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维铭 李伟 李黄河
廉江市横山镇杨武塘村后岭一个山坡上,静静矗立着一座烈士墓碑—李毓莲革命烈士之墓。
阳光明媚,绿草如茵。六一儿童节的清晨,一队少先队员举着鲜艳的五星红旗、抬着精心编扎的花圈,专程为女英烈扫墓,献上心爱的红领巾,一位老革命为少先队员们讲述了李毓莲烈士用热血浇灌理想、用生命捍卫信仰的感人事迹。风儿轻轻地吹过,树叶沙沙作响,好像是烈士姐姐细声地向革命后代回忆昔日的峥嵘岁月,令人为之动容、为之感动。
李毓莲,女,1925年出生于三角山村。少年时代的李毓莲,天真活泼,富有同情心,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在田界小学读高小时功课很好,曾到廉江参加学生智能比赛,获得作文优等奖励。
1943年9月,高小毕业的李毓莲考上廉江簡易师范。当时该校已是中共党组织的一个坚强阵地,以教书职业为掩护的共产党员吴世光、陆镇华组织学生和教师开展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李毓莲带头剪去发辫,下乡宣讲抗日道理,演唱抗日歌曲,演出话剧《郑成功》《风波亭》,从中熏陶思想,逐步觉醒,树立救国救民的志向。
1944年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廉江当局对廉江师范的抗日救亡活动破坏和镇压,李毓莲离开学校回乡,毅然加入革命队伍,在共产党员杨生、许以章的领导下从事革命活动,经受锻炼,并于1944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
李毓莲把整个身心扑到革命工作上,不顾个人安危,党叫干啥就干啥,不论革命高潮或低潮,矢志不渝战斗在最前线。在新民镇田界、三角山组织妇女上山斩柴,种麻织布,做针线活,筹款备粮,支援抗日部队。在三角山,首先发动李耀甫、李耀益、李少娟等一批青年女子成立妇女会,随后组织兄弟会、同心会、地下游击小组,发动各方面力量,组成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阵线;举办夜校20多间,除发动有授课能力的青年和教师帮助上课外,还亲自巡回上课,积极向广大群众宣传共产党抗日主张;发展共产党员,建立党支部;变卖家产,筹集资金到赤坎中国大马路开设毛巾厂作为情报站,沟通廉江党组织与上级党组织的联系;巧布地雷阵,使前来进犯的国民党顽固派被炸得人仰马翻,叫苦连天;利用灵活多变的化装艺术,串村过洞,探情报、送信件,同国民党的清乡扫荡作斗争,为新塘地区革命斗争的蓬勃发展贡献青春和热血。李毓莲小时候由母亲作主与横山镇杨武塘村黄增豪订了亲,1946年,在革命低潮时期,应黄家要求,经党组织同意,李毓莲与黄增豪结婚,婚后不久就返回田界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国民党廉江县当局把李毓莲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在全县悬赏通缉,但她并不因此而放松工作。
1948年夏季的一天,时任中共田界区区委委员的李毓莲在三叉湾村活动时,被跟踪盯梢的保长发觉告密而被捕。在被解回廉城的路上,她像平时一样,神态自若,沿途高唱《国际歌》,呼喊“中国共产党万岁”口号,还向围观的群众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说,揭露国民党罪恶。目睹这一情景,人们无不为李毓莲忠于革命,视死如归的精神所感动。得知李毓莲不幸被捕,党组织即研究了营救的计划,并千方百计做了多方面协助越狱的工作。
在狱中四个多月,李毓莲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是共产党员,仍想方设法把自己没有完成的工作任务逐一逐个向组织交待。她通过前去探监或掏粪的亲友,几经周折,几次把她用铅笔头在纸条上写的信送到中共廉江县委和田界区委、新塘区委领导的手上。信中表示坚决为党生,为党死,坚持同敌人斗争到底,就是流尽最后一滴血,也不会做对不起党的事。并将自己来不及办完的工作交代着:在薯地坡村收藏着农会稻谷4担,在关垌、中碑……收藏着农会稻谷和武器……她还转告组织,不要为营救她一个人付出代价,要把心血花在带领群众进行民族解放的事业上。当时,中共廉江党组织将此作为对党员进行革命气节教育的生动素材,进一步提高了党组织的战斗力。
国民党廉江县政府的头目们渴望从这位久闻大名的共产党员身上榨出一笔政治油水,换取他们梦寐以求的高官厚禄。于是就设下一个个圈套,威逼利诱,企图“化开”李毓莲这块“顽石”:国民党廉江县党部秘书李德芳假惺惺地到监狱“探望”“侄女”,许诺只要合作,若想去读大学,或过荣华富贵生活,他一概可以帮助;和李毓莲一起念书,一起走向革命,后来堕落为国民党蔡营长太太的叛徒到法庭现身说法,大肆宣扬屈膝求荣的种种“好处”—朝鱼晚肉,绫罗绸缎,尽亨荣华富贵;国民党廉江县长陈钧镇亲自提审,软硬兼施,但这些都是徒劳的。黔驴技穷的陈钧镇盛怒之下,刑讯逼供,对李毓莲灌辣椒汤、钉指头、吊打、逼坐“老虎凳”,无所不用其极,依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但他不甘心就此收场,把与李毓莲相依为命的母亲押到监狱,胁迫她劝降,如不听从就当面杀死李毓莲。母亲饱含热泪吩咐李毓莲不用担心家里的事,要坚强,最后含着泪水,万般无奈离开了监仓。敌人输光了赌注,凶相毕露,要对李毓莲下毒手,但他们被李毓莲这位“共产婆”吓破了胆,不敢白天押赴刑场,只好于同年11月17日午夜布置严密的警戒后,才从廉城关帝庙监狱推出李毓莲。李毓莲料想这是敌人对自己下毒手了,从从容容地整理一下装束,然后昂首向刑场走去……南路人民的好儿女、党的好女儿,走完了她23年的光辉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李毓莲生前化装所用的假发,由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珍藏。其事迹先后收录于《廉江党史文集》《廉江县志》《中共廉江地方史》《湛江英烈》《南粤英烈传》《人民英雄大典》等文献。李毓莲的娘家新民镇旧墟革命烈士墓镌刻着她的芳名,老家三角山村建立一座李毓莲事迹纪念馆(室)。
1978年,廉江县粤剧团创作革命历史题材大型粤剧《李毓莲》,由廉江县粤剧团在廉江县委礼堂和新民区等地演出,获观众好评,反响强烈。2019年,廉江市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写《诠释初心·李毓莲的初心故事》,供全市党员学习;廉江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在廉江解放战役革命烈士纪念碑前的广场增设革命烈士事迹专栏,介绍黄平民、关泽恩、李毓莲3位烈士的初心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