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警官职业学院 付海芳
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所做的重要报告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要问题,为我国农业院校教学改革和推动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方向。就现阶段而言,我国农业院校体育教学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升教学质量方面做出了很多尝试,但整体上而言,体育教学改革仍然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尤其在新农科视域下,体育教学改革进程明显滞后于同期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因而,积极探索农业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路径十分必要。
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于我国高等教育而言,其主要矛盾也就上升为人民日益对美好教育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以传统农科为基础,衍生出了“新农科”这一概念,它提出了我国农科教育改革适应新时代“三农”发展需求的新方向。对“新农科”的理解,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新的内涵。
作为一个全新的农科体系,“新农科”是响应国家策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宝贵财富,其根本在于培养适应新时代“三农”发展需求的综合型人才,推动建立科技创新型、生态安全型、区域经济稳步发展型未来“三农”发展体系。
第二,新的研究内容。
与传统农科相比较,新农科的研究内容实现了以下转变:①应用研究向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并重转变;②对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单一强调向全产业链提供科技支撑转变;③单一学科支撑向多学科交叉融合转变。
第三,新的研究群体。
与传统农科研究群体构成(如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专门农技管理和推广机构、农产品开发企业等)不同,新农科研究群体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拓宽,涉及各级相关管理部门、各层次政策研究机构、第三方研究机构、新型农民等。
第四,新的管理模式和组织形式。
在绿色协调、开放共享、互利共赢理念的作用下,实现组织管理模式由传统封闭、半封闭向更加开放协调的大平台转变。未来,新农科将秉持“科研特区+ 体验互动”的建设路线,全面提升自身的组织与管理水平。
对于我国农业的未来发展而言,“新农科” 建设将发挥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新农科”同时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新农科”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
抽取该院治疗的96例重型颅脑损伤应激性血糖增高患者,根据护理差异分为两组均48例。均为重度颅脑损伤,均出现不同程度并发症;患者既往血糖均正常,入院后尿液检查均正常,并无肝肾及泌尿系统病史,临床各项资料均完整。对照组:男性24例,女性24例,年龄在 24~68 岁,平均年龄为(51.47±6.14)岁,其中车祸伤21例,意外伤8例,高空坠落伤10例,暴力9例;研究组:男性25例,女性23例,年龄在24~69岁,平均年龄为(51.23±6.16)岁,其中车祸伤 23例,意外伤 7例,高空坠落伤10例,暴力8例。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由传统单一学科支撑转变为多学科交叉相融是“新农科”与传统农科相比较为明显的不同。而之所以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基本特征主要在于,当今世界的重大学术突破和科研成果,无一不是在多学科交叉融合之下的结果。而在高校环境中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可以为新兴学科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力量支撑,更进一步来讲,可以全面提升解决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的能力。对于农业院校而言,“新农科” 视域下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应当包括两方面内容:①传统农科内部融合;②传统农科与现代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新工科、医学、人文社科等学科的融合。
第二,“新农科”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载体。
“新农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使命在于解决好国家未来谁来种地这个重大问题,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作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载体,“新农科”应当践行三大使命:①强化校企合作,为一批研发投入大、技术水平高、综合效益好的农业创新型企业输送新型技术人才;②强化人才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学生成为农业创业创新的中枢力量;③整合高校教育资源,加强对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支持力度,创新农业发展新业态,使新型职业农民、返乡农民工等成为农业创业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2002 年颁发)和《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2014 年印发)等国家政策指导下,我国农业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其中,仍然存在一些制约改革成效的因素亟待解决。
培养目标定位是农业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科学定位,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有运动技能训练,更要帮助学生养成自我锻炼等终身体育思想。长期以来,我国农业院校体育教学更加强调结果教学,即强调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技巧情况等,忽视对学生心理健康和体育健康观念的培养。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和引导者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往往凸显个人主观意识,导致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在这种应试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作用下,学生普遍缺乏能动性、创造性。因此,农业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应当在于调整培养目标定位,明确认识到农业院校体育教学不是一项娱乐教育,更不是竞技教育,要使学生获得体育健康的意识和实现个性化发展。
根据教育部的相关规定: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续三年下降的学校,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不得评为合格等级。从这个角度来讲,高校学生体育观念薄弱和体育素养有待提升的问题已经十分严峻,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家庭、个人等多维度引起足够的重视。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实际参与体育教育、体育活动的程度和时间严重不足,而现代化的信息设备,如手机、电脑等,对学生产生了极强的诱惑力,使得他们原本已经稀少的体育运动强度和时间一再被压缩。因此,农业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在于引导学生从网络世界中“抽离”出来,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提升自身的体育观念和体育素养。
农业院校对体育教学工作的充分重视,以体育教育改革思想为基础,实现人才价值观,是有效推动其改革进程和改革效果的重要保障。为此,农业院校要将今后的工作重点和目标重新定位,以强身健体为基础进行体育教育的开展,凸显院校在社会服务、科研及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此基础之上,要根据教学特点与学生自身条件和兴趣爱好有机结合,创新多样化体育教学课程,如体育室内教学和室外教学等,建立健全的课程新体系,如普修课(正确理解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必修课+ 选修课(个性化需求的满足和针对性的体育保健教学)+ 专项课(兴趣最大化培养)的课程架构,以满足不同学生不同层次的个性化需求。
体育课程改革始终要贯彻两条主线:第一,凸显学生的中心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化,增强活动能力和积累经验,在课程设置方面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人才需要和身体条件为基础;第二,强化基础技能的训练。对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体育教学中的各种游戏或者竞技竞赛项目来完成。同时,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课程。
转变传统考核模式对应试教育的依赖性,建立健全的考核评价机制,即实现多元化的转变,技能与终身体育观念评价也是如此。通过多模块考核标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课程和体育训练,全面发展学生的身心健康。
此外,还要重视体育教师在实现教学改革方面的关键性作用,通过改革体育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实现教师考核与教育教学改革效果的紧密融合,同时,提升体育教师的年轻化水平,努力实现并提升体育专业技能与科研能力,使体育教育价值观更加稳固。
教育质量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更是事关我国教育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在新农科背景下,农业院校不仅要树立一流的标准和意识,还要踊跃追求质量文化,积极推进农业高校知识创新型、综合能力型优秀人才培养目标的进程。此外,要在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重视“教”与“学”的关系,即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学生的个性成长,培养其终身体育观念的养成,同时,通过调整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从而有效推动我国农业院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正常进展。