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首列由成都开往波兰热平(Rzepin)的中欧班列从成都国际铁路港发车。至此,成都中欧班列境外站点新增至67个,也是今年成都中欧班列开辟的第9个境外新站点。同时随着中老铁路即将通车,成都至万象的班列也在积极筹备中。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下,成渝地区的门户效应日渐凸显,2020年,成渝两地中欧班列开行数量近5000列,历年累计开行量达14000列,占全国开行总量40%以上。今年1月到9月,中欧班列(成渝)合计开行3898列,开行量全国领先。
不仅如此,一系列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渝地区正在加紧织密内部交通网络,形成同城化的发展局面,同时,又以加快提升对外连通水平为导向,强化门户枢纽功能,构建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今年2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公布。《纲要》将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4个地区为极来构建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同时以这4个极来建设面向全球的四大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
在这一规划中,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首次在国家重大规划文件中与3个东部沿海发达城市群处于同一等级,而且要同时一起建设最高规划目标,显示其战略地位的跃升和未来巨大的发展潜力。
今年8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新建成渝中线铁路(含十陵南站)可行性研究报告。该项目线路正线全长292公里,设计速度350公里/小时,项目总投资692.73亿元。这是国家发改委今年至今批复的唯一一条高速铁路,而且是最高标准建设。
实际上,在国家发改委批复之前,建设成渝中线高铁仍存在一定的争议。
按照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等单位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铁路规划建设工作的意见》要求,“严格控制建设既有高铁的平行线路,既有高铁能力利用率不足80%的,原则上不得新建平行线路。”
目前,成都和重庆之间有成渝高铁和成遂渝铁路两条线路。后者是一条既有线路上开行动车组,前者则是顺老成渝铁路走向建设的客运专线,贯穿的城市较多,因此线路略呈弧形。
另外,成渝中线高铁也以沿线城际客流为主。
繁忙的成都铁路港,中欧班列是连接亚欧大陆的铁路通道。摄影/任质彬
不过,国家发改委在批复中称,为深入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强化成渝双核主轴,完善铁路网络布局,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同意新建成渝中线铁路(含十陵南站)。
成渝中线高铁作为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中沿江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规划建设,而沿江高铁通道全线设计时速为350公里。本项目重庆段、四川段分别由长江沿岸铁路公司重庆子公司和四川子公司负责项目建设及经营管理。
西南交通大学运输与物流学院教授彭其渊表示,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下,成渝地区要形成一个整体,需要一条更加快捷的通道。对于成渝地区来说,铁路建设欠账很多,因此有必要建设更高标准的高铁。
事实上,除了成渝中线高铁,在成渝主轴之间还预留了时速600至800公里的超高速磁悬浮通道。
不仅如此,国家发改委在2020年11月还批复了新建成都至达州至万州铁路可行性研究报告,整个成渝地区包括成达万、渝万、成渝中线、渝昆、西渝等5条高铁正在加快推进,有的正在做批复前的最后准备,有的即将开工建设,因此,近期将可能出现成渝地区高铁建设密集开工的现象。
今年6月,国家发改委网站公布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轨道交通总规模达到10000公里以上,其中铁路网规模达到9000公里以上。
《规划》认为成渝之间互联互通仍有短板,规划城际铁路建设进展滞后。提出到2025年重庆、成都“双核”之间以及“双核”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中心城市、主要節点城市一小时通达,重庆、成都都市圈内享受一小时公交化通勤客运服务。
因此,《规划》紧扣这“两中心两地”的发展定位,以打造“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为重点,优化完善基础设施网络。《规划》还提出,按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总体要求,把交通一体化作为先行领域,实现规划同图、建设同步、运输衔接、管理协同。
在高速铁路方面,《规划》提出,推进建设重庆至昆明、重庆至万州、西宁至成都、成都至达州至万州等铁路;开工建设重庆至西安、重庆至宜昌、成渝中线等高速铁路;规划研究重庆至贵阳等高速铁路。
不仅在于干线铁路,双城经济圈内的城际铁路和市域铁路也在加快推进。彭其渊表示,要加快构建市郊快铁网路,通过高铁干线、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城市轨道四个网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一体化发展。
《规划》提出,推进建设川南城际铁路内江至自贡至泸州段;开工建设绵阳至遂宁至内江等城际铁路。规划研究成都外环等城际铁路;研究论证重庆至自贡至雅安城际铁路;推进重庆至合川、重庆至江津、璧山至铜梁等市域(郊)铁路建设;规划研究重庆都市圈环线及成都都市圈等市域(郊)铁路。
按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总体要求,把交通一体化作为先行领域。一方面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部交通网络建设,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一起率先建成城际铁路网。对外方面,以提升对外连通水平为导向,强化门户枢纽功能,构建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这次发布专门针对成渝地区的《规划》,是继去年印发《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之后,国家发改委出台的又一重点区域专项规划,显示了成渝地区在全国区域格局中的位置。
6月27日,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建成投运。成都成为继上海、北京之后,内地第三个拥有双国际机场的城市。与此同时,重庆新机场也在规划研究。两地近3亿级客运规模的世界级机场群正在加快推进。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建设纲要》明确提出,打造国际航空门户枢纽,合力打造世界级机场群。
这些年成渝地区航空运输量突飞猛进。以成都为例,最近10年来,成都双流机场旅客吞吐量基本上保持每3年上一个千万台阶。到2019年逼近了6000万人次大关,稳居全国机场第四位。
疫情之后,成渝两地的机场排名逆势上升。2020年,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和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在全国机场排名中分别列第2位和第4位,分别比上年排名上升了2位和5位。
《成都国际航空枢纽战略规划》是四川省政府与中国民航局于2019年联合发布的。该规划提出,预计到2025年,成都国际航空枢纽年旅客吞吐量达到1亿人次以上、货邮吞吐量达到190万吨;预计到2035年,年旅客吞吐量达到1.6亿人次、货邮吞吐量达到350万吨。
《重庆国际航空枢纽战略规划》提出,到2025年,实现年旅客吞吐量7500万人次,年货邮吞吐量80万吨以上。到2035年,重庆将成为引领内陆开放的国际航空枢纽。重庆主城区都市圈机场体系年旅客吞吐量达到1.2亿人次,年货邮吞吐量350万吨。
在2月24日公布的《纲要》中,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首次在国家重大规划文件中与3个东部沿海发达城市群处于同一等级,而且要同时一起建设最高规划目标,显示其战略地位的跃升和未来巨大的发展潜力。
《纲要》将重点区域按照交通运输需求量级划分为3类,即极、组群、组团。按照三者之间交通联系强度,打造由主轴、走廊、通道组成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其中,极处于最高级,整个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以此为基础展开。主轴为四极之间联系,将建设综合性、多通道、立体化、大容量、快速化的6条交通主轴。走廊则是四极与组群和组团之间联系,将建设多方式、多通道、便捷化的7条交通走廊。
《纲要》还提出要建设综合交通枢纽集群、枢纽城市及枢纽港站“三位一体”的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系统。其中,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被明确为建设面向世界的四大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
在这些战略的加持下,成渝地区的门户效应已经显现。比如成都正在大力打造承东启西、内外联通的战略通道体系,扎实推进“48+14+30”,即通达全球区域经济中心的48条商务航线、通达国际航空枢纽的14条货机航线、通达世界主要旅游目的地的30条文旅航线。
不仅如此,2020年,成渝两地中欧班列开行数量近5000列,历年累计开行量达14000列,占全国开行总量40%以上。今年1月到9月,中欧班列(成渝)合计开行3898列,开行量全国领先。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高级经济师刘军伟认为,成都应加快做强促进经济圈内外资源要素流动的极核门户枢纽作用,持续放大陆港空港枢纽优势,深化与重庆枢纽平台共建和对外开放联动,共同提升经济圈极核城市资源要素配置力,不斷提升极核经济组织运筹中心功能作用,培育若干以成都为中心的跨区域现代产业集群、总部型平台型企业,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增强组织运筹功能,引领提升经济圈在全国乃至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辐射力影响力,还应持续增强极核创新策源功能作用,提升创新策源、创新转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