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单导联远程心电监测设备采集不同时长心电数据在心律失常筛查中的效果分析

2021-12-08 09:28张晓娟顾志乐赵瑞琴余新艳
宁夏医学杂志 2021年11期
关键词:心电病史心电图

张晓娟,顾志乐,赵瑞琴,余新艳

心律失常的症状相关性在临床上很最重要,捕捉症状发作时的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诊断及治疗意义重大[1]。可穿戴心电设备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心电图检查设备无法第一时间获取心电信号的瓶颈[2]。其不但在监测时长和使用舒适性等方面较传统心电设备具有明显优势,并在心律失常的检出和分类上也优于传统的心电检查设备[3]。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其与远程监测技术结合,实现了心电数据及时采集、实时上传至专业诊断中心分析结果并回传至患者的模式[4]。在采集时长上,传统的理论认为记录时间越长,心律失常的检出率也越高[5],但是无形中也增加了患者的费用,并降低了患者的依从性。本文通过对1 000例患者有症状时居家佩戴可穿戴单导联远程心电监测设备分别采集的24 h和1 h心电图进行分析,以探讨1 h采集时长可否取代24 h的采集时长。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纳入1 000例既往有心悸、胸闷、气短等症状的患者,其中男性411例,女性589例,平均年龄(46.8±14.9)岁。既往441例有心血管病史者为有病史组,559例无心血管病史者为无病史组。采取自愿的原则,在有上述症状时居家佩戴可穿戴单导联远程心电监测设备采集24 h或1 h心电数据,设备通过蓝牙与患者手机APP相连将数据实时传输至云端。其中500份24 h心电图为24 h组,500份1 h心电图为1 h组。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即18岁以上存在心悸、头晕、胸闷、气短等症状的正常或心血管疾病人群。排除标准:①临床资料不全者;②不能有效完成监测过程者;③不能使用智能手机者。所有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3 设备使用方法:采用成都信汇聚源可穿戴单导联远程心电监测设备进行数据采集。记录时将白色电极(RA)贴于右锁骨中线与第二肋间的交点,黑色电极(RL)贴于右下腹部,红线电极(LL)贴于左下腹部。患者手机App扫描设备上二维码与设备连接后佩戴电极,点击“开始测量”按钮进行测量,结束测量时点击“停止测量”按钮。

1.4 判读标准:①频发早搏判断标准参照《2019EHRA无症状性心律失常的管理专家共识》[6]。②危急值判断标准参考《心电图危急值2017中国专家共识》[7]。③本研究心电图诊断依据心电图波形结合心电散点图进行诊断。

2 结果

2.1 各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24 h组中男性195例,女性305例,平均年龄(46.1±15.4)岁,有心血管病史210例,无心血管病史290例;1 h组男性216例,女性284例,平均年龄(47.6±14.2)岁,有心血管病史269例,无心血管病史231例;2组相比年龄、性别分布及有无心血管病史患者所占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病史组中采集24 h数据中男性84例,女性126例,平均年龄(53.6±13.7)岁;采集1 h心电数据中男性101例,女性130例,平均年龄(51.3±13.2)岁,不同采集时长患者性别、年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病史组中采集24 h数据中男性111例,女性179例,平均年龄(40.7±13.6)岁;采集1 h心电数据中男性115例,女性154例,平均年龄(44.4±12.6)岁,不同采集时长患者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分布采集1 h数据者高于采集24 h数据患者(P<0.05)。

2.2 各组患者心律失常检出率:24 h组心律失常检出率为81.8%,1 h组心律失常检出率为54.6%,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有病史组中24 h心电图心律失常检出率为89.5%,且高于1 h心电图的5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病史组24 h心电图心律失常检出率为76.2%,且高于1 h心电图的50.55%(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心律失常检出率比较

2.3 各组患者心律失常检出类型、数量及分布比较:24 h组和1 h组分别检出14种类型653例次、9种类型348例次心律失常。有病史组24 h和1 h心电图分别检出13种类型333例次、7种类型180例次心律失常;无病史组24 h和1 h心电图分别检出11种类型320例次、6种类型168例次心律失常。各组心律失常检出类型、数量及分布见表2。

表2 2组心律失常检出类型、数量及分布情况[n(%)]

3 讨论

绝大多数心律失常都具有发作性、间歇性和同一类型心律失常反复发作的特性,因此长时程的心电记录有利于心律失常的检出。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进行筛查诊断,虽与常规静态心电图相比均有较大的优势,但大多数心律失常都发生在院外。传统的有症状再到医院进行24 h动态心电检查的模式,较难捕捉到心律失常发作时的心电信号而延误诊断治疗[8-9]。随着科技的发展,24 h动态心电图朝着可穿戴、智能化、便捷化的方向快速发展,不但实现了心电数据的个体化、随时、长程、连续采集,还与移动通讯、互联网+等技术深度融合,实现了数据的实时传输、智能监测和专业诊断[10-11];不但为保障广大民众的心血管健康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手段[12],还有效解决了心血管病患者早筛查、早干预、持续管理及长期健康随访的难题,为智慧医疗提供了重要载体和技术手段[13]。目前常见的可穿戴心电设备在导联设置上主要有单导联、3导联和12导联系统,其中单导联可穿戴远程心电监测设备导联位置多为I导联或模拟胸导联,记录时长从10 s到持续监测14 d不等,数据传输以蓝牙为多。由于其体积小、佩戴舒适、操作简单、成本低廉,并可依据患者需求选择测量时长,因此更加适合居家应用以对心律失常进行监测及诊断。

本研究结果显示,居家应用可穿戴单导联远程心电监测设备采集的24 h心电图心律失常检出率为81.8%,高于1 h组的54.6%。有病史者中24 h心电图心律失常检出率为89.5%,高于1 h的59.3%;无病史组中,虽然24 h心电图患者的平均年龄低于采1 h患者,但在心律失常检出率上24 h心电图(76.2%)仍明显高于1 h的心电图(50.55%)。

在心律失常检出类型及数量的统计中显示,24 h组检出的心律失常类型和数量明显多于1 h 组,并且无论有病史组还是无病史组采集24 h数据检出的心律失常类型和数量均高于采集1 h数据者。在2组中,均检出了大量的各类偶发早搏,一方面说明偶发早搏的多发性,另一方面也说明可穿戴单导联心电设备因可在有不适症状时不受环境影响随时佩戴,有利于偶发及短暂心律失常的检出。本研究共检出9例(1.38%)符合危急值的心电图为室性心动过速且均为24 h组检出,第一时间启动危急值流程成功救治。同时在房颤、房扑、房速、各类传导阻滞和并行心律的检出上,24 h组不但在检出数量上还是在分布上也均多于1 h组,说明居家应用可穿戴单导联心电设备采集24 h数据能发现更多的恶性或较为严重的心律失常类型。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无病史组中,无论采集24 h还是1 h数据心律失常检出率均较高,分析原因,一是本研究采用的可穿戴心电设备实现了患者在有不适症状时即可第一时间采集记录心律失常发作时的心电信号,从而提高了检出率。二是在心律失常类型统计中发现各类偶发早搏占检出总数的87.32%,说明偶发早搏多见于正常人群,也证明可穿戴单导联心电设备在偶发或短暂心律失常检出具有的优势。三是由于本研究纳入的无心血管病史患者既往存在心悸、胸闷、气短等心律失常症状,但在有症状时去医院就诊均诊断不明确,而本研究,患者有上述症状时,居家自己即可佩戴设备采集数据从而提高了检出率。本研究结果显示,无病史组通过采集24 h数据不但检出了2例室速、1例房颤,而且在房速、各类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类型的检出上也均明显多于采集1 h数据者。结果提示对于既往有心律失常相关症状但诊断不明确的患者,更应该采集24 h数据以明确诊断,并及早干预治疗。

本研究资料显示,患者在有不适症状时,居家应用可穿戴单导联远程心电设备采集24 h数据不但在心律失常检出上明显优于采集1 h者,并且在心律失常检出类型、数量,尤其在发现较为严重心律失常类型上均优于采集1 h者。因此,通过有症状时居家应用可穿戴设备采集24 h数据,不但增加了获取有症状时即刻心电数据的机会,还能增加捕捉无症状或非典型性心律失常症状的心电信号的机会。单导联可穿戴远程心电监测设备佩戴舒适,居家应用其采集24 h数据无论从心律失常的检出上,还是患者的依从性和检查费用上均有利于临床应用和所推广的最佳的时间点。

猜你喜欢
心电病史心电图
基于融合模糊聚类算法的异常心电多频段弱信号快速捕捉方法
超声造影与MRI增强扫描对不确定性盆腔肿块良恶性判断的比较研究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应用
心电向量图诊断高血压病左心室异常的临床应用
心电图机检定方法分析及简化
《思考心电图之176》
《思考心电图之174》
基于非接触式电极的心电监测系统
基于深度学习的甲状腺病史结构化研究与实现
Being accompanied to liver discharge clinic: An easy measure to identify potential liver transplant candidates among those previously considered ineligi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