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对牙列缺失患者美学效果的影响

2021-12-09 05:19陈晓莹谭永俏罗剑戈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1年20期
关键词:吸收量牙槽骨宽度

陈晓莹,谭永俏,罗剑戈

(江门市口腔医院口腔科,广东 江门 529020)

牙列缺失是临床上一种发病率较高的疾病,很多患者由于在拔牙之后未能正确进行处理,从而引发牙槽骨吸收或牙龈萎缩等情况,对患者种植后恢复效果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临床中主要以口腔种植拔牙修复技术治疗牙齿缺失患者,可对牙齿损伤进行修复,还可恢复口腔功能,显著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但牙槽嵴在拔牙后会出现,可缩小牙槽嵴宽度、降低牙槽嵴高度,继而影响修复效果和美学效果,同时也会影响患者咀嚼功能的恢复[1]。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口腔种植中开始应用拔牙位点保存技术,该项技术有助于减少拔牙后骨量的丢失,并能减少牙槽嵴吸收,从而提高修复效果和美学效果,且患者接受度较高[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牙列缺失患者采用拔牙位点保存技术治疗,分析其对患者美学效果和牙槽骨指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江门市口腔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接收的40例牙列缺失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均2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20~55岁,平均(34.8±2.5)岁;患牙共27颗,病因为牙周炎14颗,慢性根尖周炎12颗,根折1颗。观察组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22~57岁,平均(35.1±2.6)岁;患牙共31颗,病因为牙周炎13颗,慢性根尖周炎16颗,根折2颗。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可进行对比分析。纳入标准:符合《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3]中关于牙列缺失的诊断标准;经口腔检查、临床症状表现确诊者;明确存在口腔种植拔牙修复适应证者;精神、语言表达能力均正常者等。排除标准:存在拔牙禁忌证者;拔牙位点伴有急性炎症者;存在先天性免疫疾病者;重要脏器功能存在障碍者等。江门市口腔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已批准本研究,且患者已签署本研究的知情同意书。

1.2 手术方法 对照组患者开展常规口腔种植拔牙修复技术治疗,前牙黏膜麻醉后,利用2%碘伏在术区、麻醉穿刺点彻底消毒,分离牙龈,使用牙钳拔牙。拔牙期间保护牙龈,避免损伤;拔牙后对局部感染组织、根尖肉芽、囊肿进行彻底清除;于微创条件下,采用0.9%氯化钠溶液彻底冲洗创面,待牙槽内异物清理干净后,将消毒纱布棉卷放置在创面上,使患者用力咬合;30 min后取出纱布,进行缝合操作。于术后3~5 d应用抗生素进行抗炎治疗,治疗后3个月通过X线片复查牙槽骨恢复情况,待愈合后即可进行种植体植入治疗。观察组患者应用拔牙位点保存技术治疗,拔牙、清创操作均同对照组,对拔牙创面彻底冲洗后采用不翻瓣技术,牙槽窝利用100~200 g Bio-Oss骨填充材料,要求宽度基本相同于相邻牙齿骨面,或高出相邻牙齿骨面0.5 mm,高度要比牙槽嵴高出0.5 mm,完成填充,在上面覆盖胶原膜,经钛钉固定,用明胶海绵封闭创面,完成手术,嘱咐患者含漱口腔;术后8~10 d拆线,对软组织进行塑形处理,采用马里兰桥修复,愈合后行延期种植手术;术后3~5 d,应用常规抗生素抗炎治疗,治疗后3个月利用X线片复查牙槽窝情况,待愈合后即可进行种植体植入治疗。

1.3 观察指标 ①对两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美学效果进行比较,评估内容包括牙龈颜色、骨吸收量、骨密度、高度、牙槽骨宽度、视觉角度、软组织形态,采用自制口腔种植美学效果调差问卷进行评估,满分200分,得分越高,美学效果越好[4]。其中非常美观160~200分,美观120~159分,不美观为<120分。总美观率=非常美观率+美观率。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垂直向骨吸收量和唇腭向骨吸收量,采用锥形束CT检测并记录数据。③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牙槽骨宽度、高度、密度。利用锥形束CT进行检测。④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满意度。采用院内自制满意情况调查问卷,总分100分,85分以上表示非常满意,60~85分表示基本满意,低于60分表示不满意[5]。总满意率=(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美学效果评分、垂直向骨吸收量、唇腭向骨吸收量及牙槽骨相关指标)与计数资料(美学效果总美观率和满意率)分别以 (±s)、[例 (%)]表示,分别行t、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美学效果 与对照组比,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总美观率与美学效果评分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美学效果比较

2.2 垂直向骨吸收量与唇腭向骨吸收量 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垂直向骨吸收量、唇腭向骨吸收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垂直向骨吸收量与唇腭向骨吸收量比较 ( ±s ,mm)

表2 两组患者垂直向骨吸收量与唇腭向骨吸收量比较 ( ±s ,mm)

组别 例数 垂直向骨吸收量 唇腭向骨吸收量对照组 20 1.2±0.3 2.0±0.8观察组 20 0.9±0.2 1.5±0.5 t值 3.721 2.370 P值<0.05<0.05

2.3 牙槽骨宽度、高度及密度 相比治疗前,两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牙槽骨宽度、高度及密度均下降,但观察组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牙槽骨宽度、高度及密度比较( ±s)

表3 两组患者牙槽骨宽度、高度及密度比较( ±s)

注:与治疗前比,*P<0.05。

组别 例数牙槽骨宽度(mm) 牙槽骨高度(mm) 牙槽骨密度(g/cm2)治疗前 治疗后3个月 治疗前 治疗后 3个月 治疗前 治疗后 3个月对照组 20 7.5±0.7 5.6±0.7*15.8±1.8 12.8±1.3*1.9±0.4 1.2±0.2*观察组 20 7.5±0.9 6.2±0.8*15.7±1.9 14.4±1.6*1.9±0.3 1.6±0.2*t值 0.000 2.524 0.171 3.471 0.000 6.325 P值>0.05<0.05>0.05<0.05>0.05<0.05

2.4 满意率 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总满意率为95.0%,对照组总满意率为65.0%,观察组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满意率比较[例(%)]

3 讨论

牙列缺失是口腔科中常见的一种疾病,治疗时多采用口腔种植修复术,治疗后患者咀嚼功能会得到有效恢复,可提升生活质量。但在拔牙后有着较为复杂的恢复过程,若未能恰当处理,会造成牙槽窝内的血凝块逐渐积聚,对牙槽骨的稳定性造成影响,导致后续口腔种植难度增大[6]。常规口腔种植修复中,牙颈附着软组织要先在拔牙前有效分离,再经物理松动后才能将牙齿拔除,所以拔牙后会损伤患牙周边组织和牙槽骨骨质,虽然缝合、止血、消毒的实施能一定程度促进牙周软组织愈合,却不能改善牙槽骨骨质损伤愈合情况[7]。

拔牙位点保存技术是一种新型口腔科治疗技术,有着较强的实用性,拔牙后,即刻处理拔牙窝,尽早充填骨粉,可有效防止牙槽骨进一步吸收,且应用不翻瓣技术最大程度保留牙槽骨,从而有利于牙窝内血液运行,并尽可能减轻对机体的损伤,为后续口腔种植提供了最佳治疗条件;另外通过将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应用于口腔种植中,完成了对牙槽骨外观及骨密度的有效维持,牙槽骨吸收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使种植体稳定性更强[8-9]。此外,充填所使用的骨粉以小牛骨基质作为材料来源,具有引导牙槽骨再生的作用,而可吸收的胶原膜覆盖在填充表面后,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牙槽窝,进一步提高口腔种植效果[10]。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美学效果、总美观率均较对照组升高,垂直向骨吸收量、唇腭向骨吸收量均少于对照组,提示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在口腔种植中的应用,可提高患者美学效果和美观度,有效改善牙槽骨吸收情况,治疗效果显著。

牙体种植中,牙槽骨的宽度和高度属于支撑结构,宽度、高度适中,且骨密度良好情况下,可为后续口腔种植提供更加良好的基础条件。在牙生长过程中,随着牙槽骨的生长,拔牙后会失去功能性刺激,将无法再刺激牙槽骨,导致生理基础改变,主要表现为牙槽嵴萎缩,应用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后,利用骨和骨代替材料填充拔牙部位,会尽可能减少残余牙槽嵴的吸收,维持牙窝内的骨和骨量,提高拔牙质量,确保顺利放置口腔种植体[11]。此外,应用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后可充分弥补常规拔牙治疗的不足,利于咀嚼功能良好的恢复,有助于提高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牙槽骨宽度、高度、密度及总满意度均较对照组升高,提示应用拔牙位点保存技术治疗口腔种植,可有效减少牙槽骨变化,提高患者满意度。

综上,牙列缺失中应用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后,可提高牙槽骨的美观程度,减少牙槽骨宽度、高度、密度丢失情况,同时充分满足患者对拔牙后的美观度要求,继而提升患者对整体治疗的满意程度,且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猜你喜欢
吸收量牙槽骨宽度
青少年上颌前突正畸后牙槽骨形态变化
水肥一体化条件下生菜养分吸收特性研究
氮肥对棉花产量和氮素吸收量影响的Meta分析
不同灌溉方式下水肥一体化对玉米养分吸收规律的影响
牙周膜干细胞BMP-2-PSH复合膜修复新西兰兔牙槽骨缺损
不同垂直面型骨性Ⅲ类患者切牙牙槽骨骨量的研究
牙齿松动,越拖越难治
测土配方施肥对玉米养分吸收量的影响
孩子成长中,对宽度的追求更重要
你有“马屁股的宽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