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财经院校的弱势学科如何发展?
——以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为例

2021-12-09 05:06唐灿吴倩宁玉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品牌研究 2021年17期
关键词:生源财经学科

文/唐灿 吴倩 宁玉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财经院校是新中国高等教育体系接受苏联模式与施行计划经济的产物,是我国特有的行业特色类院校(财经、医药、政法、农林、语言等)的重要代表,其学科布局不同于综合类大学的数十个学科门类,传统上集中在经济学、管理学两大门类,以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工商管理等一级学科为主。

2016年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正式启动,大学与学科成为焦点,“学科”的发展成为各高校关注的重中之重,已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以下简称“一级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在学界和业内都享有盛誉的优势学科如何更上层楼?只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下简称“一级硕士点”)甚至是只有本科专业的弱势学科,或者仅从事基础性教育、提供公共课与通识课服务的教育/教学研究室如何自处?是合并、转入,以强扶弱,还是力求学科交叉融合、迎来新机?本文拟以财经院校的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以下简称“中文学科”)为例,探讨财经院校中的弱势学科如何发展。

根据阳光高考信息公开平台数据,截至2021年3月1日全国共有226所财经院校(含专科层次),其中本科层次104所,有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财经大学5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另有26所独立学院,包括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等,将按照教育部要求于2021年底前完成转设,取消独立法人与建制。通过对其余的200所国内财经院校官网、学科及专业目录等公开文本进行梳理分析、对比研究,展示中文学科的发展现状,探求中文学科的发展方向。

一、财经院校中文学科发展现状

(一)学科层次较低,未设置一级博士点

弱势学科“弱”在学科层次较低。纵览这两百多所财经院校,无论是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还是普通的民办高校、独立学院,所有的中文学科均没有一级博士点,部分院校仅拥有中文学科一级学科硕士点,或者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等其他学科的一级学科硕士点,或者设置汉语国际教育、艺术等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以下简称“专硕”)。专科职业院校则均无单独的中文学科建设,部分院校在部分通识通修学科中涉及相关专业内容,基本以教学研究室的形式存在。

(二)院系少单独建制,学科无独立空间

弱势学科“弱”在寄人篱下,缺乏独立的中文院系建制。各个学科都有其自身的学科属性,比如理工科需要实验室,艺体类需要画廊、操场等,中文学科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需要一个相对安静、独立的环境,需要与财经类院校图书馆主流藏书截然不同的图书情报资源,需要师生间的长期互动,但与社会、商界的接触则不需要那么频繁。许多财经高校都是与其他学科,比如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等合为人文学院,或与法学、社会学等合为文法学院等等。这虽然有着校方的整体考虑,如缓解资源紧张、便于集中办公,但不利于中文学科的独立发展:新闻传播学与中国语言文学固然同属于文科门类,但毕竟还是有各自的学科差异,发展不同的方向配备须相应的师资,其研究侧重点与成果方向、所需的配套支持等也有着不小的差异,“拉郎配”尚需科学论证。

(三)师资规模小,教师博士化率较低

开设中文学科的财经类院校在中文学科设置的师资人数较少,普遍在30至40人左右,除却党政管理与教辅人员外,一般设置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等2至4个学科方向,每个学科方向3至6名教师,还配备相应的通识课、公共课师资队伍。同时,除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五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外,大部分财经院校中文学科师资中博士及在读博士人员较少,硕士学历教师占比较多,教师博士化率较低。

(四)报考冷门,生源质量不如同侪

报考财经院校的学生,考虑到职业规划和未来发展空间,一般很少报考中文学科,甚至大量的生源都来自本校的调剂。据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院校专业满意度、专业推荐指数、专业推荐人数三个维度的top10数据显示,在44所设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财经院校中,仅有13所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进入了部分指标的前十,并且在这13所院校中,虽然对部分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满意度较高,但专业推荐指数或推荐人数仍显示较低状态。财经院校这样的专业评价现状也使得报考财经院校的高考毕业生对中文学科的报考意愿较低(表1)。

表1 部分财经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情况

事实上,除语言类院校外,农林、政法、医药等行业特色院校的中文学科均存在上述问题,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二、财经院校中文学科的发展建议

俗话说“穷则思变”,针对国内财经院校中文学科的发展现状,本文提出如下若干方面的发展建议:

(一)转变传统理念,学科交叉融合

财经院校受限于其办学规模、办学条件与办学资源,难以“全面开花”,横跨过多的学科门类或者是设置过多的一级学科,只能是“保主流”集中力量办大事,把资源集中到优势学科上来,对本单位的弱势学科、新兴学科适当倾斜;对于弱势学科的规模和层次,也不会像优势学科那样“招兵买马”、一个学科配备几百人的教师队伍,维持一级学科硕士点、保证适度规模的人才培养、满足本校的公共课需求就是学校的大政方针。

即使“天花板”触手可及,财经院校的中文学科依然砥砺前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汉语言文学学科入选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刘云教授专著《早期北京话语法演变专题研究》荣获北京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近几年主持了10余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20余项省部级项目的研究,出版专著50余部,发表论文500余篇,获得湖北省和武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5项。

在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要求下,对包括中文学科在内的基础学科,对包括中国文学与语言学、中华文化等在内的通识教育,上到国家、下到校院都在逐渐提高重视,促进中文学科的内生动力,也要相应对其倾斜资源;中文学科除了设置传统方向,还应注意与财经院校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新设类似“语言经济学”“语言信息处理”“商务语言学”等学科方向。时代对语言文字工作者、对中文学科毕业生的要求,也不再仅仅是单纯地写文章、做文秘,而是需要其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以及熟练的语言文字专业应用能力,这就要求变革学校传统的学科教育模式,着眼于能力和综合素质;对于专科性质、地方财经院校,则要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在中文专业设置中结合人才培养要求在教学中附加其他内容,如部分实用型的专业选修课,金融、法律等,培养学生的文秘知识和办文、交际与办会能力、法律等专业文书撰写能力等,使中文学科专业人才的能力不单单局限于文字处理、语文教学及学术研究,而是在具有扎实的文学功底下兼具相关专业的知识和能力,在综合素质上下功夫。

(二)适当扩充规模,重在提升素质

无论是本科层次,还是专科高职,都离不开中文的学习,甚至可以说其是潜移默化、相伴终生的,而教师的师德师风水平、教育教学能力都会对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影响。而绝大多数财经院校,特别是中文学科的师资队伍往往非常薄弱,从人数规模到专业能力都不尽人意,大量的公共课教学任务又雪上加霜,导致教学效果不甚理想;部分财经院校不设中文学科的职称评聘序列,造成中文学科教师职称晋升困难、诱发人才流失。因此,财经院校应统筹协调,对弱势学科的发展应有轻重缓急,应优先发展中文学科这样对育人育才具有基础性、全局性作用的学科,适当扩充中文学科的师资队伍,抓牢抓实师德师风,提高教师博士化率,注重教师的多元学科背景,重在提升师资队伍素质;注重中文学科及类似学科背景的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问题,构建层次清晰的各类人员晋升通道,实现职务、职级、职称相结合的晋升通道模式,建立以职业生涯发展为主线的发展体系,促进教职工持续成长。

(三)打造校友品牌,选拔优质生源

在中国总人口、新生人口走到拐点,高等教育实现普及化大众化的当下,对优质生源的争夺日趋白热化。包括财经院校在内的国内高校,通过“强基计划”“大学教授进高中课堂”、建立优质生源基地等一系列措施打造立体化的招生宣传体系,提升学校知名度、影响力,从而进一步提升生源选拔质量。虽然近几年“财经热”有所降温,但像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5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生源排名依然靠前,在上海软科发布的“最好大学排名”中,“生源质量”这一项指标上海财经大学位居全国前十,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位居全国前二十,对生源的吸引力可见一斑,只有生源质量整体提升,校内弱势学科的生源质量也会随之提升。另外,在这种种举措中,校友品牌也是学生、家长最关注的一项指标。某年度中央财经大学招生办工作人员在某省宣传本校时,隆重介绍共和国五任财政部部长毕业于此,引得台下掌声雷动。有了优质生源,才有可能拥有品牌校友,二者密不可分。

猜你喜欢
生源财经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财经日历
财经记者的知与行
两类生源高职生的比较及对教育教学的启示①
“超学科”来啦
财经阅读时代
跨省生源调控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