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发展

2021-12-08 09:00
奋斗 2021年22期
关键词:骨气中国化中华

■ 刘 星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时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发展历程始终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立足于中国社会的现实,在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让马克思主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闪耀璀璨的光芒,更加彰显真理的力量。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发展,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深度发展的科学研判,也是坚定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中华民族5000 年历史演进形成的灿烂文明是二者契合的历史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拥有在5000 多年历史演进中形成的灿烂文明,中国共产党拥有百年奋斗实践和70 多年执政兴国经验,我们积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欢迎一切有益的建议和善意的批评,但我们绝不接受‘教师爷’般颐指气使的说教!”中华民族的历史演进以及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不懈斗争使中国人民形成了自觉维护民族尊严、抵抗外侮的共同认知。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重要的前提和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特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土壤,正是二者的融合发展,开辟了中国共产党70 多年“执政兴国”的成功经验。

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华民族历史演进的必然选择,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选择。中华民族的历史底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价值遵循,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依循中华民族发展演进规律的结果,是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发展,才能在风云变幻的世界局势中永葆智慧和勇气,永葆气节和定力。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二者契合的理论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两个相结合”的重要论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涵进行阐发。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客观上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表明要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活5000 多年悠久的中华文明,要依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理力量,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智慧,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丰厚的文化滋养,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提供最适宜的土壤,正是二者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的关系,实现并确证了马克思主义同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融合和会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两者一经发生作用就爆发了巨大的合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精神品质、价值追求方面存在诸多契合点,因此要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部分并进行发展、创新与转化。正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的不断融合与创新,才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固有价值得到重新彰显,其创新能力得到持续提升。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变迁的事实充分证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底气,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实践是二者契合的实践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土化资源,就是守住了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就是守住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血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就是真正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及其规律性,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本土的文化资源与先进的、“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具有相互契合的因子,有着可以融合、共存、共生的文化基因,二者一旦发生作用就会形成巨大合力,迸发出强大而惊人的力量,从而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度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从“外来的”“西方的”理论形态变成“本土化的”“中国化的”理论形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建构已经超越了马恩经典著作阐释与沿袭等最原初的表层阶段,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深度融合、发展与创新阶段,并转化为我们自身民族化、时代化的一种新型的发展形态;经历了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法论原则认识、分析、批判传统文化阶段,发展到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注脚诠释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正确性的方向上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再认识、再发掘、再提炼的过程,二者以各自不同的阐释方式、思维方式以及话语方式进行相互融合,建构出具有民族风格、民族特色、民族内涵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就是要适应中国现状,同时要传承和发展中国本土文化资源以充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深度和厚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最广大人民大众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所葆有的庄严坚守,更加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接轨,与中国具体实际的深度融合,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旺盛的生命力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而不同”“兼容并包”的特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文化滋养,从而更好推动二者的深度融合。

四、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是二者契合的精神之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一百年前,一群新青年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在风雨如晦的中国苦苦探寻民族复兴的前途。”今天的我们已经找到了这样一条光明的坦途,这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引的结果。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中,中国人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重要的内因,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只要中国人民团结一心,每个个体都充满着“志气”“骨气”和“底气”,就能迎来中华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

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动本土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理解中华文明的重要价值,承担起增强中国人“志气”“骨气”“底气”的重大责任,完成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重要使命。回顾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历史演进过程,是中国人的“志气”展现了中国人顶天立地的勇士雄风,是中国人的“骨气”雕刻了中华文化的风骨,是中国人的“底气”捍卫了中国人、中华民族的尊严。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点燃了“志气”“骨气”和“底气”,不负历史担当,成为抗战的砥柱中流,用血肉之躯和百折不挠的意志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当今时代,我们要靠的就是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担负起时代使命,传递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棒,为中国梦的实现保驾护航。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个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需要从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演进中汲取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从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中找寻精神源泉,以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措施来指导我们的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道德规范、思想观念与人文精神等核心价值并随着时代发展进行传承、发展与创新,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贡献力量。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辅相成,二者的合力照亮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坦途,共同助力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之路。

猜你喜欢
骨气中国化中华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富则讲脸面,穷则说骨气
朽木颂
拓展延伸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富则讲脸面,穷则说骨气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