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部门介入生产:智库成果质量控制的有效模式

2021-12-08 04:06周湘智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21年5期
关键词:质量控制

摘要:[目的/意义]目前,在學界和智库建设实践中,尚未对智库上级主管部门如何通过介入成果生产来控制和提升智库成果质量开展过专门研究。[方法/过程]本文梳理了我国智库主管部门开展智库管理的五种体制模式,分析了主管部门在把控智库成果质量中的作用和优势,指出了当前主管部门在智库成果生产组织与质量控制中存在的三大短板,提出了主管部门介入智库成果生产组织、控制成果质量的具体路径与边界。[结果/结论]主管部门在提升智库成果质量方面承担着重要的使命,能够起到独特的作用。要切实当好供需对接的适配枢纽角色,积极引导,形成正确的智库科研观,着力建立科学严密的流程控制机制,注重做好后续跟踪管理与服务。

关键词:智库主管部门  成果生产  质量控制

分类号:G250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党管智库,体制内智库机构数量的比重超过我国智库机构总数量的九成。与此相适应,在中央、省(市、区)及部分市州的党政机关中设有专门负责智库管理事务的机构。目前,从全国情况来看,主要有五种管理模式:第一种模式,是党委宣传部门管理模式,这是目前绝大多数省份采用的主流模式,与全国层面由中宣部负责智库管理的模式一致;第二种模式,是党委宣传部门与社科联共同管理模式,如天津市与浙江省;第三种模式,是党委政策研究室管理模式,如四川省;第四种模式,是以党委政策研究室为主、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为辅的管理模式,如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五种模式,是党委宣传部、党委政策研究室以及社科联共同管理模式,如湖北省。受我国智库建设的渐进性、阶段性等因素的制约,目前我国智库主管部门更多地关注智库平台、宏观制度供给等方面,对介入重要智库成果的具体生产过程和把好成果的质量关方面的重视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机制,履行好重要智库成果生产组织者与质量控制者的责任,切实发挥统筹力,大力增强推动力,推动形成倒逼力。

1  主管部门是高质量智库成果的重要组织者与生产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智库建设要把重点放在提高研究质量、推动内容创新上[1]。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对智库加强全过程规范,严把控课题立项关、成果质量关,切实提高研究水平,推动内容创新,增强服务党和政府决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主管部门作为党委政府负责智库管理以及智库重要研究项目的专门机构,在组织智库开展研究、深入智库成果的生产过程、提升智库成果质量方面承担着重要的使命,能够起到独特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1  能够从宏观上掌握智库研究成果的质量状况

智库成果的生产组织主体大致有三种:①专家学者自主开展智库研究,主要出于个人专业积累与研究兴趣;②智库机构组织开展的研究,主要是智库自身确定的重大智库课题以及上级交办的重要课题,以集体参与为主;③智库主管部门根据本区域重大决策需求,组织智库开展专门研究。智库主管部门掌握了大量权威的智库研究项目资源,一般每年定期对外发布研究项目或根据重要节点提出课题需求。尤其是近年来,许多智库主管部门采取“请领导出题,交智库答题”的模式,着力从总体上把握和调控智库服务党委和政府的核心内容、基本结构与总体方向,最大程度地提升决策支持效果。然而,在实际运行中,由于各智库单位与专家学者的研究能力、水平与态度参差不齐,不少承担项目的智库本身有自己的独立报送渠道,如果智库主管部门疏于管理,不深度参与成果质量把关,很容易造成一些质量平庸,甚至内容失实的低质量智库报告呈送给决策者,既浪费了决策者宝贵的工作时间,也容易造成误导决策的不良后果,直接影响党委和政府对智库主管部门及智库的总体观感。

1.2  具有组织智库进行高效研究的突出优势与便利

其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①具有整合和调动优势社科力量参与智库研究的能力。智库主管部门作为专门的党政管理机关,掌握了智库机构的设立与退出权,智库资金的分配调节权,智库课题的立项、结项与撤销权,智库人才荣誉的授予权,以及优秀智库成果评价权等重要的智库资源,能够较为便利地组织动员本区域甚至全国范围内的优秀专家学者从事智库课题研究。②具有较为丰富的智库成果报送渠道资源。党政机关作为党委和政府机构序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决策者中的话语权与影响力相较于智库,具有明显的“近水楼台”的优势。尤其是当前许多地方规定,智库机构上报给省级以上党委和政府领导同志的智库成果,需要通过邮局挂号信或快递寄送,常有发生中途遗失贻误或被分发工作人员轻率过滤的情况。而通过智库主管部门报送的智库成果,能通过安全可靠的机制化渠道迅速顺畅地到达领导同志的案头,并获得普遍的重视。③具有较为明显的获取智库成果反馈的优势。实践表明,通过智库主管部门上报的智库成果,尤其是主管部门以公文走件流程上报的智库成果,更容易获得领导同志的批示肯定,对于促进智库成果转化和激励智库专家学者的积极性具有较好的推动作用。同时,主动邀请领导同志为智库出题是一种提高智库研究针对性的较好方式,目前向领导同志“要题目”的智库较多,能够得到有效回应的占比偏低,但通过宣传部门、政策研究室、社科联等智库主管部门上呈的话,则较为顺利。

1.3  在快速提高智库研究能力上具有较强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智库主管部门在快速提高智库研究能力上具有较强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能够促使专家学者切实提高智库研究的质量意识。当前,有少数专家学者在智库研究中存在“混课题”“混结项”的现象,对其主持的课题项目不够上心,不亲自动手,乐于当甩手掌柜;有的专家学者即使是重要领导同志交办的课题亦重视不够、投入不多,一些人将课题交给无胜任能力的学生或下属,结果造成智库成果质量失控;有的专家学者对所提交的成果文稿存在的缺点与不足很清楚,对主管部门、评审专家、刊发机构提出的修改意见表面上也“照单全收”,但事后往往并未认真按照修改意见进行修改完善,停留在“写完即做完”,不太在乎“写好做好”,出现“大专家交出小学生作文”的情况。通过智库主管部门、课题立项部门严格把握文稿质量标准与要求,能够强化专家学者的质量意识与责任担当,扭转部分专家学者存在的应付心态与侥幸心理,真正以端正的态度与过硬的智库成果做好决策咨询研究工作。另一方面,能够促使专家学者快速掌握智库研究的方法和技巧。当下一些社科研究机构较为重视专家学者学术论文撰写能力的提升,对智库报告写作能力的培养训练重视不够,加之我国普及性开展智库研究的时间较短,导致我国智库研究能力短期内难有大的改观。许多专家学者“写得好学术论文,写不好智库报告;写得好期刊论文,写不好报纸文章;写得好长文章,写不好短文章”[3],而通过智库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学者反复多轮打磨稿件以及全流程指导智库报告写作,能够帮助专家学者在实战中较为迅速地掌握智库报告的类型、风格、选题、结构、表达、篇幅、报送、反馈等方面的知识与技术要领。

1.4  对纠正专家学者在智库成果上的片面认识具有显著效果

当前,有些专家学者在思想意识里看不上智库研究,认为智库研究是“形而下”“不入流”的成果,是“做不了学问的人干的事”。有的专家学者承担智库课题之前信心满满,觉得写一个智库报告“不在话下”,而一旦深入进去,就会深刻体认到高质量智库报告的写作难度——“原来智库报告这么难写”;有的专家学者根据智库主管部门的修改意见改了一两次稿后仍无法达到要求,要么抱怨组织者“抠得太死”,要么感慨“以后再也不接智库课题了,自己做点学问舒服多了”;有的专家学者则拿出“报告写得再好也起不了什么作用,领导不会当回事”“最近工作实在是太忙了”或“忙着做其他课题去了”之类的托词;还有的专家学者甚至干脆说“实在是改不动了”“死都改不出来了”等,对需求方的基本质量要求跟不上、不适应。同时,部分专家学者在对待学术论文和智库报告修改完善上存在“双标”。如果是学术文章需要按照期刊编辑要求修改几遍,他们一般毫无怨言;但如果是智库报告要其修改几遍,往往会产生较为强烈的抵触情绪。有的专家学者认为,只是一篇对策建议的“小文章”,用不着如此“小题大做”;有的专家学者则认为,写不写、写得怎么样是专家自己的事,用不用那是领导的事,不用管得太多;还有的专家学者认为,“我是专家,你们又不从事这方面的研究,难道比我们还厉害”“那些提意见的智库官员和专家难道比我们还懂吗”等。他们对智库报告的价值作用、质量要求以及写作难度认知存在偏差。智库主管部门组织课题研究人员对智库报告进行反复修改完善,直至达到标准,能够倒逼专家学者正确对待智库研究、正确看待智库成果具备的高技术含量特征,切实找到自身的差距。

1.5  为准确甄别高水平智库专家与智库团队提供了良好契机

准确甄别高水平智库专家与智库团队,是提高智库研究项目与智库承接人适配度的重要前提。智库主管部门直接给智库交办课题、布置任务具有三个方面的直接作用和意义。①这是党委和政府“用兵”的好时机。智库的运转经费主要依靠公共财政提供支持,其目的是推动智库在做好咨政建言、理论创新、社会服务、舆论引导与公共外交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持客观立场,避免被资本俘获。“养兵千日,用兵一時”,党委和政府需要智库发挥咨政辅治作用的时候,就是智库专家知识报国、学以致用的好时机。②这是党委和政府“练兵”的好时机。通过组织相关智库专家参加重大决策咨询课题研究,能够有效地培养和建设“一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德才兼备、富于创新精神的公共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队伍”[4],为承担更多重要研究任务提供坚实的智库人才支撑。③这是党委和政府“阅兵”的好时机。“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党委和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精力来培育和建设智库,其成效如何、专家学者的能力水平高低,都需要在智库研究的实战中去检验。通过组织开展智库课题研究,能够清晰地辨别出哪些是真正信得过、靠得住、用得上的智库专家,哪些是名不副实、虚张声势的智库专家,哪些是不愿吃苦、不愿使劲,对成果质量、对咨政决策缺乏敬畏的智库专家。智库主管部门掌握了上述情况,对后续精准地选择智库研究专家,优化智库建设工作思路,提升智库管理能力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  主管部门在智库成果生产组织与质量控制中存在三大短板

好的管理方式的出现,需要智库本身、社会和政府三方面的齐心协力来尝试、探索和推动[5]。智库成果的生产是一个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完整链条。如果把智库成果比作一盘美味菜肴的话,那么决策部门和人民群众就是“点菜”的人,智库机构则是“做菜”的厨师,而智库主管部门担当了“下菜单”“试菜”的“帮厨”角色。智库主管部门在智库成果生产组织与质量控制中具有不可替代性,但实践中亦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

2.1  有避重就轻的畏难心态

党政机关的智库主管部门履行成果质量管理职责,具体是由社科规划办、理论处等具体处室来承担的。由于这些部门本身其他业务较为繁重,人手、精力均较为有限,难以全力投入。同时,在一些多部门共同管理智库的模式中,也存在管理职责分散、交叉和冲突的问题。对于成果质量管理这类相对棘手的事情,容易被相互有意无意地忽略。事实上,党政机关的智库主管部门基本了解智库成果质量总体上不高的现实,但普遍认为要从总体上扭转这种局面,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需要敢于较真碰硬。考虑到种种因素与现实困难,主管部门往往会尽量选择避免直接面对。

2.2  有文责自负的放手观念

部分智库主管部门存在“重服务、轻管理”的倾向,认为智库研究具体内容的把握主要是作者及智库主办单位的事情,“不必插手”,对专家学者研究的过程管理甚少过问,认为只要“管好终端评价就行”。如果智库报告不合格,就不让刊发或不让结项,至于报告具体哪里不行、应该如何修改,则缺少明确清晰、有力有效的指导。有的主管部门因智库研究报告质量不过关,需要专家学者甚至是一些知名专家学者多次修改时,担心“抹不开面子”“费力不讨好”,而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的则干脆撒手不管、顺其自然,容易导致部分智库研究项目“烂尾”,影响智库研究总体水平的快速提升,甚至形成智库研究成果的“破窗效应”。

2.3  有课题错配的操作偏差

一些地方在智库课题的匹配认领的机制上存在不够健全的地方。部分智库主管部门对课题的入口关把持不够严格,存在凭职务、凭出身、凭亲疏找人做课题的现象。一些有学术资源与行政资源的专家学者,由于本身并不缺课题和经费,因此,即使是外人看来很高阶的课题,这些专家学者也往往不以为然,“只挂帅,不出征”,对研究过程甚少过问,乐于当“二传手”甚至“三传手”,交付的智库成果难以尽人意;而那些有能力、有激情、有需要的少壮派专家学者却往往缺少这样的机会。有的主管部门不认真分析专家学者的专长与研究的细分领域,按照大学科门类进行安排,造成供需错配,专家承接后因无法胜任,又将其“转包”他人,造成质量失控。还有的主管部门认为,那些学术水平高、名气大的专家就一定能做好智库课题,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3  主管部门要善用工具箱倒逼重要智库成果质量

智库建设,成果为王。成果质量是智库建设成效的终极评价标准。事实上,基于我国智库的建设时间较短、专家学者的研究能力需要逐步培养提高的阶段性特征,智库主管部门作为代表党委和政府负责智库建设与服务的专业部门,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在辅导督促智库提高研究能力上切实担当作为。其要“切实负起管理责任,建章立制、立好规矩,加强日常监管”[3],在提升智库成果质量上要投入更多的关注,注重提供“缠斗式服务”,既周到、细致地服务,又坚持质量标准,为丰富和完善智库的“中国之治”做出更大的努力。

3.1  切实当好供需对接的适配枢纽角色

智库主管部门要在充分激发智库自主选题、自主研究的基础上,主动站上智库成果生产一线,承担起重要智库研究项目的“中央厨房”功能,扮演好智库管理者与智库成果重要生产者的双重角色。要每年注重以党政机构的名义,常态化地向领导同志及重要职能部门征集研究选题,再将课题科学配置到能够胜任的智库机构与智库专家学者的手上,确保从宏观上整体把握好智库内容生产的总体格局,确保方向与内容的靶向精准。要建立严密、科学、公正的课题承担人甄别筛选适配机制,“健全课题认领机制,充分发挥决策部门在课题立项评审中的作用,选好选准优秀智库研究团队,严把课题入口关”[2]。注重通过公开竞标、信任委托、滚动支持等渠道做好供需对接,把课题研究任务交到最适合承担的专业人士与优秀团队手上。要切实杜绝凭关系、按级别、论出身分配课题的现象,注重将课题更多地委托给有能力、有激情、有责任的少壮派专家学者,更多地关注过往实践证明能够高质量完成研究任务的专家与团队,防止出现“愿做又能做的,无课题做;能做但不想做的,被求着做;想做但做不好的,被抢去做”的情况。

3.2  积极引导形成正确的智库科研观

智库主管部门在帮助专家修改完善成果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加强普及和引导,在广大专家学者中树立正确的智库科研观。①通过开展智库研究的警示教育,使其深刻地认识到智库报告的严肃性,认识到智库研究事关公共政策、领导决策和经济社会发展走向,具有不可逆性,切实树立起对人民负责、对后果负责、对声誉负责的敬畏之心。②通过开展智库研究的实证分析,使其深切明了智库报告的专业性,认识到现代公共决策过程的复杂、多元与综合性特点对智库成果高度专业性提出的必然要求,自觉树立起大力增进智库成果质量的正确观念,大力提高智库成果的战略性、前瞻性、系统性与可靠性,切实强化反复修改、精益求精的心理韧性。③通过开展智库研究的实践操作,使其清晰地认识到智库报告的高端性,认识到“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确精察处即是知”[6]。智库成果是既基于理论,又超越理论;既化知为行,又知行合一;既需要显性知识依托,又需要隐性知识支撑的哲学社会科学高端成果形态。智库成果必须具备高质量、高要求和高标准,才能破解“知易行难”的命题。④通过开展智庫研究的写作培训,使其深度体认到智库报告的独立性,认识到智库报告与学术论文在性质、功能、体例、内容、结构、风格等方面的显著范式区别,把握智库报告的写作要领,从而撰写出出彩报告。

3.3  着力建立科学严密的流程控制机制

确保质量控制体系发挥预定功能是非常繁琐又极其重要的工作[7]。通过保持智库始终如一的高质量研究水平,可以建立并巩固智库公信力。主管部门实施智库成果质量控制要高度重视机制的作用。①建立成果质量约定机制。智库主管部门在确定课题承接专家与研究团队后,要及时组织课题负责人签订清晰、明确的研究合同,严格约定课题研究的质量标准、时间进度和验收程序,对未达到要求的,适用相应的惩戒制约条款。    ②建立研究进度督促机制。智库主管部门对于发布立项的智库课题应实行节点控制,安排专人负责课题研究的进度把控,及时过问每个节点的进展情况,要挂图作战、跑表计时、到点验收、防止拖沓。③建立成果会审打磨机制。初步成果出来后,主管部门要及时组织课题研究人员、学科领域专家、文稿刊发部门、作者单位科研管理部门以及对口咨询服务党政部门,共同审稿、议稿、改稿。对审稿专家提出的修改意见,主管部门要安排专人记录在案,并反馈给作者本人,供下一稿审稿时比对,未做修改的要返回继续修改,防止“专家说专家的,我改我的”。对质量未达标的,要组织反复修改,直到合格为止。④建立集体终审结项机制。智库主管部门要组建由党政机关用智部门与实务部门专家型官员、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等组成的终审委员会,对通过初审的文稿进行双向匿名认定,评审合格的文稿予以刊发,评审不合格的文稿则再次返修后送终审会评审,每个项目组给予两次终评会机会,两次均未通过者终止课题研究。

3.4  注重做好后续跟踪管理与服务

在分兵把守好智库产品生产各环节质量的同时,也要做好延伸性综合服务,构建起全流程闭环体系,推动智库成果向中高端价值链攀升。①及时报送上达。利用智库主管部门畅通的渠道与特殊决策影响力,适时将智库成果上报给相关领导同志与决策部门。要创新上报形式,采取主管部门信函等形式进行专报,提高领导同志与决策部门对智库的关注度,增强呈报效果。②推动应用转化。对经领导同志批示肯定及转交相关部门办理的成果,智库主管部门要及时主动帮助协调联系,推动召开专门的成果应用对接会。对成果进决策、进实践的情况实时跟踪反馈,促进更多的智库成果落地见效,努力扩大智库成果的社会效益。③做好评价激励。对研究能力强、成果质量高、职业精神佳的团队与个人实行滚动支持,资助其围绕相关问题持续深入研究,产出更多系统性的优秀智库成果。探索设立专门奖项,对在智库研究中表现突出的学者,授予年度智库优秀成果、优秀组织奖、智库领军人才等荣誉。加强对优秀智库成果与优秀智库专家学者的宣传推介,扩大其知名度、美誉度和获得感。对态度不端正、能力不胜任、成果不达标的课题负责人与团队,纳入课题承接资质“黑名单”,以严明的奖优罚劣措施树立“质量第一、成果为王”的鲜明导向。

4  结语

智库主管部门主动介入重要智库成果生产组织与质量控制,并非对智库研究活动大包大揽与过度干预,而是应切实把控好自身发布的重点课题以及需要掌控的其他智库研究成果的质量,“变传统的课题发包、验收两大环节为多方协作全程跟踪式服务,形成‘智库+政府部门+咨政专家三方协同的工作机制”[8]。对于其他智库机构智库成果的质量管理,主要通过推动智库建立内部质量控制机制、制订与实施严格的课题结项标准、建立规范的成果报告备案制度、实行专报成果质量提醒制度、加强智库研究能力指导培训、对重点支持智库实行动态管理、定期评价评估智库成果质量、对学术不端及误导决策事件相关人员实施问责等方式进行。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6: 27.

[2] 中共中央宣传部. 关于深入推进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2020—2022年)[Z]. 中宣发〔2020〕6号, 2020-03-02.

[3] 周湘智. 中国智库建设行动逻辑[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222.

[4] 新华社.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15(4): 4-8.

[5] 冯仲平. 智库如何创造高质量成果[J]. 现代国际关系, 2016(4): 13-14.

[6] 张世英. 天人之际: 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212.

[7] 雷蒙德·斯特鲁伊克. 完善智库管理: 智库、“研究与倡导型”非政府组织及其资助者的实践指南[M]. 李刚, 孔放, 庆海涛, 等, 译.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174.

[8] 李雪. 地方智库开展咨政研究的几点思考: 重庆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孟小军访谈录[J]. 经济师, 2018(7): 6-7.

猜你喜欢
质量控制
浅谈机车总风缸的制作质量控制
血型实验室的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与输血安全探究
沥青路面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
关于高层建筑施工技术要点以及质量控制的思考
浅析水利工程施工质量问题及质量控制措施
浅谈在公路桥梁施工环节的质量管理及控制
浅谈石灰土基层施工及质量控制
黄土路基台背回填的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