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劳育”的缘起、内涵及推进路径

2021-12-08 04:53乐乐
职教通讯 2021年10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职业院校

摘 要:对“课程劳育”概念及其内涵的总结和提炼经历了由“名”到“实”、再到“名实相符”的一个过程。“课程劳育”是指通过主动挖掘各类课程的劳动教育元素,采取融入、渗透形式,对学生进行劳动价值观的熏陶和引导,是一种显隐结合的教育活动。“课程劳育”的内涵体现在四个方面,即“课程劳育”的理念是守正创新,“课程劳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课程劳育”的方法是显隐结合,“课程劳育”的结构是立体多元。要推进“课程劳育”的实施,必须坚决落实学校党委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教师的关键作用、课程建设的基础作用。

关键词: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劳育

基金项目:2020年湖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职院校‘课程劳育实施路径研究”(项目编号:ZJGB2020280)

作者简介:乐乐,女,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航空电子设备维修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劳动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21)10-0036-06

劳动教育历来是我党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并以其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中独立出来,回归本位。2020年3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加强学校劳动教育进行了整体设计和全面部署。《意见》提出,要“根据各学段特点,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并要求,“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意见》首次明确提出依托课程教学实施劳动教育(本文简称“课程劳育”)的问题。随着《意见》的贯彻落实,理论界开始将“课程劳育”从“课程思政”中独立出来并加以深入研究,教学实践领域也开始积极呼应,并在课程教学改革和各级教师职业能力竞赛中得以体现。为了更好地加深对“课程劳育”的理解,推进“课程劳育”的实施,本文就“课程劳育”概念的缘起、“课程劳育”的内涵以及如何推进“课程劳育“等问题做一个较为深入的探讨。

一、“课程劳育”概念的缘起

对课程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其实早已有之,以往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教学实践,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劳动教育的内容。而“课程劳育”概念的提出,是随着劳动教育本位的回归,劳动教育从德育中分离之后,渐渐从“课程思政”中独立出来的。具体来说,“课程劳育”是依据《意见》的要求,借鉴“课程思政”的理念,由学者近两年才概括总结的一个新提法。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对“课程劳育”概念及其内涵的总结和提炼经历了一个由“名”到“實”、再到“名实相符”的过程。

(一)“课程劳育”即劳动教育通识课的观点

最早提出“课程劳育”概念的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院长刘向兵。他于2019年9月5日在《中国教育报》发表的题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该如何加强》的文章中提出,加强高校劳动教育工作,既应强化显性劳动教育,传授与大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劳动科学知识,又应深化隐性劳动教育,深入挖掘专业教育、思政教育和各类第二课堂活动中的劳动教育资源,系统建构“四位一体”的多元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文章提到的“四位一体”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包括了“课程劳育”、专业劳育、思政劳育和实践劳育。不过他提出的“课程劳育”是指开设劳动教育通识课,如“劳动科学概论”或“劳动概论”[1],而并非《意见》所提及的“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因此,该文章虽提出了“课程劳育”的“名”,但未准确界定“课程劳育”的“实”。

(二)“全课程劳动育人”的提法和具体解释

最早对“课程劳育”基本内涵作出阐述的是江苏海洋大学的高勇、颜金、彤丽格等人。2019年12月,他们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上发表了《全课程劳动育人的科学内涵、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向》一文。文中提出“全课程劳动育人”的概念,并提出“全课程劳动育人”即学校所有课程都应结合自身课程实际,植入社会主义主体劳动价值元素,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的应有价值和素质,实现劳动育人功能。他们认为,“全课程劳动育人”需要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协同、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协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协同、现实课程与虚拟课程协同;同时,他们提出,应通过“回归,引导教师潜心劳动育人;融通,突破专业学科课程壁垒;翻转,实现课程教学模式革命;重塑,构建‘学习范式教育模式”等途径实现劳动育人终极目标。[2]该文章揭示了“课程劳育”的“实”,但未冠以“课程劳育”的“名”。

(三)“课程劳育”的明确提出及全面阐释

明确提出“课程劳育”,并对其“名”与“实”作出完整解读的,是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的雷世平等人。2020年,他们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国教育报》《大视野》等刊物上分别发表的《高职院校“课程劳育”的内涵、价值意蕴和实施路径》《实施“课程劳育”要抓住四个环节》《高职院校教师如何有效实施“课程劳育”》等文章中,依据《意见》的要求,对“课程劳育”的内涵作出了全面的阐释。他们认为,“课程劳育”是指通过主动挖掘各类课程的劳动教育元素,采取融入、渗透形式,对学生进行劳动价值观熏陶和引导,是一种隐性灌输的教育活动[3]。从课程本质维度看,“课程劳育”是指任何课程都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都具有劳动教育的功能;从课程内容维度看,“课程劳育”则是指任何课程都包含了具体、生动的劳动教育元素。与此同时,他们还提出,“课程劳育”与劳育课应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实施“课程劳育”必须抓好教师、教材、资源及制度建设四个环节。[4]

“课程劳育”概念的正式提出,不仅拓展了劳动教育的研究范围,推动了学术界对课程劳动教育的进一步研究,同时也促进了学校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课程劳育”成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二、“课程劳育”内涵的解读

“课程劳育”概念是依据《意见》提出的对劳动教育的具体要求以及课程的本质与现实作用,总结长期以来课程劳动教育的实践经验,借鉴“课程思政”理念,概括和提炼出的一个新概念。“课程劳育”作为学校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劳动教育课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劳动教育课是指劳动教育必修课,是学校专门开设的实现劳动教育目标的显性课程;而“课程劳育”是通过主动挖掘各类课程的劳动教育元素,采取融入、渗透形式,对学生进行劳动价值观的熏陶和引导,是一种显隐结合的教育活动。“课程劳育”是实现全员参与劳动育人的重要体现,也是将劳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重要举措。依据“课程劳育”概念的表述,“课程劳育”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课程劳育”的理念是守正创新

守正创新包括守正与创新两个方面。“正”即正道,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守正,就是坚守正道,坚持按规律办事;“创”是指有意识有目的地创造新认识和实践活动,其目标是“新”,即新的认识和实践成果,创新,即改变旧的、创造新的。概括而言,守正创新即把握事物规律,根据一定的目的改变现存事物,创造新事物[5]。当前,由于经济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的重大变化以及家庭劳动教育的缺失,部分学生存在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等问题。在学校教育中,劳动教育虽然经常被提及,但并未得到有效落实,导致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职业院校要扭转这种趋势,单靠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是不够的,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在各门课程教学中的劳动教育,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影响学生,教育学生热爱劳动、诚实劳动、珍惜劳动成果。“课程劳育”本身所展现的就是一种创新理念,它强调在劳动教育必修课以外的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这是以前的劳动教育未曾自觉而为的。此外,职业院校在“课程劳育”建设过程中,尤其是在实施过程中,更需要创新思维,以新思维催生新思路、谋求新发展、推出新方法、解决新问题,最终实现“课程劳育”的创新发展,提高“课程劳育”实效。

(二)“课程劳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这是古今中外的共同认知。学校是教育的重要场所,课程是实施教育的重要载体。“课程劳育”是全体教师以课堂教学为依托、实习实训教学为重点,把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劳动教育元素与学科专业知识、技能传授有机融合,推动劳动教育与专业(学科)教学紧密结合,其目的是强化每一位教师的劳动育人职责,强化每一门课程的劳动育人功能,实现各类课程与劳动教育必修课同向同行,实现全员协同劳动育人。“课程劳育”是微观课程层面“三全育人”的重要体现,是协同育人理念的具体贯彻和落实。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作为我们党的教育方针中“五育”的一个部分,是包括职业院校在内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人才、培育人才、输送人才,是每一所学校的不懈追求。

(三)“课程劳育”的结构是立体多元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也是教师的根本使命和主要工作。教书育人意指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寻找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課程劳育”是教书育人的重要体现,蕴含着立体多元的要素结构,即实现知识传授、劳动价值观引领与塑造、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如同“课程思政”一样,“课程劳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让这三者重新回归统一的重要举措。“课程劳育”要求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采取积极措施实质性介入学生的个人日常生活,将教学与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培养相结合,有意识地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以及劳动实践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惑,真正触及他们默会知识的深处,亦即导致他们形成劳动认知和劳动实践行为的隐性根源,从而对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

(四)“课程劳育”的方法是显隐结合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是人才培养的根本问题。在人才培养问题上,虽然国外的有益经验和做法可以借鉴,但我们独特的国情、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社会制度,决定了我们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深深扎根中国大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6]。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学校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学科(专业)体系、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等,贯通其中的是“育人”。“课程劳育”正是立足于构绘这样一个育人蓝图,即通过深化课程目标、内容、结构、模式等方面的改革,把劳动情怀的培育、劳动精神的树立、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的养成、劳动价值观的引领和导向等与各类课程原有的知识、技能传授有机融合,实现显性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充分发挥课程劳动育人的功能。

三、“课程劳育”实施的推进路径

“课程劳育”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学校劳动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提升学校劳动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课程劳育”作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只是单一教师群体的工作,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职业院校要推进“课程劳育”的实施,使其和劳动教育必修课同向而行,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精准施策。

(一)必须坚决落实学校党委在“课程劳育”实施中的主体责任

“课程劳育”实施中的党委主体责任,是指职业院校党委按照《意见》要求,牢牢把握学校劳动教育方向,加强对劳动教育工作的领导,整合学校资源,构建劳动教育体系,探索劳动教育工作新路径,切实担负起劳动教育工作的政治责任、组织责任和推动责任。一是党委在“课程劳育”实施中的政治责任,主要体现为强化顶层设计,突出立德树人效果。我国职业院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责任。当前,尽管“课程劳育”实施的工作领域会拓展、聚集的资源会更多、开辟的途径也更加广泛,但劳动教育工作使命始终如一,党委领导劳动教育工作的主体责任始终如一。面对当前家庭劳动教育缺失、学校劳动教育被弱化的现状,职业院校要培养热爱劳动、诚实劳动、辛勤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更需要学校党委具有对自身主体责任的高度自觉。二是党委在“课程劳育”实施中的组织责任,主要体现在对学校劳动教育的统筹实施上。职业院校实施“课程劳育”,需要建立健全合理的领导体制、顺畅高效的运行机制,明确学校领导的责任分工,加强对二级学院党组织和职能处室的指导,整合学校“课程劳育”资源。三是党委在“课程劳育”实施中的推动责任,主要体现在方法途径的创新落实上。职业院校党委要着眼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调动基层党组织和教工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针对性地将“课程劳育”的方案和举措落实落细;要制定“课程劳育”领导机构、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党组织在“课程劳育”实施中的责任清单,做到权责分明[7]。与此同时,学校党委要加强对“课程劳育”总体实施情况的动态监控,及时解决“课程劳育”实施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二)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劳育”实施中的关键作用

“课程劳育”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是职业院校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要实施“课程劳育”,就必须充分发挥好教师队伍的关键作用。首先,要增强教师实施“课程劳育”的意识。教师要树立融劳动价值观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于一体的育人理念,自觉站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的高度,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阵地,把“课程劳育”理念有机融入各门课程教学,寓劳动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掌握必备的劳动能力。其次,要全面提升教师实施“课程劳育”的能力,其中最关键的是“课程劳育”元素挖掘能力和“课程劳育”教学组织能力。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通过研讨、集体备课等主动挖掘、加工和利用每一门课程所蕴含的劳动教育元素;要选好、用好优秀的课程教材,组织好教学内容设计,将挖掘出来的劳动教育元素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去[8];要找准切入点,依据课程内容的内在逻辑,从学生身上所反映出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等具体问题入手,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通过案例式、探究式、启发式和体验式等教学方法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悟”起来,以实现对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引领和塑造。最后,要着力夯实教师的组织保障基础。职业院校要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将“课程劳育”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积极投身“课程劳育”教学实践;組织开展“课程劳育”教师专项培训,邀请名家名师来校指导,提高教师实施“课程劳育”的能力;搭建“课程劳育”交流平台,组建“课程劳育”教学团队,开展劳动教育教研和学术沙龙等活动,促进课程之间的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举办“课程劳育”教学竞赛,以赛促教,评选、推广“课程劳育”先进典型,提高“课程劳育”实施质量。

(三)必须充分发挥课程建设在“课程劳育”实施中的基础作用

“课程劳育”实施的基础在课程,没有好的课程建设,“课程劳育”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职业院校要尊重课程建设规律,深刻认识到课程建设是“课程劳育”实施的基础,抓好课程建设这一重要载体。首先,要突出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课程体系建设。职业院校要针对人才培养特点和学生思想特征完善课程教学体系,优化课程设置,将劳动教育元素贯穿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的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授课计划、教案设计等各个方面。其次,要重视课程建设的各个环节。在课程建设理念上,职业院校要秉承课程承载劳育和劳育寓于课程的理念,在培养学生劳动兴趣的基础上,对学生开展正确劳动价值观的认同教育;在课程内容设置上,既要体现出与劳育必修课的差异,又要凸显劳动教育的内涵,体现劳动情怀、劳动精神、劳动态度和品质等核心内容,突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课程建设标准上,要重点强化课程评价标准建设,在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等指标构建中设置“劳育效果”的观测指标,考量“知识传授、技能提升和劳动价值观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度;在课程建设成果上,要突出“课程劳育”实施的成果,从源头、目标、过程及结果等各环节强化所有课程的“课程劳育”理念,并通过一系列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将这种理念落到实处。三是打造重点课程的“课程劳育”。职业院校要结合“金课”、在线开放精品课程、优质课程建设,推进“课程劳育”实施;开展“课程劳育”示范课程的遴选立项、建设,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以课程为平台,注重促进课堂内外联动,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将课程教学与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相结合,提升“课程劳育”的引领力,形成课程整体育人的联动效应。

参考文献:

[1]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该如何加强[N].中国教育报,2019-09-05(5).

[2]高勇,颜金,彤丽格.全课程劳动育人的科学内涵、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向[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12):10-15.

[3]雷世平,乐乐.高职院校“课程劳育”的内涵、价值意蕴和实施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0(10):13-17.

[4]雷世平.实施“课程劳育”要抓好四个环节[N].中国教育报,2020-05-05(9).

[5]黄庭满.深入理解守正创新的丰富内涵[J].理论导报,2021(4):53-54.

[6]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50-58.

[7]李江.领航课程思政:党委主体责任的逻辑与行动[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18-20.

[8]李树涛. 课程思政建设要充分发挥教师作用[N].光明日报,2020-06-16(15).

[责任编辑   贺文瑾]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职业院校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试论职业院校分层教学的策略分析
教学能力比赛促进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实践与反思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