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发展日渐萎缩的原因,阐述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四种形式的内涵,提出“校企融合、岗位导向”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完善校企合作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提升师资能力水平、深化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等方式,帮助中等职业学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岗位导向 多元共育 深度合作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2-0069-03
“校企融合,岗位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与企業在深入探讨、互通有无的基础上开展合作,企业以岗位人才需求为导向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校企为岗位人才需求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并参与人才培养的合作模式。这一模式在中职学校的应用,使中职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毕业生能学以致用,就业对口、稳定,为企业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生产一线技能人才。因此,探究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的“校企融合、岗位导向”人才培养模式,可为其他各专业提供参考,有助于提升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一、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发展日渐萎缩的原因
(一)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
从古至今,中国人往往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无论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偏远的农村地区,人们逐渐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认为子女考上大学才是光宗耀祖的好事,为此都想让子女去读高中然后参加高考,不充分考虑学生本身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只有那些成绩不理想或者由于家庭自身原因的学生才会选择到中职学校去学习一门技术,期望早日毕业进入社会工作,这些社会偏见是造成中职学校生源质量差的原因所在。同时,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往往被认为是枯燥乏味的,同时也是抽象的,基础知识本就偏弱的中职学生并不那么容易学会,这也就使部分专业学生产生了放弃学习的念头,导致该专业学生生源更加不足。当学生放弃学习后,并不会认为是自身的问题,只会认为是学校教师和办学条件方面的问题。专业的口碑日益下滑,学生生源就越来越不足。
(二)电子技术发展过快的影响
电子电器维修人才在一段时间内具有很大的市场需求,通过在中职学校学习掌握实用技术后,毕业生就可以从事维修方面的工作。但是由于电子技术更新和发展过快,电子产品价格和维修价格随着技术的发展一再降低,导致该专业就业的积极性不高。同时,由于从事维修工作人员的增加,市场竞争形势严峻,维修的利润更加单薄。此外,电器生产厂家为了企业自身发展,建立了对应的售后服务保障体系,维修市场份额很大一部分被企业所占据,专门从事该行业的人才创业发展更为困难。
(三)理想与现实反差巨大
任何一个人进行学习时都对未来充满期望:毕业后凭借自己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在社会上立足,做出自己的成绩。但是,部分学生在校期间忽视了专业知识的学习,毕业后不能胜任厂家对技术能力要求强的检修维修岗位,只能从事时间长、体力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不高的流水线工作,与当初进入学校前所设想的场景完全不同,心理落差过大。在流水线工作后,很多人就选择离开这些工作岗位。学生就业情况不乐观,又反作用于学校的招生,进一步压缩专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四)行业用工标准要求过低
目前,电子企业数量众多,而开设对应专业的学校每年输送人才数量有限,这就迫使很多企业降低用工标准来缓解企业用工压力。很多企业不再看中学历和职业资格证书,对招聘人员简单培训后就可上岗操作。这种现象给学生和家长造成一种学而无用的假象。
二、我国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概论
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历经几十年的调整,期间借鉴国外先进的人才培养理论,国内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发展为向多元化转变的趋势。
(一)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类型概述
1.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是最早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培养教学以教师为主,教学过程偏重课堂知识的传授,以课堂讲授的方式为主。其优点是保存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沟通,有利于促进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其缺点是缺乏实践探究,学生的理论不能很好地联系实际,不利于学生发展和培养目标的实现。
2.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是国内职业教育专业学者在吸收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精华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经济形势和教育发展需要,创造出的中国特色教育培养模式。其强调学校和企业相结合,发挥两者的长处协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培养过程中将学校知识学习、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和校外企业实习相结合。学生既可以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又可以在企业生产实践中开展技能培训和实践教学,两者可以采用交替方式进行。因此,这种培养方式可以使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架起了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沟通桥梁。但该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这种结合模式牵扯到学校和企业之间利益分配问题,培养上存在不稳定因素,缺少对这种培养模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难以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订单培养模式
订单培养模式可以说是对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谓订单培养,就是用人单位提供岗位需求,明确岗位技能要求,学校依靠企业需求和用人单位签订人才“订单”,以达成培养目标的培养模式。在这种培养模式中,学校和企业职责明确,学校按用人单位具体要求培养学生,而学生毕业后,由用人单位和学校双重考核合格后,用人单位对学生提供入职就业岗位。这种培养模式能够建立起学校和企业互信互利的合作方式。对职业学校而言,为学校提供一种新的培养理念,既保证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又能促进学生就业率的提高。对企业而言,是企业熟悉职业教育、认识职业教育的机会,通过合作,学生的整体素质更适合企业的需要,为企业省去后续培养的资金和人力投入,也解决了技术性人才储备的问题。对学生而言,学生有了更为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会事半功倍,学校可以有针对性地、按部就班地按照企业要求去培养学生成为企业所需的人才。
(二)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职学校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在培养人才和办学模式、层次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在长期培养过程中,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均有所提高,但与国外的 CBE、TAFE、“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相比,我国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在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1.“双师型”师资力量缺乏
中职学校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中,人才培养高度依赖专任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但是选聘的教师普遍以本科或者硕士毕业的年轻教师为主,这些青年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和专业实践水平,并不具备“双师型”教师的能力,还不能胜任直接向社会输送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双师型”教师的要求不能停留在一纸证书上,应按生产一线的要求,具备生产一线工作的技能和经验,才能为人才的培养提供质量保障。但是,由于中职学校普遍存在师资紧张的情况,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时间远未能达到职称评定等相关职教政策文件的要求,具备较丰富实践经验和技能的“双师型”教师的数量还有较大缺口。
2.教学形式单一
当前,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以灌输式教育为主,特别是理论知识课程,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气氛低沉,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效和教师的积极性。不管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都难以保证学生的学习与岗位需求有良好的对接,脱离生产一线、脱离岗位需求的职业教育是难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即便是“订单培养”的模式,也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未能实现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使得人才培养合作停留在一纸协议,最终并不能很好地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也未能使毕业生所学技能更具针对性、更贴切岗位需求。
三、“校企融通、岗位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措施
武宣县职业教育中心电子电器运用与维修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模式是与TCL王牌电器(惠州)有限公司共同合作开发的“校企融通、岗位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校企签订合作协议,企业向学校提供实习岗位,并为学生提供岗位说明书,校企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为人才培养过程定好基调,企业人员每学期为学生开展职业素养教学;学校以“双师型”教师团队为主要力量的教师队伍参加企业跟岗学习,在师傅的带领下熟悉和完成生产流程,了解生产过程和管理,进一步提升业务水平。这种培养模式既有“订单式”培养模式,又具有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因素,是一种全新的、多元的、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完善校企合作体系
1.签订协议,建立合作保障机制
学校与企业成立合作研究小组,开展深入调查研究,充分了解双方的实际情况。企业了解学生的基础和学校办学情况,对在校生的综合素质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做认真调研,确保学生基础条件达到企业后备人才培养要求;学校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进行调研,将岗位技能需求进行梳理,并开展充分的教研组研讨,明确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并以双方调研结果为基础,签订“校企融通、岗位导向”人才培养协议。
2.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校企共同培养人才
企业针对岗位需求,为学校提供相关的岗位后备人才的培养需求,明确技能规格及要求,设置课程及教学大纲,共同开发针对岗位技能的教材,为学校开展针对性课堂教学提供参考。同时,企业为实习生和毕业生提供相应的岗位,为毕业生制订合理的晋升机制和后备人才的培养方案,为其就业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建立相匹配的设备投入
结合中职院校专业特点,其在日常开支、教学设备和耗材方面需要很多的资金支持。TCL王牌电器(惠州)有限公司为学校提供与岗位需求相适应的实训设备,为学校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训教学提供良好的保障。
(二)优化课程结构
实行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际融合,将“教、学、做”融合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转变教学形式,调整课程内容,围绕岗位需求开展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开展以校企联合开发教材为主的专业教学,并认真对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目标开展专业教学,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为明确,学习积极性更高,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进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提升师资能力水平
目前中职学校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的现象仍然普遍,在原有的“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中,引入企业生产一线师傅进入课堂开展教学,会为企业后备人才培养增加较大成本,难以持续。因此,在“校企融通、岗位导向”人才培养模式中,选派专业教师进入企业生产一线跟岗实践,培养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既使学校师资队伍得到很好的培养,又为企业人才培养节约了成本,使校企合作真正深入和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质量也得到很好的保障。
(四)深化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只有有效处理好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开展校企合作模式。学校应从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增强企业参与度、转变社会对技能人才培养的认识等方面着手。校企合作要深入,才能产生效果,因此需要校、企、师、生共赢,才能使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保障,合作可持续发展。“校企融通、岗位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既为企业培养了针对性强的后备人才队伍,又为学校打造了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同时为学生成才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实训环境。从目前完成培养的毕业生就业和在校生的实习情况看,学生的就业和实习效果很好,学生适应岗位更快,工作更加游刃有余,2批238人全部胜任岗位,企业满意度100%,多数学生已经成为企业后备干部培养对象,深受企业好评。
总之,武宣县职业教育中心与TCL王牌电器(惠州)有限公司共同合作开发的“校企融通、岗位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加强了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效实现以岗位为需求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俞启定,和震.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史[M].北京:高校教育出版社,2012.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马国军.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1(4).
[4]朱宏.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校教育管理,2008(3).
[5]张宝.電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的现状和改革探讨[J].才智,2011(9).
注:本文系“中职学校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校企融合、岗位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编号:GXZZJG2020A075)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黄恩明(1969— ),男,壮族,广西来宾人,本科,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