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宫壁画神仙类汉服复原结构特征与分析

2021-12-08 01:13陈一然
西部皮革 2021年20期
关键词:永乐宫中缝汉服

陈一然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服装学院,广东 佛山 528041)

1 永乐宫壁画神仙类汉服基本服饰结构特征

永乐宫壁画集历代壁画之大成,直接继承了唐代宗教壁画的人物造型夸张、用笔细致、姿态生动、气势雄伟的绘画风格。因此,永乐宫壁画《朝元仙杖图》为进一步分析中国道教神仙画高峰时期的神仙类汉服复原提供了很好的范本。关于道教不同时期的《朝元图》,最早可以上溯到吴道子的《五圣朝元图》,北宋时期宗教画家武宗元的《朝元仙杖图》等道教神仙画与山西永乐宫壁画中服饰细节的相似程度,也从侧面印证了永乐宫壁画神仙服饰形制在当时道教神仙画中具有一定代表性[1]。

由于社会阶级、穿着场合、礼仪、用途等不同因素影响,历朝历代中百姓所穿着的服饰跟神仙类汉服相比会更加简单日常。对比之下,道教神仙画中所出现的神仙类服饰跟老百姓日常所穿的服饰看似不同,实际上,仔细观察会发现有很多基本共通之处[2]。

1.1 交领结构

交领结构,是中国传统服饰中常见的且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基础领型结构。交领结构是指在服装结构中服装侧缝的左右两侧各有连接一片前片,左右两个前片在前身交叠穿着的服装结构。交领结构分为交领左衽和交领右衽。左衽和右衽的区别在于,服装左右两侧的前片是左片搭右片之上,还是右片搭左片之上。

在中国古代服饰中,交领右衽一直是汉民族服饰最大的特征之一。交领右衽是指服装的左右两侧前片在胸前先系左片再系右片,右片在左片之上的穿着方式。如图2 所示,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汉代朱红菱纹罗曲裾式丝锦袍,交领右衽从穿着者的正面看,像是一个英文字母小写“y”字结构,此方法也一直用于区分交领左衽和交领右衽服饰。

图2 汉代朱红菱纹罗曲裾式丝锦袍交领右衽

在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服饰中也可看到交领左衽的结构。交领服饰的左衽与右衽,在不同民族民俗习惯影响下出现服装穿着方式的差异特征,此差异也常常被用作为区分出土文物是汉民族服饰还是少数民族服饰的参考因素之一。

从图1 中永乐宫壁画的局部细节可以看出其中神仙所穿着的服饰大多为交领结构,存在交领左衽与交领右衽并存的现象。在穿着时以两层或以上的交领服饰叠穿,或以堆领叠穿交领服饰等形式搭配穿着。

图1 永乐宫壁画局部 交领左衽(左图)交领右衽(右图)

1.2 中缝结构

在中国传统服饰中,中缝结构是一直存在的一个显著的服饰结构特征之一。中缝结构是指服装以人体中轴线为分割,服装左右对称拼接缝制对称的服饰结构。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服饰中无论是出土服饰文物、人物绘画、人物造像等等都可见其服饰中缝结构的存在。从图3 的永乐宫壁画局部细节和图4 新城公主墓侍女壁画中可以清楚地看见中缝结构细节体现。中缝结构,一方面受古代纺织技术的局限,另一方面也有其服饰文化礼仪的深层含义。

图3 永乐宫壁画局部中缝结构细节

图4 新城公主墓侍女壁画

由于中国古代纺织技术为半手工机织工艺,织造时必须有纺织工人与织机配合完成。古时纺织品的幅宽受限于织机类别,一般幅宽为60-80 cm 左右,幅宽越宽则织造难度更大、造价越高。从各个时期出土服饰文物来看,中国古代服饰追求宽袍大袖的穿着效果,服装尺寸往往比实际穿着者尺寸要大得多,服饰尺寸用料越大往往越能彰显穿着者的身份地位。因此在布料幅宽受限的情况下,拼接中缝结构和拼袖结构成为了大多数出土服饰文物的显著结构特征。

从服饰文化礼仪角度来说,古人讲礼,待人接物都讲究一个礼仪得当,服饰礼仪更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在服饰礼仪中,中缝结构是否垂直一般被用于检查服饰是否穿着得当合乎礼节,若穿着时中缝歪扭则被视为失礼行为。

2 永乐宫壁画神仙类汉服特殊服饰结构

由于道教神仙画像服饰是古代先人们对自己想象的神仙美好形象的描绘。所以通过观察永乐宫壁画中可以看到其服饰除了交领、对称、中缝等常见的中国传统服饰基础结构特征以外,还有一些不常见的夸张特殊服饰结构。

2.1 褖边结构

在中国古代服饰结构中,褖边结构是传统服饰装饰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褖边结构,是指在服装结构中服饰领褖、袖褖、裙摆等部位呈条状的边缘装饰结构。在中国早期出土服饰文物中,褖边结构一般起到不同色彩搭配、装饰服饰边缘的作用,后期则加入了手绘图案、烫金、刺绣等更为复杂华丽的加工工艺,越发突出服装褖边结构的重大价值和装饰意义。

在永乐宫壁画的神仙类汉服中,有一个非常特殊的褖边结构。如图5 所示,在半袖衫的袖褖、交窬裙的裙摆处均出现了类似今天时装中荷叶边的结构作为褖边褶裥装饰。结合成都博物馆馆藏东汉时期执镜俑(图6)和楼兰城北壁画墓出土半袖衫(图7)等不同时期出土文物对比后不难看出,当时的服饰结构中的确出现了以短褶裥布条作为褖边装饰的服饰结构[3]。

图5 永乐宫壁画局部细节

图6 东汉执镜俑(成都博物馆藏)

图7 楼兰城北壁画墓出土半袖衫

2.2 蔽膝结构

蔽膝,是古代中原地区一种男女皆用的服饰,蔽膝与佩玉在先秦时都是区分尊卑等级的标志,属于古代下体服饰单品。蔽膝也是古代遮羞物的遗制,长至大腿至膝部的服饰,后逐渐演变成服饰礼器的一种,在重大祭祀等场景的服饰礼仪中占据重要地位。

从图8 中不难看出,永乐宫中神仙们的下身穿搭大致可分为两层。里层为裙摆带荷叶边褶裥褖边装饰的裙子,外层则为穿在正前方的长条形蔽膝结构。自古以来蔽膝作为礼服部件在古书上多有记载,却并未发现有统一的具体形态。

图8 永乐宫壁画局部 蔽膝结构

但从图9 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藏唐代彩绘女俑服饰局部和新疆出土的三角形拼接服饰残片结合来看,该种以上方下尖的弧形为主体,两侧各三个有褖边装饰的三角形态的蔽膝结构真实存在的可能性较大。

图9 疑似蔽膝的文物

2.3 玉石首饰、绶带与翘头履

如图8 所示,永乐宫壁画中所出现的女性神仙画像,通常有着华丽夸张的玉石首饰,并在胸前佩戴玉石璎珞,在璎珞上和腰间玉石点缀的腰带上又系满了多条随风摆动形态的红色绶带。托着香炉的手臂上,还有挂有青绿色的披帛。这些贵气的玉石首饰加上绶带和披帛的点缀,让精致的神仙图画面有了随风轻扬的动感形态,增添了灵巧生动气息。

除此之外,神仙们所穿的鞋子都是一种在鞋头处有一个单独立面的鞋型(图8),这一类鞋子被称为翘头履。翘头履早在上古时代就已经出现,这种形态的鞋子除了各种各样不同的鞋头形状能够增添服饰美感外,更重要的是其特殊功能性。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服饰喜好宽袍大袖的结构,以尺寸大、用料多、工艺复杂难度大为体现穿着者的社会身份地位。所以越是身份地位崇高者,其所穿着服饰的层次之多、结构之复杂、用料之大使得其在行走时有诸多不便。尤其是过长的裙子,行走时很容易踩到,所以翘头履应运而生。穿着翘头履时,只需要将过长的裙摆放在鞋头里面的内侧,就可以把裙摆收起,避免走路时踩到过长裙摆。

3 永乐宫壁画神仙类汉服复原服饰结构分析

综合永乐宫壁画中所出现的神仙类汉服服饰结构的种种细节,可以得出以下几个服饰结构要点[4]。

上衣穿搭一般为两层,内衫领型可为交领或者堆领,袖型可为大袖、广袖、垂胡袖等,外衫为交领半袖加荷叶边袖褖装饰,穿着方式可为交领左衽或者交领右衽。

下裙穿搭一般为两层,内层裙为单色或多色拼接交窬裙另有荷叶边裙摆装饰,外层可能是蔽膝结构,参照出土文物推测可能为上方下尖弧形为主体,两侧各三个有褖边装饰的三角形态的结构。

配饰有玉石首饰、玉石革带、绶带和翘头履等,红色绶带系在颈间的玉石璎珞、腰间的玉石革带上,可搭配如意型、尖头型、云型等等各色鞋头形状的翘头履。

小结

通过对永乐宫壁画《朝元仙仗图》中神仙类汉服的服饰结构进行分析,结合实际出土服饰文物特点,可以初步得出:神仙类汉服复原服饰为以交领大袖中衣、交领荷叶边半袖衫、一片式荷叶边交窬裙、三角形装饰蔽膝为主的四件套,为接下来的神仙类汉服服饰复原以及据其服饰特点设计新中式服装打下了良好的结构基础。

猜你喜欢
永乐宫中缝汉服
评估上颌快速扩弓效果研究进展
超声骨刀劈开腭中缝辅助MSE对上颌宽度不足扩弓效果的研究
腭中缝成熟度CBCT分期对临床扩弓决策的研究进展
汉服新“江湖”
福兮?祸兮? 永乐宫九年搬“家”路
青年腭中缝成熟度的CBCT研究
上台说汉服
永乐宫壁画《朝元图》色彩搭配关系探微
元代寺观壁画线的艺术特点
永乐宫三清殿壁画人物服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