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2021-12-09 05:19曹杨彬贺叶彬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1年20期
关键词:四肢病原菌部位

曹杨彬,贺叶彬,任 一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中医医院骨伤科关节病区,贵州 黔南州 558099)

四肢骨折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骨科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畸形、局部疼痛、功能障碍等症状,且患者采取及时恰当的处理,多数可恢复原来的功能,但少数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现阶段,临床治疗四肢骨折主要是采取内固定术的方式,其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促进病情恢复,但在应用中,部分患者术后易出现感染、畸形愈合等并发症[1]。内固定术后手术部位发生感染的风险较高,而感染可诱发机体局部组织和全身性炎症反应,进而影响患者预后效果与恢复进程[2]。因此,了解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手术部位发生感染的病原菌特点与发生的危险因素十分必要,故开展本研究,为减少患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发生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中医医院2016年1月至2021年3月期间收治的40例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手术部位发生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作为感染组(40例),并回顾性分析同期收治的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手术部位未发生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作为非感染组(90例)。诊断标准:参照《四肢骨折的现代诊断与治疗》[3]中的相关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感染组患者符合《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最佳实践》[4]中的相关诊断标准者;均接受四肢骨折内固定术治疗者;经影像学检查确诊者;临床资料完整者等。排除标准:术后切口脂肪液化者;合并严重心、肝等脏器功能不全者;合并其他骨科疾病者;有其他感染性疾病者;伴有凝血功能障碍者;术前骨折部位已经发生感染者等。本研究已通过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研究方法

1.2.1 病原菌培养和鉴定方法 取感染组患者手术部位的积血、积液作为标本,对其进行样本稀释和病原菌培养后,使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和药敏分析系统进行病原菌鉴定,质控菌株主要包括由上海复祥生物科技公司提供的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观察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情况。统计感染组患者手术部位积血、积液中含有的病原菌菌株,其主要包括革兰阳性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革兰阴性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黏质沙雷菌、鲍曼不动杆菌),真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

1.2.2 危险因素分析 ①单因素分析。统计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主要包括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吸烟饮酒史、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开放或者闭合性骨折、术前受伤时间、多处骨折、术中是否输异体血、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及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等。②对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原菌分布情况 40例感染组患者的手术部位积血、积液样本中共分离出40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23株(57.50%),革兰阴性菌16株(40.00%),真菌1株(2.50%),见表1。

表1 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情况

2.2 单因素分析 感染组合并基础疾病、开放性骨折、术前受伤时间≥8 h、多处骨折、术中输异体血、手术时间≥180 min、术中失血量≥400 mL、住院时间≥14 d、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3 d的患者占比均高于非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影响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单因素分析[例(%)]

2.3 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以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手术部位感染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纳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中,结果显示,开放性骨折、术前受伤时间≥8 h、手术时间≥180 min、住院时间≥14 d、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3 d均为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手术部位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OR=4.051、7.815、6.379、7.988、4.293,均P<0.05),见表3。

表3 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手术部位发生感染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内固定术是一种治疗四肢骨折的最主要方法,但因临床抗菌药物耐药形势日益严峻,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也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手术部位感染可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还可影响骨折端愈合及其治疗效果,严重者还可导致患者截肢,甚至危及生命安全。术后手术部位感染主要是由细菌、积液、积血等因素导致的创口发生的一种炎症反应,其可加重手术切口损伤,进而影响预后恢复[5]。

本研究通过观察四肢骨折内固定患者术后手术部位是否合并感染的临床资料发现,患者发生感染时,积血、积液样本中革兰阳性菌占比较高,且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居多,因此,可根据患者感染的疾病类型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开放性骨折、术前受伤时间≥8 h、手术时间≥180 min、住院时间≥14 d、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3 d均为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手术部位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人体皮肤、浅层软组织等是机体的第一道免疫屏障,而开放性骨折可导致其被破坏,使得深层肌肉、骨组织暴露于空气中,进而使得手术部位易受到污染、细菌定植,增加感染的发生风险;而根据长期临床经验可知,在受伤后6~8 h内,对四肢骨折患者进行彻底清创及骨折复位固定,可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受伤至手术时间越长,患者受伤部位越易遭受病原菌污染、繁殖,进而其感染的可能性越大,故早期、彻底的清创可促进骨折愈合,减少感染发生[6-7]。手术时间越久,伤口组织、手术器械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也越久,其受污染的风险就越高;同时手术对骨折周围软组织牵拉时间的延长,可加重患者造成的损伤,从而增加周围软组织出现缺血坏死的发生率,进而对术后伤口愈合和康复效果产生不良影响;其次,手术时间与手术本身复杂程度及医生的熟练程度有关,因此,临床仍需增加术者操作的熟练度、掌握手术方法和技巧,以提高手术效率,减少切口暴露时间[8-9]。术后放置引流管可将组织间隙的积血、积液引流至体外,避免伤口术后感染,利于创面愈合,但引流管留置时间过长,可导致细菌通过引流管侵入手术部位,进而增加感染概率,所以在患者符合临床拔管指征的前提下,于3 d内拔除引流管对预防感染是有利的;受伤、手术均为创伤性操作,其可损伤患者的免疫功能,进而有利于创造出致病菌感染的环境,提高感染的发生率,同时住院时间越长,病房人员流动较大,交叉感染的发生率越高[10]。目前对于四肢骨折内固定患者手术后手术部位发生感染的治疗十分棘手,临床应结合患者自身、手术情况,以及术后的各个因素整体考虑,重视各项容易引起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减少感染的发生。

综上,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手术部位发生感染时,积血、积液样本中革兰阳性菌占比较高,开放性骨折、术前受伤时间≥8 h、手术时间≥180 min、住院时间≥14 d、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3 d均为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因此,临床可结合患者自身情况,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预防与治疗患者术后感染,从而提高预后效果。但本研究样本量较少,且所观察的数据较为局限,使得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偏倚,因此临床可采取多中心、大样本量进行深入研究,以提高研究的准确度。

猜你喜欢
四肢病原菌部位
每个女孩都有不允许别人触碰的隐私部位
2型糖尿病并发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跟踪导练(四)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菌调查与预防浅谈
植物免疫系统“合作”御敌
跟踪导练(四)
跟踪导练(四)
五个部位冬天尤其要保暖
喜欢什么
没有四肢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