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志宏
“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 年提出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成绩斐然,人文交流日益成为“一带一路”建设最重要的驱动力。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更应做好“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工作,提高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的理念认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创新发展,培育“一带一路”新业态;讲好“一带一路”故事,推动“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再上新台阶,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人文交流是国家对外关系中除政治安全、经济贸易外的第三大发展动力。人文交流不同于国家公共外交。人文交流是人与人之间沟通情感和心灵的桥梁,是国与国之间加深理解与信任的纽带,它比政治交流更久远,比经贸交流更深刻,比其他外交手段更有基础性和持久性,是“五通”之一民心相通的重要内容,也是“一带一路”合作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当前背景下,人文交流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
一是有助于推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交流合作,守望相助。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相互支持、守望相助,充分体现了“一带一路”是团结应对挑战的合作之路。2020 年初,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领导人以电话、信函、声明等方式对中国抗击疫情表示慰问和支持,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匈牙利、伊朗、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等多个沿线国家向中方捐助疫情防控物资。与此同时,中国在自身疫情防控面临巨大压力的情况下,尽己所能为国际社会提供援助。中国同大多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疫情面前患难与共、相互扶持的行动,深刻诠释了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增强了沿线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展前景的信心,凝聚起“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的民心民意。
二是有助于深化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间的政治互信,夯实友谊。民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政治互信是国与国之间发展对外关系的基本前提。国与国之间的信任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建立在多领域的沟通与交往中。人文交流不一定产生国家间的政治互信,但没有人文交流的政治互信是没有生命力的。古丝绸之路是一条贸易之路,也是一条友谊之路,“一带一路”倡议正是秉承了丝绸之路精神,才得到沿线国家和民众的积极响应。积极开展“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将会进一步加深彼此间文化、经济、政治上的认同和理解,增进情感友谊,促进政治互信。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加强抗疫合作,保持密切沟通交流,确保跨境货物运输畅通;协助筹集医疗物资,向多地提供抗疫药品、检测试剂等抗疫物资,有效为全球抗疫提供助力。中国保持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有效沟通,进一步深化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民众间深厚的情感认同。
三是有助于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重启,复苏发展。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相辅相成,两者相互促进,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两翼,缺一不可。古丝绸之路在交通极为不便的条件下,形成了商品贸易走廊,推进了沿线各国的人文交流和互学互鉴。人文交流也为商品贸易注入了更多生机,提供了更多需求。“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推动各国发挥优势资源,开展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一带一路”建设的许多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中欧班列持续高频次稳定开行,畅通了国际供应链;中巴经济走廊能源项目建设顺利推进,为巴基斯坦经济发展提供电力保障;中企承建的中老铁路建设持续推进;中企承建的柬埔寨最大双燃料内燃机项目正式发电;中企承建的斯里兰卡南部高速公路延长线全线通车……这些项目的推进激发了各国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热情和信心。2020 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出口9.37 万亿元,增长1%;承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离岸外包执行额1360.6亿元,比2019年增加88.02亿元。
加强各渠道、各领域的人文交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复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通过“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级别视频会议,进一步推动了“一带一路”合作伙伴间复工复产的经验交流与政策协调,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注入了新的动力。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引发全球性危机,多股思潮涌动,人类发展面临空前的风险挑战。在此背景下,“一带一路”人文交流也遇到了诸多冲击与新问题。
一是人员往来中断,直接交流受阻。旅游交流是“一带一路”倡议推出的重要举措。2019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达1.55 亿人次,入境中国的旅游人数为1.45 亿人次,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受疫情影响,“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员流动和人文交流受阻,旅游、航空、餐饮、酒店等产业发展受到冲击。针对疫情的反复性和持续性特点,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还曾采取关闭边境、减少或取消国际航班、收紧签证、取消工作居留许可等限制措施,商务人员、留学生、旅游人员大幅减少,文化、体育交流活动受限,对各国巩固和增进相互了解造成了一定困难。此外,疫情还易导致境外在建或拟开工的“一带一路”合作项目因人员往来受阻而无法正常运转,这不仅不利于“一带一路”合作项目的有效推进,也不利于消弭沿线国家和地区民众因物理隔离而导致的心理隔阂。
二是经济活动迟滞,人文交流放缓。世界经济供给端和需求端同时受挫,经济长期滞胀风险加剧,尤其是部分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一带一路”合作交流面临着更大的考验。“一带一路”项目建设放缓将产生负面效应传导。疫情导致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受阻,运营成本和履约风险增加,这类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沿线国家和地区对合作共建大型项目的信心,也会引发部分民众对“一带一路”建设所涉本国经济与战略安全问题的担忧。“一带一路”建设面临金融风险。部分“一带一路”项目因疫情出现延期、投资回报率低等问题,沿线国家和地区面临的政治和经济压力上升,有效防范和化解相关风险成为摆在中国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面前的严峻考验。因此,如何发挥人文交流在经济建设上的作用,维护“一带一路”合作大局,也是我们面临的现实挑战。
三是负面舆情显现,屡见无端抹黑。各类热点事件在引发国际舆论关注的同时,也较易蒙上政治色彩。疫情发生后,个别西方国家将“一带一路”倡议与新冠肺炎疫情叠加炒作,对中国抗疫精神、中国治理模式、中国政治制度进行肆意抹黑和无端指责,企图利用疫情改变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基本认知及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对华态度,给“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带来了负面影响。一系列不实炒作和攻击抹黑,不利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民众形成对中国疫情防控成效的真实认知,一定程度上将影响他们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支持度和信任度。
全球需求下降之时,更需“一带一路”建设为全球化注入新动能。我们应巩固前期所取得的重大成果,积极创新发展,联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推进民心相通,推动“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再上新台阶。
一是推进民心相通,提高“一带一路”理念认同。在“五通”建设中,民心相通是人文交流合作的基础,具有非常独特的作用。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冲击,建议更积极推进同“一带一路”合作国家和地区间的民间交流,鼓励民间社团、慈善机构和中资企业参与当地人文交流,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增进同沿线国家和地区间的友谊,提升各国民众间的相互理解与认同。此外,建议加强教育、科技、卫生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探讨发展合作的新形式,推进各领域、各层面人文交流持续稳定发展。
二是推动创新发展,培育“一带一路”新业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一带一路”合作国家和地区间通过网络加强沟通,线上“云会展”“云对话”“云签约”等跨境电子商务和数字经济发展迅速,形成了国际贸易新业态。中国在使用防疫健康码方面积累的经验受到一些国家的好评,新加坡、以色列、加纳等国纷纷效仿。数字“一带一路”建设方面,未来将会在医疗、人工智能和其他科技领域凝聚起强大动力,持续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
三是加强媒体和智库建设,提升“一带一路”国际影响力。媒体和智库是人文交流的桥梁,在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和助力民心相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一带一路”人文交流过程中,各类媒体和智库既是“一带一路”理念的解读者和传播者,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引领者和推动者。建议各类媒体和智库充分发挥正面引导和凝聚共识的作用,加大力度对外发布有关“一带一路”建设政策举措、国际合作、重大项目等方面的新闻事实和研究报告,主动与“一带一路”合作国家主流媒体、学者专家沟通交流、交换意见,提升“一带一路”建设项目信息的透明度,采用多种形式进行信息传递,利用地方平台传递中国声音。
四是谋划好北京2022 年冬奥会系列活动,深化“一带一路”文化内涵。体育超越了肤色、地域、语言、文化和宗教差异,是不同国家间民众进行文化沟通的有效方式之一。近年来,各类体育赛事逐渐成为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间人文交流的重要渠道。建议结合北京2022年冬奥会谋划开展一系列以体育文化交流为主题的活动,促进民心相通,进一步凝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民众合力打造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