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层文化下网络直播课程的教学新格局

2021-12-08 01:25:08徐童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28期
关键词:网络直播课堂教学

摘要:“直播+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出现。因课缘聚成的网络直播课程,打破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形成独具互联网特点的“网课圈层”,施教者与被教者之间产生典型的融媒特色。本文对网络直播课程的教学语境重构、教学文化特点、以及教学实践特征进行分析,构建在圈层文化下网络直播课程的教学新格局。

关键词:圈层文化;网络直播;课堂教学

一、圈层文化下网络直播课程的教学新语境

(一)教学模态虚拟“一对一”

传统课堂教学通常是“一對多”的纵向传播形式,即教师为单一主导,面向教室内从前至后的诸多学生逐一传达,教学信息难易程度、学生座位距离远近、以及主动接受意愿都成为教学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一般来说,“圈子”是横向的,层级是纵向的,但在网络语境下,“圈层”整体呈现出扁平化和界面化的特点,利用电脑、手机等手段,施教者与被教者之间打破传统课堂“一对多”的教学模态,构成虚拟的“一对一”横向传播,无需多层传述,便可以一一传达。这种方式虽远隔屏幕,却让屏幕前的双方可以直接“看到”彼此、“听到”彼此、并让网课教学真正“触达”彼此,减少传统教室环境的教学心理间隔。利用这一特点,在网课教学的整体设计上就要充分考虑网络“圈子”界面化、横向化的传播特点,以几乎面对面的线上虚拟对话,实现网络直播教学的知识传达。

(二)教学氛围符合受众期待

当教师置身于传统教学场景时,往往会遵循传统大众的“职业期待”,做出符合职业规范的教师行为,如树立端庄严肃的教师形象、朴实严谨的教学风格、以及灌输条理清晰的教学内容等,这就容易造成“居高临下”的职业威严感以及学生们被动“服从”的心理认知,师生距离较为疏远。因“课缘”而相聚的师生们处在同一个“圈子”下,形成网络媒介下的虚拟师生形象,造成一种“不被看见”的虚拟在场,学生的胆怯心理和犯错成本被极大缩减,而当越来越多的年轻学生受众参与其中时,自我意识和表达意愿被逐渐激发,施教者与被教者之间的身份距离也被打破。

二、圈层文化下网络直播课程的教学新文化

(一)教学关系亲密平等

网络的虚拟性和自我性,使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越来越强,但在社交网络上的关联似乎却越发密切。深谙互联网相处之道的年轻用户们,往往对主流、官方、正式的交往模式略有躲闪,却对网络圈层内私域化、亲缘化交际方式情有独钟,因趣缘、业缘等契机而同处一个圈的人,“自己人”意识强化,彼此关系更为亲近。当同样的境况放置于网课圈层下,一群地域不同、距离较远的师生,因同一门课的“课缘”而相聚,产生新的师生关系。因为对网络圈层文化的利用率越高,网课“圈子”内教学关系的融洽度便越高,教学内容的认可度也就越高。施教者要学会利用亲缘称谓和交际手段开展教学,为自己确立网课“圈子”里的“自己人”标签,以便和教学受众们快速构建起虚拟的亲密教学关系,拉近彼此距离,营造符合网络直播课程场域的亲密平等的教学关系。

(二)教学风格获得受众认同

网络直播释放大众的表达欲望,更加突出传播个体的个性特征,那些个性十足且具有人格魅力的人可以借网络媒介迅速成为“意见领袖”,带领“追随者”不断设置新的“议程”,形成“人即媒体”的格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是课堂教学的主导,教学内容、质量、水平是获得认可的关键。但在以“人”为媒介的网络教学传播过程中,教师的个人魅力、教学风格,决定了所属“圈子”的互动流动模态,人格化成为网络圈层中的重要特质。如何让教学受众看到“人”、认可“人”,形成具有人格化的网络直播教学风格,激活网络直播教学模态,是网络直播教学实践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圈层文化下网络直播课程的教学新特征

(一)教学受众强调自我在场

所谓“层级”,一方面表现为现实社会中的社会阶层在网络中的映射,一方面指在网络中形成新的关系,其中话语权力关系最典型。传统课堂教学往往呈现出自上而下的层级流动,教师或许是课堂的“唯一主角”,学生虽然在场,但并没有留下痕迹,更多只是作为教学背景被动接收,受传关系较为固化。但随着新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平台的即时性、共享性、匿名性为受众打开了自我存在的认证渠道,也激发了自我表达的欲望。受众需要的不仅仅是单纯的视觉体验,而是亲临现场的真实感以及真实在场的存在感。网络直播圈层不再以传统课堂上的知识灌输为唯一导向,不以身份高低进行自上而下的内容创造,而是以文化生产的身份利用媒介展开主体创造,即圈内的每一个内容生产者,都可在某一特定主题、目的成为新一轮圈内互动。教师要善于利用“与生俱来”的主导身份,带动听课学生融入,参与到网课内容生产的动态环节中,形成某种教学逻辑下的动态互动。

(二)教学圈层紧密互联

圈层文化常常被认为是小众文化、社群文化,这是由于各圈子间的文化属性、价值趋向、行为认同各不相同,导致不同“圈子”的隔阂、孤立、甚至冲突。但互联网的开放包容使得各网络圈层并非是相互分离、界限分明,在某种特定因素下会产生交集。比如“教师圈”与“学生圈”会在网络直播课程场景下相遇,彼此的独立文化会在同一课缘下相互“出圈”,共同构建新的“网课圈”。这种在课缘驱动下形成的新网络社群,内部成员会有高度同质性,容易因某一事件或话题迅速发酵情绪,展开相同行动,协作力和团结力激增。因为共建“网课圈”的意义,不仅在于协作教学生产,更是建立紧密关联的网络社群和同属文化的具体展现,让网络直播课程在不断流动的互动反馈中,最终实现内容和群体的跨平台融合。

参考文献:

[1]陈欣钢、王卓婕, “主播”的消解与重构.青年记者[J], 2020.

[2]高萱萱, 网络直播的伦理反思,新闻爱好者[J], 2019.

[3]刘宏、王倩, 圈层传播:一种媒介产品化的底层逻辑——以B站跨年晚会为例.青年记者[J], 2020.

[4]彭兰, 网络传播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M],2017.

[5]王晴锋, 戈夫曼拟剧论的内涵、误释与道德性,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 2019.

[6]张华、崔宝月:“出圈”:媒体融合环境下的社群行为迁移.青年记者[J], 2020.

本文为四川省民办教育协会项目“互联网+课程背景下播音主持专业教学创新模式研究”(编号 MBXH20YB342)、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圈层文化下网络直播课程的教学新路径”(编号2020JG5601)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徐童,1993.05,女,汉族,江苏徐州人,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播音主持学院教师,从事播音主持、新媒体实践与研究。

猜你喜欢
网络直播课堂教学
网络直播的发展研究
媒介时空观下的网络直播研究
从新媒体艺术角度浅析网络直播的娱乐创新
艺术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6:34:35
浅析网络直播平台的发展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6:28:07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26:00
取舍有道,方为有效课堂教学
学周刊(2016年26期)2016-09-08 09:02:56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7:04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