境对老年人的意义、老年人身心特点及庭园使用、养老机构庭园设计3个方面进行论述,提出养老机构庭园环境从选址和布局、游线组织到植物景观等方面的设计策略,以期为相关项目的研究及建设改造提供参考。
养老机构是老年人聚集养老并接受日常照护的综合性场所,入住的老年人将在养老机构生活、文娱、交友、保健等,其户外环境品质对老人们尤为重要,作为一种康复性的庭园景观,是整体医疗卫生设施中的一部分,能充分地发挥让老年人与自然相连接、缓解身心压力的功效,是提高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康复景观在中国历史上就有相关的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生理论和中医药学具有紧密的联系,其根本都是关注人体健康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是进行当代康复类景观建设中可以借鉴的宝贵财产[3]。
建筑学与风景园林学的学者们通过多方面的科学试验方法已经证明了室外绿色空间对老年人生活的重要性,突出体现在提高安全性、激发亲生物性、提供身体锻炼的机会、增进人际交往等方面,由此缓解精神压力、获得掌控感、强化身体机能、提升心理幸福感等,进而达到辅助身心康复的效果[4]。因此,受益的还包括在养老机构工作的医务、护理人员和探访者,机构室外的绿色空间能帮助医护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保持愉悦的心情,增加对职业的满意度,从而为老年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而探访者们也因庭园的存在而延长前来探视的时间。
入住养老服务机构的老年人通常分为以下3种:身体健康状况良好、思维清晰、具备生活自理能力的人群;罹患慢性病、日常生活不能完全自理,需要部分协助才能完成的人群;失去生活自理能力,需要长期依靠医护照顾的人群。不论何种身体状况的老年人,参加室外活动或仅与自然环境相接触都能改善身心的健康,经研究证明,体质虚弱的人群在室外活动后所获得的康复效果更为显著[5]。据此,健康状况欠佳的高龄老人更需要走出房间而非顾虑安全及不便问题长期待于房内,养老机构的室外庭园环境应充分结合老年人的身心特点进行设计。
中国将年满60周岁的人群划定为老年人,人一旦进入老年阶段,就会逐渐开始生理性的衰老,主要体现在感感知觉变弱、神经系统退化甚至失智、运动能力下降和免疫力低下4大方面[6]。具体表现为对环境的感官刺激反应迟缓、记忆力及认知水平降低、身体灵活度和肌力下降、骨质易脆、体虚易患慢性病且不易痊愈、对环境中光线及温湿度的改变等都较为敏感。
人步入老年后,随着生理机能的衰退以及社会职能的改变,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心理变化,而这种变化通常更趋于悲观且不可逆。一方面,因为担心自身的健康状况、担忧生活和医护的保障而产生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另一方面,由于与社会的脱离、子女疏于关怀照顾而产生失落和孤独感,长此以往可能诱发一系列的心理疾病[7]。
在养老机构居住的老年人,大多都喜爱白天在室外较长时间逗留且深信其对身心有益。但据调查发现,现有许多养老服务机构的室外空间并未能达到理想效果,而庭园作为养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康复景观的一种类型,其有别于居住建筑内的生活必需空间,庭园属于可选择性场所,若经合理设计既能提升其使用率,又可以发挥辅助老年人身体康复的作用。
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及笔者实地调查发现,深受老年人喜爱的养老机构庭园应包括以下特征:面积可观;室内外之间方便通达且易识别;有能满足散步或健身的场地;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布局合理;具有朝向好并舒适的室外座椅;庭园景象充满自然气息;定期开展趣味性的庭园活动;能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8,9]。
养老服务机构重在全面提高入住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其庭园应致力于服务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并充分发挥其辅助康复的功效。由于老年人群体特殊的身心特征,设计庭园时应从老年人具体的使用需要和偏好出发,考虑相应的设计对策,以人性化的功能需求为主要目的,而庭园的生态效应、文化艺术性等则退居其次。
一个理想的养老机构的庭园能获得较高的使用率,其应有良好的可见性和易达性,通行无障碍;环境氛围亲和,能接触到自然元素,满足人的亲生物性;庭园设施舒适且易用,能让老人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具有宁静的私密性场所,可在其中独处或与亲朋共度;以及交互性的活动空间,能激发庭园使用者交往参与等[10,11]。
3.2.1 庭园的规划选址 养老机构在规划设计阶段有必要考虑设置一处独立的庭园空间,已有研究发现,庭园面积所占总面积的比例和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恢复力呈正相关,因此,应在有限的用地中尽量扩大机构庭园的占地面积比[12]。
养老机构中的主庭园区通常位于由建筑围合的内向型空间中,或是临近主要建筑的一侧。庭园出入口位置的选择应考虑与建筑室内公共区之间的联系,这些公共区包括休息厅、饭厅、活动室等,老年人白天在此类区域活动较频繁,因此这里是通往室外庭园的最佳场所。若从室内公共活动区的窗户上能预先看到庭园并轻松找到通向庭园的门,则能引导老年人更多地步入庭园空间。
3.2.2 室内外过渡空间设计 有学者通过对老年人行为活动特点的广泛调查发现,老年人由于身体对外界的适应能力下降,通常不喜欢环境中诸如温湿度和光线等因素的忽然变化,加之体力有限,致使一部分老年人不会自行离开室内太远。其次,在心理特点方面,老年人普遍喜爱在建筑门口附近坐憩、与同伴聊天、观看行人往来,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接受日晒、感赏自然等[13]。
基于老年人的上述心理行为特征,在通往庭园的空间转折处应创造出一种过渡性的区域,为室内外环境的急剧转变起缓解的作用,其设计要点包括:避免影响进出建筑的通道;在具体的转折点采用无障碍的平门槛,保证出入便捷;视线能及较远处;在建筑门口增设一处能遮阴的座椅区,放置舒适可移动的座椅;考虑摆放一些植物盆栽以增添自然的气息,也是让老年人在心理上产生室内与庭园的连接感[14]。笔者在实地走访调查中发现,一些养老机构的建筑门口并没有明确的过渡性设计,却仍能见到不少老年人自行搬出室内的座椅聚集于此,老人们坐在一起聊天、看书或者晒太阳,在这一位置呈现出较高的使用率。因此,过渡区的存在对老人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2.3 庭园空间布局 养老机构庭园的空间布局,首先应呈现出简单明确的总体结构,以使老年人在园中易于认知和理解,有目的性地进行选择。其次,需充分考虑老年人不同的身心特点和情感需求,提供多种有益康复的空间类型,具体包括:
1)私密型空间。在离庭园出入口相对较远的角落处,运用绿篱或其他具有屏障效果的构筑物加以围合,界定一处私密空间,为需要独处的老人营造安静的氛围,并能给予他们心理上的安全感。
2)开放型空间。大多老年人更喜爱聚集热闹,满足这类功能的区域应足够开敞,摆放可移动式座椅,让老人们在此聚坐闲聊,还能定期举办一些小型活动等。
3)康体空间。一些生活较自理的老人习惯每天保持一定时长的身体锻炼以增进健康,应在庭园中创造一处室外健身活动的场所,安装适宜老年人使用的健身器械,若场地条件容许,还可考虑设立老年人偏爱的门球运动场地。
4)园艺活动空间。老年人通常都喜好栽培植物,已有研究充分证明了园艺活动能有效增进老年人身体及精神方面的健康,应该在庭院中划分一块能进行园艺操作活动的空间,设计抬高式种植床以免老人频繁弯腰,并提供老年人容易使用的园艺工具,让老人们积极参与对植物的日常照料,以助于促进自身的康复[15]。
5)亲生物空间。为满足老年人渴望亲近自然的心理需求,可考虑设计一处趣味性的亲生物空间,提供饲养各类小动物的设施,老年人在与小动物互动的过程中能被调动起愉快的情绪,身心得到放松并激发起亲生物性,还可能在此处与同伴谈起共同的话题而促进交往,排解在养老机构生活的孤独感[16]。
3.2.4 庭园游线组织 散步是老年人最安全易行的运动养生方式,老年人使用的庭园道路应符合老年人的身体特征,除应具有良好的通达性和可识别性外,还应能满足老年人日常休闲散步的需求,其设计要点具体如下:
1)应具有简单明确的行走线路,主道路应途经主要的活动区域,减少道路分岔,避免有认知障碍的老年人因寻路困难而出现紧张焦躁的情绪。
2)主园路宽度应大于1.80 m,以保证两部轮椅能够并排通行,次园路的宽度应至少为1.35 m,以确保轮椅使用者和步行者能错身通行。
3)路面不设台阶和明显的高差变化,以方便轮椅和步行辅助器的使用。
4)老年人易发生跌倒、碰伤等意外事故,为保障老人行走安全,庭园道路表面宜采用平坦、防滑且铺贴缝隙较小的铺装。
5)沿路线设置连续的扶手,为老年人行走提供支持,减轻体力负担。
6)沿途每间隔适当距离处需增设小型休息区,安放舒适的靠背座椅,方便老年人散步中途劳累时停留休息。
3.2.5 庭园植物景观设计 根据已有的关于养老机构中老年人对室外环境满意度评价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老年人都喜欢自然气息浓郁、植物绿量大、能给人平静和放松感的庭园环境,植物作为庭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时应着重考虑以下几点:
1)安全为先:为避免对老年人的室外活动安全造成威胁,庭园中应避免种植有毒害、飞毛、带刺尖、易致敏的植物种类。
2)空间划分:利用常绿绿篱或是附有攀援植物的构筑物代替生硬的砖石墙体,以实现场地界定的功能,如隔离人车交通、围合园界、构成和分割园内各类功能空间。
3)改善微气候:通过巧妙的植栽设计形式,实现在遮阴、通风、御寒等方面的微气候改善的作用,以提高老人们在庭园活动时的身体舒适度。
4)视线通透性:植物配置整体疏朗通透,随处可及的视线能帮助老人们即时选择并获得一定的掌控感,还利于护理人员能从室内随时观察到老人们在庭园的活动情况,及时发现意外状况。
5)五感体验:选择在视觉、触觉、嗅觉、甚至听觉和味觉方面能提供多重感官刺激的多样有趣的植物种类,芳香植物及浆果类植物的应用容易吸引蝴蝶、蜜蜂或鸟类等小动物前来,为庭园增添生气,并实现声景效果[17,18]。
6)体现亲和性:为营造温馨亲切的居家气氛,可种植一些老人所熟悉的乡土植物,包括农作物和果蔬类,或是药用植物,也能帮助唤起老人们的过往记忆,满足老年人怀旧的心理特点[19]。
7)人性化尺度:老年人由于身体灵活度下降导致的行为能力受限,如较难大幅度弯腰或下蹲等,需适当抬升部分种植床的高度,以方便老人们能够近距离接触到植物[20]。
养老服务机构户外庭园景观设计,应以机构中各种状况的老年人从健康安全、舒适便利到精神交流等多方面的综合需求为导向,遵循适老性原则,帮助老年人从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到保证他们的权利和尊严,引导老人们主动走向室外,积极参与和开展各类活动,促进老人们自身健康状况的改善,以提升晚年的生活质量,实现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