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 辛鸣 整理 夏芯 图 杨晓东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如此重视家风家教,为什么在中国社会家风家教能上升到国家治理和政治运行的层面,而西方社会则全然不同。这背后的逻辑究竟是什么?在此次“好风传家”研讨会上,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辛鸣带来了“家风建设的文化逻辑与现实指向”主题发言,本刊记者特将其主要观点整理如下。
我们知道,现代西方国家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能发展起来,与打破传统封建社会的家庭关系紧密相连,只有让人口从家庭和封建依附关系中分离出来,才能为资本提供源源不断的可自由出卖的廉价劳动力。西方强调个人主义其实也与这一点有关,社会个体越原子化,以资本逻辑构建的国家的基础就越扎实。
而中华民族历来讲家国同构,“国”和“家”紧密相联。“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就是家国同构的形象表达。几千年来,家国情怀一直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之所在。中华文明五千余年绵绵不绝,中华民族历经磨难更加团结,深层机理就是家国同构。
家与国哪一个更重要呢?毫无疑问是国。当忠孝不能两全时,舍孝而尽忠是为大孝。
有人说,两千多年前的观点怎能比得上西方三百年前的更具有现代意义?其实恰恰相反。黑格尔曾经讲中华文明是早熟的文明,有很多优越性在两千年前可能不太明显,但现在和未来正合适。试想究竟是用利益维系的国家更稳定,还是用文化和文明维系的国家更稳定?效果一目了然。
家国同构体现在社会政治运行中,就是家国相通,可以相互镜鉴。《群书治要·六韬》记载,周文王曾向姜太公请教如何治国。姜太公回答说:“善为国者,御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慈弟也。见之饥寒则为之哀,见之劳苦则为之悲。”儒家经典《大学》也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齐家就是治国,齐家就能治国。所以,体现中华民族治家经验的家风文化就成为了治国很重要的借鉴。毕竟在现实生活中齐家的实践要远远多于治国的行为,齐家的经验也更为丰富。像《颜氏家训》《朱柏庐治家格言》等家训家规中的许多内容已融入中华民族国家治理的思想宝库,成为了中国人深厚的精神财富。
建立在家国同构逻辑上,同时又在家国情怀熏陶下的国家治理就会呈现出独特的政治运行形态。
1983 年1 月12 日,邓小平同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和农业部门负责同志谈话时说:“农村、城市都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勤劳致富是正当的。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大家都拥护的新办法,新办法比老办法好。”
为什么新办法好?中国人愿意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背后体现的就是家国同构的历史文化逻辑,就是中国人家国情怀的自然认同。
在中国社会深厚的文化传统影响下,先富带后富是一件当然的事情。一个家庭由于财力物力有限,把全家仅有的一点资源和条件先集中到诸多兄弟姐妹中的一个人身上,让他富裕起来、发达了,就把大家都拉扯起来了,大家就都有盼头了。既然在家庭里可以这样,扩展到国家又有何不可?
正因为国家就是一个大家庭,家庭中先富起来的人当然要帮助后来者一起富裕。这也就是邓小平同志紧接着强调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中国改革开放40 多年的发展实践证明这是必须的,也是理所当然的,所以今日中国在全面小康的基础上又开始了共同富裕的新实践。
正是家与国的紧密关系与深层逻辑,决定了家风对于政风的深刻影响。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家风建设。从毛泽东、邓小平到习近平总书记都给全党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讲到,自己五六岁时,母亲就给他讲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故事。“我说,把字刺上去,多疼啊!我母亲说,是疼,但心里铭记住了。‘精忠报国’四个字,我从那个时候一直记到现在,它也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领导干部的家风问题十分重视,针对领导干部家风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是我们做好以家风建设促进党风政风建设的重要遵循。
总而言之,领导干部的家风是与政风紧密相关的,清正廉洁、艰苦朴素的好家风体现在现实政治运行中,可以推动领导干部规范行政,涵养良好政治生态。更重要的是,家风的传承一定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迸发出再生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对党忠诚纳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引导干部家人听党话、跟党走,就是对家风涵义的拓展和深化。
我们要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通过良好家风推动党员领导干部在现实政治实践中做到忠诚干净担当。
应该认识到的是,领导干部家风建设需要一定的制度依托,需要树立为人所尊崇的示范,引导领导干部见贤思齐,否则容易流于空泛。但家风建设最后要回归到文化本质上来,发挥它潜移默化影响人的作用,让修身齐家真正成为领导干部的自觉认同,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